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精华版)
5“……, ……。 ” “者”、“也”都不用或“者” 、“也” 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 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通常以语意直接表示判 断。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 《赤壁之战》
对曰: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 子曰: “[]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
3•特殊判断句 这种句子具有判断句的形式,但主语 和谓语间不是判断关系,不是同一类别或同一事物。一 般可分为三类。
(1)谓语表示相似或比喻。 译时可加判断词 “是”,也 可以加比喻词 “象”。如:
视其行步,窃铁也;颜色,窃铁也。 故凡不学而无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潜水)者也。
3.用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判断。其中“是”表 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石钟山 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 斯是陋室《陋室铭》
• •
此谋攻之法也。(……也)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者也)
• •
粟者,民之所种。(……者……)
刘备天下果雄(……)
(2)“乃”,“为”系列。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
“则” 、 “即” 、 “是” 、 “惟(维) ”等来表示,构成又一个 系列: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陈涉者,阳城人也。 ” 《史记.了涉世家》
2“……,……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 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 ,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3“……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 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从表现的形式看, 可分三种类型: “一般判断句 ”,“简 略判断句 ”和“特殊判断句 ”。
1•一般判断句指有判断标志的判断句,以上例子 都是有判断标志的句子,不另举例。
2•简略判断句 简略判断句包括两类,一类是无任 何上述标志的判断句, 一类是省略主语的判断句。 例如:
荀卿,赵人。
夫鲁,齐、晋之唇。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这种句子跟白 话文“不是”的句式相当。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 道多助,失道寡助》
需要注意: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 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 断句中的 “是” 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 “是” 在先秦古汉 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 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 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 •
翩翩两骑来是.谁?
(3)副词系列。文言判断句,还常以“非”、“素”、“必”、
“皆”、“诚”、“亦”等副词来表示,译时应把副词的原义 译出并补上判断词。又构成另一个系列: 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且相如素 贱人
然安刘氏者,必.勃也。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此亦.妄人也已矣。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 、 “也”等词构成。 用“者”或“也”表判断。
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 “者”,表示提顿, 有舒缓语气的作用, 谓语后 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如:“四人者, 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余弟安 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
4“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 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 齐国之美丽者也。 ” 《邹忌讽齐王纳谏》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刿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2)谓语解释原因。如上述 “因果判断句 ”,不另举例。
(3)主语部分或谓语部分只突出了某一关键的词语, 因而不能形成同一关系。译时,可补充必要成分。如: 百乘,显使也(带领一百辆车的使臣是显贵的使臣) 。 夫战,勇气也(打仗是凭勇气的事)。
判断句 判断句是用句词或句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对 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 子。依靠判断动词“是”构成判断句的形式在文言文里 只是个别现象,如: “不知木兰是女郎” ”同是天涯沦落 人”。在古代汉语中, 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为谓语而表示判断句。文言中常有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 断。
2•因果判断句 对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肯定或否 定。因果判断”表达的意思是“••…是因为……”,或 “……的原因是……”例如: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 先生在也.。
橘柚生于江南,而民(各地的人)皆甘之于口,味同 也.(是因为人们对味道的感觉相同)。
2.在主谓之间,用“乃、必、亦、即、诚、皆、则、素、 悉、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六国论》 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臣本布衣《出师表》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二、被动句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精华版)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例说
一、判断句
从表达的内容看,可分两种类型: “是非判断句”和“因 果判断句”。
1•是非判断句 对事物本身或肯定或否定,可分为 三个系列:
(1)“••…者……也”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
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夫将者,国之辅也。(……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