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过河》教学案例教学目标:一.图文对照学习课文,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遇到问题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动脑筋独立思考,从实践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三.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要表现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重难点:理解第七自然段中老马对小马说的话。
教具:多媒体课件。
老马。
小马。
老牛。
松鼠的头饰。
一、故事导入,板书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现在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题目是《小马过河》。
”(出示课题)(2). 教师讲述:“马棚里住着一匹老马和一匹小马……飞快地向磨房跑去。
”(3).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来看录像,边看边思考:小马几次来到河边?每次的结果怎样呢?”(放录像)(4).学生回答。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通,标出自然段。
2.开火车检查朗读,师生评议。
3.在括号里填出适当的量词。
一(座)马棚一(间)磨房一(只)松鼠一(匹)老马一(条)小河一(棵)大树一(匹)小马半(袋)麦子一(头)老牛过渡:这几种事物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先自读课文1——6自然段,然后同桌之间进行讨论。
三、精读训练,读中感悟。
(一).学习第一部分1.指名回答事物之间联系。
(教师连线)一(座)马棚一(间)磨房一(只)松鼠一(匹)老马一(条)小河一(棵)大树一(匹)小马半(袋)麦子一(头)老牛2.(出示老牛、小马图):找出老牛和小马的对话,指导感情朗读。
3.男女生分角色感情朗读第一次对话。
4(出示松鼠、小马图)松鼠为什么认为小马会淹死呢?5.指导感情朗读,练习分角色朗读第二次对话。
过渡:听了松鼠的话,小马又连忙收住脚步,不知怎么办好。
于是它跑回家里去找妈妈。
学到这里,你认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马呢?并说出你的理由。
为难(板书:老牛浅小马{问{松鼠深妈妈6思维拓展:假如你是这匹小马你会怎么做呢?(二)学习第二部分1看板书质疑问难。
2看图讨论:同是一条河,老牛为什么说河水很浅?松鼠为什么说河水很深?它们谁说的对?(出示老牛、松鼠、小马图)回答:因为老牛(),所以它说()。
因为松鼠(),所以它说()。
3.思维拓展:假如有一头大象和一只小白兔要过河,来问你,你该怎样回答?4.妈妈是怎样教育小马的呢?(三)自读课文第七段(1)、找出不懂的词语。
难为情——课文写谁难为情?它为什么难为情?难为情的话怎样读?亲切——怎样读出亲切的语气?(2)、找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一句话,多读几遍,想一想是什么意思。
(板书:试)(3 )、听了妈妈的话,小马是怎样做的?(看图回答)(板书:趟过去)(4)、小马趟过河以后,有什么感受?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板书:不深不浅)(5)、看图回答问题:为什么小马的感受与老牛、松鼠说的都不一样呢?(按“因为小马既不像(),也不像(),所以().的句式回答。
)四、分角色表演故事。
过渡:课文学完了,你想到了什么?(板书:动脑筋亲自做)五、总结课文: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独立思考,从实践中去寻找问题答案。
六、古诗欣赏:宋朝大诗人陆游写了一首诗,说明实践的重要。
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移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八.兴趣作业:1.讲一讲:把《小马过河》的故事讲给爸爸。
妈妈听。
2.写一写:假如有一只猴子要过河,会怎样?请你以“小猴过河”为题,自编故事。
《小马过河》文章篇幅长,涉及的事物多,哲理深刻。
但课文情节美、事物美、构图美,我希望利用课文自身的美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所以在教学中我始终以读为本,结合读写结合,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积累,结合课文特点,我以调动学生朗读兴趣为目的,采用了多种教学策略,使“以读为本”这一理念落到实处。
具体做法如下: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学中既要注意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课标目标得到全面准确地落实。
2、识字、写字教学要求会写120字。
教学中就难写、易混淆的字作重点指导。
课内要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注意笔顺,安排好各个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
要提高写字速度,养成良好书写习惯。
3、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习作的能力。
(1)理清专题的脉络,弄清课文在专题中的地位、作用,结合专题学习重点来组织教学内容。
(2)教学时注意结合课后思考题,防止人为拔高或离题万里地发挥。
课后题从课文特点出发,根据专题学习重点精心编写,应当是教学课文的主要依据。
①指导朗读、默读朗读训练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一般安排在课后第一题,根据要求,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如何教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下功夫。
默读训练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
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讨论和交流活动。
教师要循序渐进提高默读要求,把训练落在实处。
教师可以选编课外文章进行有针对性训练。
②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文体特点,利用导语、课后题等,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可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可以在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对阅读有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进一步理清课文的脉络;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得出结论,并处理好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关系。
