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十次有关知识;反复诵读,积累诗文词句;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词;品味语言,体会诗词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赏析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体验课文情境,激发情感,发挥联想和想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词,2.理解大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探究学习五、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朗读、背诵并默写《钱塘湖春行》和《观沧海》;理解这两首诗歌的大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1.导入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今天我们就随这些作者一起,来感受古代诗歌的意境。
2.作者介绍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
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成为魏王朝的实际创建者。
可是袁绍的儿子与强盛的乌桓互相勾结,于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九月胜利会师,途经碣石山。
跃马扬鞭,登山观海。
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他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借《步出夏门行》这一旧题,写下了历代传诵的壮丽的诗篇。
乐府诗:是可以歌唱的,一般无标题,而结尾一句有时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多大的联系。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
《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上去的。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
唐代大诗人。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
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
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
《钱塘湖春行》是穆宗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3.学习曹操《观沧海》(乐府诗)自学指导一:理解诗歌大意(3分钟)(1)自学内容:理解诗歌大意。
(2)方法指导: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结合文中注解和《动态》,用自己的话口头翻译,不要求对译,可以意译。
同桌间互译。
(3)检查自学效果。
自学指导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情感(5分钟)(1)自学内容:读懂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
(2)方法指导:先听视频朗读,然后分别找出诗中所的实景和想象的景象,并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再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慷慨悲壮的创作风格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回答问题。
(1)写登临地点和目的的诗句是哪一句?全诗是以哪个字来统领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观”:统领全文:(2)这首诗哪些诗句是写实景? 哪些诗句是想象的虚景??动荡的水竦峙的山岛丛生的树丰茂的草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实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虚景)(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描摹了大海气吞山河、笼涵宇宙的雄伟景象,抒发诗人雄浑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统一祖国的愿望。
动态与静态结合,借景来抒发情感:(4)全诗的结构如何?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5.小结:写景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
这首诗借景抒情。
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
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6.学习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七律)自学指导一:理解诗歌大意(3分钟)(1)自学内容:理解诗歌大意。
(2)方法指导: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结合文中注解和《动态》,用自己的话口头翻译,不要求对译,可以意译。
同桌间互译。
(3)检查自学效果。
自学指导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情感(5分钟)(1)自学内容:读懂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
(2)方法指导:在诗文中圈画出名词、动词、形容词加以品味,并打开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去感知诗中写了什么景,在头脑中想象出一幅图画来。
然后小组交流诗中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试着分析作者是怎样借助景物来抒发感情的。
7.回答问题。
(1)读完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早莺、新燕、暖树、浅草、春泥(2)“几处”“谁家”能不能分别换成“处处” “家家”,为什么?诗人对周围的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
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张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3)哪些诗句最能说明诗人已经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最爱湖东行不足(4)这首诗每一联写了什么内容?首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8.小结: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
“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
“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
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中间两联是分写。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
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
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朗读、背诵并默写《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理解这两首诗歌的大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1.导入品味了曹操的建安风骨,感受到了白居易笔下的明媚春光,我们再去感受王湾、马致远的思乡情愁。
2.作者介绍《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
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 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马致远,元朝着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
他曾热衷于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载,五十入仕,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而隐居。
《秋思》是他在漂泊旅途时的作品之一。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
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
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此曲是元代小令中的名篇。
3.学习王湾《次北固山下》(五言律诗)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自学指导一:(5分钟)(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起笔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
(3)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铺垫)(4)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5)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6)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明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自由作答,参考理解要点: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等。
(7)《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
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8)名句赏析:①“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这两种景物跟诗人的乡愁有关吗?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
(都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
)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②读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一句,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
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历来为脍炙人口。
4.教师总结:首联两句点题。
“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
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是近景。
“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颈联是这首诗中的佳句:夜还没尽,就看到一轮红日从东边江面上徐徐升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