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

——A者,B ⑦秦,虎狼之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⑧荀卿,赵人。(《史记·荀卿列传》)
——A,B ⑨是皆秦之罪也。《战国策》 ⑩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A副词B
判断句“者”“也”有很重要的标记性: ①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 ②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③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孟子·滕文公上》)
① 关于系词产生的年代
洪诚《论南北朝以前汉语中的系词》:认为汉语系词的产生为 西汉末年东汉初叶。
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伪书。《史记·封禅书》 此是家人言耳。《史记·儒林列传》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 此是螳螂也。《韩诗外传八》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潜《桃花源记》
《史记·项羽本纪》 ——( )B(者)也
是判断词
吾翁即若翁。 (《史记·项羽本纪》) 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传·襄公八年》) 此二人者,皆圣人也。《说难》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2) “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判断词 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子张》)
“ 魏其言是也”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认为,古代汉语里 的判断词“是”,是从代词的复指用法发展出来的。
作业及思考题:
1、P147第一、二、三题 2、找出《论语·长沮桀溺耦而耕》中的判断句。 3、阅读《子路从而后》,了解主语省略的判断
句。 4、查找相关文献,了解“是”由指示代词发展
成为判断词的发展演变线索。
句子的分类
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 按语气分: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
肯定句、否定句 按结构分:主谓句、非主谓句(动词谓语句、形容词
谓语句、名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 按谓语表述方式分:描写句、叙述句、判断句 按句子的构件分:单句、复句
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赵策》)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柳宗元《蝜蝂传》)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采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
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四年》) 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
——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一种较复杂的内容
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重也。
(《韩非子·功名》)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养生主》) ——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事物的因果关系
4、系词的产生和发展
《论语》 ——“是”为指示代词,在句中作主语
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魏策三》) 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这是先秦古籍中不太多见的判断词“是”的用例
(4)正确理解判断句的活用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气,水也,言,浮物也。(韩愈《答李翊书》)
2、形式
(1)表示肯定的判断句典型格式:
①南冥者,天池也。《庄子·北冥有鱼》 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A者,B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 ④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
——A,B也 ⑤粟者,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 ⑥情者,文之经;辞者,文之纬。(《文心雕龙·情采》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
1、定义、特点
现:他是大学生。 古: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定义:判断句是指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 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特点:①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系词),由名
词或名词词组直接充当谓语。 ② “者”“也”有很强的标记判断的功能。 ③常用副词修饰或限制。
出土文献: 是是帚彗,有内兵,年大孰。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 》
是是竹彗,人主有死者。(同上)
② 关于系词“是”的来源
古代汉语的“是”的词性和用法:
作主语
“是社稷之臣也”
指示代词 作前置宾语 “寡人是问”
复指前置宾语 “唯命是听”
是 判断词 “是是帚彗,有内兵,年大熟。”
“此必是豫让”
形容词 “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
——实义动词
余为伯儵,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三年》) 尔为尔,我为我。(《孟子·公孙丑上》)
——准判断词
(3)别轻易地把指示代词“是”看作判断词 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左传·僖公十年》)
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论》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2)表示否定的判断句形式 ①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李斯《谏逐客书》) ②子非三闾大夫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③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
——A(者)非B(也)
(3)判断句的省略形式 ①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论语·微子》 ②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