阅读教学要注意提示阅读思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并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③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表达效果。
精读课文关键词句,主要安排在练习二、三题,以不同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有的指向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的指向体会表达效果。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和理解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
可以提示学生用圈点批注勾画批注等方法,读、思、议课文中需重点体会的部分,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④积累语言,鼓励运用语言积累,灵活安排和指定任务。
积累在于运用。
略读课文教学要求一是内容上理解要求“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二是方法上教师更要放手,要让学生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方法与知识,自己把课文读懂。
教学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也要与单元学习重点结合起来。
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不足。
首先是注重以读为本,但平淡乏味。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到课文语言的优美,而我的教学过程也遵照这一点,针对不同的内容设计了很多种形式的读。
但在实施过程中,却觉得三个自然段的教学在朗读上显得平淡乏味,似乎很多地方的朗读都沿着一条不变的模式在进行:自由读、点名读、齐读。
这让我觉得没意思,像走过场一样,更让学生觉得没意思,像走马观花一样。
自己在上的过程中便感觉到学生提不起劲头,因此,朗读上的要求可以说根本没有达到。
其次是引导语言积累,却收效甚微优美的语言为我所用,是这篇课文的另一大教学重点。
一堂课中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哪怕是一个句子的朗读、理解和应用。
我在教学活动中没有安排学生这节课要牢记几个句子,只是一味地要他们读课文,读喜欢的句子,而读又是形式主义地在读,因此,这节课学生的收获似乎不大。
我想,可以在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以后,让他们切切实实地记几个自己喜欢的句子,构建到自己的语言体系中去,应用到日后的写作或口语交际中去。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我自己是不大满意的,虽然领会了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但没有在教学中真正达到那方面的要求,没有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
今后,在各类文本的教学活动中,我应该精益求精地预设,和谐自然地生成,不求多,只求实,让每个学生在短暂的四十分钟里快乐地学习,同时,也有所收获。
、“以读为本”的具体内涵在教学中的落实1、广泛阅读要让学生广泛阅读,大量读书。
大量阅读对于提高语文素养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从近十几年来语文教改的实践探索来看,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大量阅读是其中的主要趋势之一。
要落实好“广泛阅读”,关键是要抓住当前推行语文新课标的契机,把“课外阅读”课程化:一是把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的培养作为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二是落实好新教材中的“名著阅读”环节,坚持开设“阅读课”;三是设计好探究性的专题阅读作业,以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投入到阅读中来。
2、重视阅读重视朗读,重视背诵,让朗朗书声回归课堂,回归校园。
语文教育重视诵读的这一传统不能丢。
首先,要重视朗读。
无声阅读是不能代替有声朗读的,要开口朗读,告别“哑巴语文”。
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和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
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要让学生学会享受朗读,用心吟诵,让自己的心与“文心”相共鸣。
要长期坚持朗读,接受规范语言、优美语言的感染熏陶,以形成良好的语感。
其次,要重视背诵。
背诵美文,积累精华语言,积累写作范式,对写作能力乃至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很有帮助。
要加强背诵指导,让学生多在课内背诵,古诗、文言短文尽量在课内完成背诵。
3、体验阅读重视阅读体验,注重阅读过程。
让“读者”重返课堂,回归纯粹的、自然的、真实的阅读,回归阅读教学的起点。
阅读教学必须先读后教,不能越过“体验阅读”这一起点。
离开起点的阅读教学是荒唐的,也必然是高耗低效的。
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和思维空间,创设宽松自由的对话环境,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对课文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学会阅读。
当然,要重视“阅读体验”,首先要从教师做起。
教师要注意研读课文,要以一个读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对于课文的理解不能唯教参是从。
叶圣陶曾有话说:“惟有老师善于读书,三、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第一,教师自身能示范朗读并精于指导作为一名教师,说好普通话是讲好课的前提。
在教学中,我认为,每一篇课文,不是都能找到专家的录音磁带,教师就要具备范读的基本功。
教师范读的好,不仅对学生有示范作用,而且对学生有激励作用。
我以为,教师具有个性特点的朗读,会对学生有着难以估计的良好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