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活与哲学期中试题

生活与哲学期中试题

高二哲学期末试卷I卷(选择题,共75分)一、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每小题2分,共48分1.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哲学理论根据是①事物是运动变化的②事物发展变化,其规律也随之变化③主观必须符合客观④实事求是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2.“对于中央的政策,有的同志习惯于照搬照抄,大而化之,不注意认真落实;有的同志主观随意,不切实际,不求实效,不考虑后果。

从唯物角度看,上述做法违背了①物质决定意识原理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③一切从实际出发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②③④3.康德认为"因果联系只是人们整理感觉经验的一种先天的形式。

"马赫认为:"原因和结果是我们思维的创造物"。

他们的观点A.否认了科学认识的客观依据B.否认了自觉创造世界的可能C.否认了人的感觉和思维的客观实在性D.否认了人的意识可以改造客观存4.在实施载人航天飞行的过程中,广大科技工作者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这一精神的形成过程体现的唯物论道理是A、客观决定主观,主观来源于客观B、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C、正确的思想对事物的发展能起促进作用D、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意识,反对错误意识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体现了A、联系和发展的统一B、运动和静止的统一C、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D、原因和结果的统一6.没有必要的建筑材料,最好的建筑师也无法建造房屋。

这说明①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是以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为前提的②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③人的主观能动性受客观条件的制约④条件是否具备,限制着人们能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7..沙尘暴过后,人们认真分析并进行治沙、防沙。

这说明A、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绝对的、无条件的B、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规律C、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D、实事求是是按规律办事的前提8.“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在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体现的唯物论道理是A、联系具有普遍性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来源于物质9.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据统计,电子计算机芯片技术每18个月就要更新一次。

这一事实表明A、事物的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B、事物总是运动变化的C、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物质是运动的主体10.2001年4月3日,日本政府执意通过了日本右翼学者炮制的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历史教科书,严重伤害了中国和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

这表明了A 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决定整体B 事物之间存在着先行后续的因果联系C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D事物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11.毛泽东同志曾说:“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现象”。

这一论断蕴涵的哲理是A、万事万物都由两部分组成B、矛盾具有普遍性C、矛盾就是事物自身包含的对立统一关系D、矛盾是世界的本原12.汇率变化好比一柄“双刃剑”,对经济、金融有利有弊。

权威人士认为,如果人民币在近期盲目升值,将对中国的经济、金融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可谓弊大于利,得不偿失。

权威人士的观点说明A、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C、看问题要分清主流与支流D、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3.从哲学上看“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的原因在于A、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B、事物的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C、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D、人具有主观能动性14.“酒香也怕巷子深”,这种现代经营理念A、忽视了内因的作用B、夸大了外因的作用C、承认了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D、否认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5.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同时,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

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这体现了①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②全面的、联系的观点③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④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6.在开发西部地区的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自身努力和外部支持的关系;当前工作和长远打算的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学习借鉴和自主创新的关系。

这主要体现了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B、发展的观点C、两点论、两分法D、量变质变的关系17.毛泽东在七律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写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这体现的哲理是A、办事情要坚持适度的原则B、办事情要重视量的积累C、要抓住机遇促成物质的飞跃D、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18、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而止矣。

明之,行也。

”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①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的②事事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A、①③④B、①③C、③④D、①②③④19人们在基因工程方面的成果,引起“绿色革命”。

高产优质物种培育成功使富足成为事实,然而由此带来的大批物种的消灭,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给人们带来新的困扰;人们刚在法律方面完成了对人类行为的初步规范,道德方面的问题又突出出来,如何解决和法律问题不同的道德问题,成为人类的新课题。

凡此种种,使人们认识到①人们在每一层次上的认识在深度上都是有限的,应该不断深化②人们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在广度上都是不够的,应该不断扩展③环境问题的内容变化了,人们的认识也要随之变化,不断向前推移④物质世界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是没有穷尽的()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20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这是因为()A.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B.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C.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基础和必经阶段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21《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区分不同层次未成年人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新鲜、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教育活动。

上述材料体现了A、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实践C、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D、要遵循个别到一般,一般到个别的认识方法22.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

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

这一论断( )①认为理论与实践应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认为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③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实践的基础上完成了对客观世界的科学认识④在认识论中既坚持了唯物论,又坚持了辩证法A.①③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23.中共中央关于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指出,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

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国际局势出现种种新变动,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与当代经济和社会生活。

我们面临良好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

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最重要的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动摇。

这说明( )①正确的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③科学理论对人们的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④要重视旗帜的作用、精神力量A.①②③B.②④C.①②④ B.③④24中国人民历来爱好和平,主张“厚德载物”“和而不同”这种价值取向依然具有积极意义。

因为它:(1)符合人类得根本利益 (2) 能指导人的行为方式 (3)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 (4)是大多数的习惯想法A(1)(2)(3) B(2)(3)(4) C(1)(2)(4) D(1)(3)(4)二、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错选、多选,该题不给分;少选正确的给一分。

每小题3分,共27分。

25、2004年10月22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21日下午进行第十六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

他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把握新形势下的民族问题,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不断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

这一要求反映的哲学道理是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B、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C、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D、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26、在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中,对某一事物的“习惯性”思维往往制约着人们的发明眼界。

而对这种“思维定式”的有意识破除,则可能使人们产生出许多新的发明和创造。

这就要求我们A.解放思想,破除一切传统观念B.在思维过程中,要进行合理想象,大胆创新C.有科学理论指导下,就能提出、解决新问题D.要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27、右边这一漫画反映的哲理是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B.外因有时对事物变化发展起决定作用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D.改造客观世界应先改造主观世界28、“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到南京熊猫集团看望职工群众,并同江苏部分全国劳动模范座谈。

胡锦涛指出,当前,全党全国人民正满怀信心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尤其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的劳模精神。

上述材料体现的哲理是A.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B.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C.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精神贡献决定物质贡献 D.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29、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不断向生产力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经济效益为中心,大力调整农产品结构。

这一要求的哲学依据是A.要善于抓主要矛盾,才能解决问题B.要善于抓住主流,才能解决矛盾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目的30、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最广大人民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就不能对人民群众产生感召力、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D.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31.中纪委、中组部、中宣部、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向牛玉儒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号召全体党员干部向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牛玉儒同志学习,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官,常怀律己之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