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公园运动

城市公园运动

计学之先河,更为重要的是,她标志着城市公众生活景观的到来。

公园,已不再是少数人所赏玩的奢侈品,而是普通公众身心愉悦的空间。

和居住质量的重要性开始被人们所认识。

城市公园作为大工业时代的产物,从发生来讲有两个源头:17世纪中叶,权,宣告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诞生。

不久,法国也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继而革命的浪潮席卷全欧。

在“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下,新兴的资产阶级没收了封建领主及皇室的财产,把大大小小的宫苑和私园都向公众开放,并统称为公园(Public Park)。

1843Birkinhead Park),标志着第一个城市公园正式诞生。

城市公园的另一个源头源于社区或村镇的公共场地,特别是教堂前的开放草地。

早在1643在波士顿购买了18.225km2的土地为公共使用地。

自从1858大城市都建立了各自的中央公园,形成了公园运动。

带形城市:(linear city)是以交通干线作为城市布局的主脊骨骼;城市的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平行地沿着交通干线布置;大部分居民日常上下班都横向地来往于相应的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

交通干线一般为汽车道路或铁路,也可以辅以河道。

城市继续发展,可以沿着交通干线(纵向)不断延伸出去。

带形城市由于横向宽度有一定限度,因此居民同乡村自然界非常接近。

纵向延绵地发展,也有利于市政设施的建设。

带形城市也较易于防止由于城市规模扩大而过分集中,导致城市环境恶化。

最理想的方案是沿着道路两边进行建设,城市宽度500米,城市长度无限制。

形成过程较有系统的带形城市构想,最早是西班牙工程师A.索里亚·伊·马塔在1882年提出的。

他认为有轨运输系统最为经济、便利和迅速,因此城市应沿着交通线绵延地建设。

这样的带形城市可将原有的城镇联系起来,组成城市的网络,不仅使城市居民便于接触自然,也能把文明设施带到乡村。

1892来,构成一个弧状的带形城市,离马德里市中心约5公里。

1901年铁路建成,1909年改为电车。

经过多年经营,到1912年约有居民4000人。

虽然索里亚规划建设的带形城市,实质上只是一个城郊的居住区,后来由于土地使用等原因,这座带形城市向横向发展,面貌失真。

但是,带形城市理论影响却深远。

苏联在20铁路两侧,靠近铁路的是工业区。

工业区的另一侧是绿地,然后是生活居住用地。

生活居住用地外侧则为农业地带。

带形城市理论可以同其他布局结构形式结合应用,取长补短。

几十年来,世界各国不少城市汲取带形城市的优点,在城市规划中部分地或加以修正地运用。

历史意义苏联进行过带形城市的探讨。

20世纪40年代希尔勃赛玛(Hilberseimer)等人提出的带形工业城市理论也是这个理论的发展。

由现代建筑研究会(MARS)的一组建筑师所制的着名的伦敦规划(1943)采取了这种形式。

此外,作为这种形式的变种,1948)1961)、巴黎(1965)1966)的规划中都出现过。

从华盛顿与巴黎都证明,在面临私有企业者企图在指状或轴线式布局的中间空隙地带进行建设的情况下,这种规划是很难保持住的。

田园城市定义:英国城市规划师霍华德(E.Howard)于1898年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以及农民大量涌入大城市的城市病所设计的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境,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

在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

霍华德在他的着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

1919年﹐英国“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经与霍华德商议後﹐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

田园城市的设想于城市具有吸引人口聚集的“磁性”,如果能控制和有意识地移植城市的“磁性”,城市便不会盲目膨胀。

他提出关于三种“磁力”的图解,图中列出了城市和农村生活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并论证了一种“城市——乡村”结合的形式,即田园城市,它兼有城、乡的有利条件而没有两者的不利条件。

因此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

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於当地。

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

所有的土地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缴付租金。

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

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

城市占地为 6000英亩(1英亩=0.405公顷)。

城市居中﹐占地1000英亩﹔四周的农业用地占5000英亩﹐除耕地﹑牧场﹑果园﹑森林外﹐还包括农业学院﹑疗养院等。

农业用地是保留的绿带﹐永远不得改作他用。

在这6000英亩土地上﹐居住32000人﹐其中30000人住在城市﹐2000人散居在乡间。

城市人口超过了规定数量﹐则应建设另一个新的城市。

田园城市的平面为圆形﹐半径约1240码(1码=0.9144米)。

中央是一个面积约 145英亩的公园﹐有6条主干道路从中心向外辐射﹐把城市分成6 个区。

城市的最外圈地区建设各类工厂﹑仓库﹑市场﹐一面对着最外层的环形道路﹐另一面是环状的铁应用於农业。

田园城市示意图田园城市之间关系霍华德还设想﹐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他称之为“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

