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环境影响评价与安全预评价大纲要求一、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与管理体系、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导则的应用二、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和内容三、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四、安全预评价考试情况分析本章中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010年的真题中全部集中在环境影响评价这一节。
环境保护的对象,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组成、文件的报批等是历年考试的热点。
另外,环境影响评价三个层次的意义,环境影响评价的资质管理、分类管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内容,环境价值的衡量还可能是将来考试的重点。
对于安全预评价的内容,要注意安全预评价的目的、时间,安全预评价报告的内容等知识点。
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一、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一)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环境的两个特点:①主体是人类;②既包括天然的自然环境,也包括人工改造后的自然环境。
2.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其他相关法律还规定:“建设项目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简称“三同时”)。
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三同时”制度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是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延续,从广义上讲,也属于环境影响评价范畴。
(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1.法律2.环境保护行政法规3.政府部门规章4.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三)环境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1.环境影响评价依据的环境标准体系1)按类型分。
环境标准按类型分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或控制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检测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2)按发布权限分。
环境标准按发布权限可分为国家环境标准、地方环境标准和行业环境标准。
3)按行业分。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分为跨行业综合性排放标准和行业性排放标准。
4)按执行性质分。
环境标准按执行性质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法律、法规规定必须执行的其他标准属于强制性标准,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
强制性标准以外的环境标准属于推荐性标准。
(3)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用环境标准的原则。
1)地方环境标准是对国家环境标准的补充和完善。
在执行上,地方环境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标准。
2)应用环境质量标准时,应结合环境功能区和环境保护目标进行分级。
3)应用污染物排放标准时,依据项目所属行业、环境功能区、排放的污染物种类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批准时间确定采用何种标准。
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即:有行业排放标准的执行行业排放标准,没有行业排放标准的执行综合排放标准。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资质管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服务机构(以下简称“环评机构”)应当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的规定申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以下简称“环评资质”),经国家环境保护部审查合格,取得《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证书》后,方可在环评证书规定的资质等级和评价和范围内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服务。
(1)资质等级。
评价机构的环评资质分为甲、乙两个等级。
环评证书在全国范围内使用,有效期为4年。
(2)评价范围。
根据评价机构专业特长和工作能力,确定其相应的评价范围。
2.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每名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申请登记的类别不得超过2个。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课主持进行下列工作:(1)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2)环境影响后评价。
(3)环境影响技术评估。
(4)环境保护验收。
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管理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的原则规定(1)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应进行全面评价;(2)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3)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2. 环境敏感区的界定建设项目所处环境的敏感性质和敏感程度是确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类别的重要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就该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做重点分析。
环境敏感区,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建设项目的某类污染因子或者生态影响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
(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1.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2.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3.不同等级的环境影响评价要求4.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调整(三)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1.依法评价原则;2.早期介入原则;3.完整性原则;4.广泛参与原则。
(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1)建设项目概况。
(2)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的现状。
(3)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
(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
(5)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
(6)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
(7)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
新增加的六个内容是:风险评价;公众参与;总量控制;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水土保持;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2.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内容报告内容有:建设项目基本情况、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环境质量状况、主要环境保护目标、评价适用标准、工程内容及规模、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建设项目工程分析、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环境影响分析、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结论与建议等。
3.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内容填报内容包括四个表:表一:项目基本情况;表二:项目地理位置示意图和平面布置示意图;表三:周围环境概况和工艺流程与污染流程;表四:项目排污情况及环境措施简述。
(五)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报批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报批时限按照国家规定实行审批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前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按照国家规定实行核准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提交项目申请报告前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按照国家规定实行备案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备案手续后和开工前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查要求(1)是否符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2)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清洁生产标准或要求。
(3)是否符合区域、流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4)是否满足环境功能区划和生态功能区划标准。
(5)污染防止措施能否达到要求。
(6)生态保护措施能否有效预防和控制生态破坏。
4.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分级审批5.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重新报批和重新审核6.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其他要求[例题-2005年真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建设项目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
B.环境影响登记表C.环境影响报告书D.环境影响研究报告[答疑编号502334050101]『正确答案』A[例题-2006年真题]下列关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的表述,正确的是()A.国家根据建设项目影响环境的范围,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B.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C.可能造成较大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D.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答疑编号502334050102]『正确答案』B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适用范围和责任主体(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依据和基本内容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依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制定,并抄送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分析、预测和评估内容。
1)规划实施可能对相关区域、流域、海域生态系统产生的整体影响。
2)规划实施可能对环境和人群健康产生的长远影响。
3)规划实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以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2)综合规划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的内容。
1)规划实施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
主要包括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不良环境影响的分析和预测以及与相关规划的环境协调性分析。
2)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主要包括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政策、管理或者技术等措施。
(3)专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
除包括上述内容外,还应当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主要包括规划草案的环境合理性和可行性,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以及规划草案的调整建议。
(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规划编制单位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专项规划,应当在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采取调查问卷、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公开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规划编制单位应当在报送审查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附具对公众意见采纳与不采纳情况及其理由的说明。
规划编制单位对规划环境影响进行跟踪评价,应当采取调查问卷、现场走访、座谈会等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四)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查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报审(1)报送审批综合性规划草案和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草案时,将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一并报送。
(2)规划编制机关在报送审批专项规划草案时,将环境影响报告书一并附送。
2. 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内容(1)基础资料、数据的真实性;(2)评价方法的适当性;(3)环境影响分析、预测和评估的可靠性;(4)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5)公众意见采纳与不采纳的合理性;(6)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科学性。
发现规划存在重大环境问题的,审查时应当提出不予通过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意见;发现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质量存在重大问题的,审查时应当提出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修改并重新审查的意见。
3.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效力规划审批机关在审批专项规划草案时,应当将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以及审查意见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
(五)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跟踪评价规划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应当包括下列内容:(1)规划实施后实际产生的环境影响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预测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之间的比较分析和评估;(2)规划实施中所采取的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有效性的分析和评估;(3)公众对规划实施所产生的环境影响的意见;(4)跟踪评价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