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在教学实践中,前人总结出了种类繁多的教学方法。
这些方法凝聚着教师的经验和智慧,对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作为新教师,应该对前人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所了解,有所实践,有所研究,才可能在继承的基础上吸收更多种教学法的优点,为我所用。
才可能突破旧的模式,探索适合自己教学个性和特定环境条件的新方法。
有位青年教师,虚心好学,很注意听老教师的课。
但有时把注意力过多的放在单纯地模仿他人的教学方法上,把别人的整个教学过程乃至板书内容都记在自己的脑海里。
一次上课,他照样画葫芦,照搬优秀教师钱老师的课例,可是效果不佳,课时计划只完成了一半。
钱老师在回答他的质疑时说:“自己的衬衫穿着最贴身嘛!”
为什么同一种方法,这位老师用起来却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呢?恐怕这里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只重视别人成功的经验,而忽略了自己的实际,没有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
用钱老师的话就是,没有穿上自己的衬衫。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一门艺术必须具备独特的风格才有自己的魅力,才有生命力。
每个教师,由于自己的思想水平、知识结构、审美情趣、性格特征和教学能力的不同,在针对不同的教材和侧重的角度,采取自己得心应手的教学方法,创造出自己的教学风格。
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深谙“好不如妙,妙不入迷”的道理,擅长于驾驭趣味性,讲课生动,富有情趣,引人入胜;有的精于“教学巧安排”,课堂设计合理巧妙,严实无缝,富有思辨性;有的精于在课堂上统一教学双方的思维活动,活跃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不仅能用目光组织教学,而且能够了解、掌握学生的接受状况,知道下一步该如何进行;还有的善于运用比较分析法,使学生在比较重得出正确的结论,等等。
我们发现,凡是教学中取得成功的优秀教师都具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要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教师首先要了解自己。
不知其人,何来如其人之课。
细致地了解一下你这个人的思想、性格、语言、知识结构等。
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自己的优势,即使你的基础、条件较差,也不会一无是处。
因此,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
在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时,切勿混淆了借鉴与照搬的界限,抛弃了个人的特点和优势,以至于落个“邯郸学步”的结局。
教学方法不是一个单纯的方法的问题,采用一种教学方法,必须注意研究别人采用这种方法的道理,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看看是否适合自己,应学习什么,怎样学习。
同一的教学内容,采用同一教学方法,因为每个教师的教学实际不同,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相反,同一的教学内容,根据每个教师的实际,采
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都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有两位教师同教一篇课文《春》。
教前,他们一起备课。
一致认为,教这一课,必须使学生“按文以入情”,情感上得到陶冶,知识上得到启迪。
一位教师善于朗诵,于是充分运用朗诵的艺术,把学生领进作品所料会的诗情画意之中,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而另一位却不擅长朗诵。
他虽然惊服前者精湛的朗诵艺术,却不去“东施效颦”;而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找出了一条技能达到同一教学目的,又能使自己的特长得以发挥的蹊径;采取启发诱导、伴之以恰当的板书的教法。
结果,不仅是学生进入了那个意境,收到异曲同工之效,而且让学生体味出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妙。
由此可见,不同的教法,不同的教师,于同一教材而各有所长,居然也能殊途同归。
这就是教学风格的力量。
当然,寻求自己的教学风格,绝不是把教学的一般规律,即一些共性的东西撇开。
实际上,否定、违背了教学的一般规律、总的原则,个人的风格也就无从发挥、无从存在。
我们要在一般教学规律的指导下,又不限于一法,拘于一式;在共同探讨共性的同时,又名“教无定法”之理,保持教学的个性化。
“学我者活,似我者死”。
请记住白石老人的至理名言,创造出你自己的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