中心城市的规模略大些﹐建议人口为58000人﹐面积也相应增大。

城市之间用铁路联系。

田园城市的试验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设想後﹐又为实现他的设想作了细致的考虑﹐对资金来源﹑土地规划﹑城市收支﹑经营管理等问题都提出具体的建议。

他认为工业和商业不能由公营垄断﹐要给私营企业以发展的条件。

霍华德於1899年组织田园城市协会﹐宣传他的主张。

1903年组织“田园城市有限公司”公里的地方购置土地﹐建立了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Letchworth)。

1920年又在距伦敦西北约36开始建设第二座田园城市。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追随者雷蒙.翁温于1922概念,即在大城市附近,并在生产、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受中心城市的吸引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或工193010万人。

它具有莱奇华斯和韦林规划设计的基本特征即围绕着城市的绿化带、帕克在威顿肖维田园城市的建立引起社会的重田园城市的影响﹑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

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40田园城市的历史的花园城市:列曲沃斯花园城市和威尔温花园城市。

两个城市虽然没有完全体现埃比尼泽·霍华德爵士的设计思想,但是直到今天两个城市都仍然是健康和持续发展的社区。

埃比尼泽·霍华德爵士的继任者弗列德瑞克·欧斯朋爵士将这种设计延伸到区域规划领域。

花园城市的设计思想在新城镇法案拉开了大量建设花园城市的序幕。

花园城市思想被英国规划师派崔克·杰地斯实践今天,世界上存在大量的花园城市,但是他们仅仅作为居民区来设计,这于埃比尼泽·霍华德爵士平衡住宅,工业和农业的思想是不同的。

卫星城镇定义:在大城市周围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

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

因其围绕中心城市象卫星一样,故名。

旨在控制大城市的过度扩展,疏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工业。

卫星城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在行政管理﹑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上同它所依托的大城市有较密切的联系,与母城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以农田或绿带隔离,但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卫星城概念产生于英国,美国的泰勒正式提出并使用“卫星城”这一形象性的概念。

分类卫星城市同母市间尽管距离远近不同,但在职能上具有明显的从属关系。

卫星城市按主导职能分35小时作为划分里、外圈的标准)型和独立型。

通常,与母城相距较近的卫星城市,居住职能强,依附性强;距离较远的,工业职能强,距母城不论远近,均应以绿带包围,与母城在地域上相分隔,但实际上两者间常因发生膨胀而连成一体(称为“集合城市”)。

起源卫星城镇理论的渊源可追溯到19了附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型等发展阶段。

这种设想提出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新型城市结构形卫星城地图规划镇的思想萌芽。

根据霍华德的设想,1919年英国规划设计第二个田园城市──韦林时,即采用了卫星城镇这个名称。

20年代,英国建筑师R·昂温为伦敦地区制订咨询性规划,提出大规模地把伦敦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分散到附近的卫星城镇去。

当时﹐所以采用卫星城镇的名称,主要是因为田园城市已被用于泛指城市“开阔的郊区”或“田园式市郊区”;其次,也为了表明韦林之类城镇同伦敦在经济上有紧密的联系。

以后,卫星城镇一词便流传开来,并被广泛运用,有时还被用于称呼大城市边缘那些规划良好的工业郊区。

20世纪30年代前后,伦敦郡议会又用过“准卫星城”一词,指的是伦(即只作为生活居住之用)的居住区。

在P·艾伯克龙比1944年主持编制8个城镇,最初也称为卫星城镇,以后通称为“新城”。

发展阶段第一代卫星城即卧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第二代卫星城则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公共设施,居民可就地工作;第三代卫星城,基本独立于主城,具有就业机会,其中心也是现代化的;城和主城联系起来,主城的功能扩散到卫星城中去。

建立卫星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大城市人口过分膨胀,疏散大城市的部分工业和人口,同时也是为了抵销大城市对周围地区的人口吸引力。

建设自1924政府于1946195650年代中期提出要大力发展卫星城镇。

近30年来发达国家在大城市外围建设的卫星城镇,-蓬杜瓦兹等5的卫星城雷斯登,苏联在301971年的莫斯科规划中,计划在外围布置115070年代上海市由于建设石油化工总厂而发展起来的金山卫卫星城,住宅和公共设施配套齐全,建设效果较好。

作用和趋向卫星城镇作为一种积极的城市规划理论出现,已经有80余年历史。

卫星城市是现代化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它可以分担中心城市的一部分功能,是中心城市职能的延伸。

与中心城市密切相关,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1924年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会议,把它列为限制大城市恶性膨胀的方法之一。

世界各国建设的卫星城镇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为了疏散大城市的人口﹑工业或科学研究机构等而建设的;另一类是为了在大城市外围发展新的工业或第三产业而建设的。

一般认为,卫星城镇对于自由涌入大城市的人口有一定的截流作用;而疏散大城市人口的效果相对较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