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概论文学的形象性

文学概论文学的形象性




“……试了一件又一件,毛织品,毛茸茸的像 富于挑拨性的爵士乐;厚沉沉的丝绒,像忧郁 的古典化的歌剧主题歌;柔滑的软缎,像《蓝 色的多瑙河》,凉阴阴地匝着人,流遍了全身。 才迷迷糊糊盹了一会,音乐调子一变,又惊醒 了。楼下正奏着气急吁吁的伦巴舞曲,薇龙不 由想起壁橱里那条紫色电光绸的长裙子,跳起 伦巴舞来,一踢一踢,淅沥沙啦响。”(《沉 香屑——第一炉香》)
二、文学形象的类型

2、描摹型形象: 语言的描绘使人联想到某种视觉形象,或者 通过摹写引发视觉、嗅觉、听觉或触觉想象, 给人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受。 人、物、景


例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 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 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 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 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 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 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 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 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 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小结:形象是文学本体构成不可缺少的要素。




形象既被视为文学创作的产物,又被视为文学言说的符 号。 ⑴从文学创作的目的上讲,形象是艺术思维的产物,作 家通过一个个艺术形象的创造表现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 和感受。从这个意义上说,形象几乎能够当作文学的同 义语来用; ⑵从文学创作的过程上讲,从“意”向“言”的转化上 讲,形象是审美意识物态化的主要媒介或符号,作家通 过语言塑造的形象将其内在的审美感觉物化为使他人可 以接受可以把握的对象。在这个意义上,又可以说形象 是作家传达审美意识和读者接受文学作品的媒介和桥梁。 无论从哪种意义上讲,都说明形象是文学本体构成不可 缺少的要素。
二、文学形象的类型
例: 余光中:《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 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 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 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 在那头

二、文学形象的类型

3、意象型形象




思考与练习: 一.名词解释: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的间接性、 心象性 二.简答1、中外文论的形象含义及其演变 2、简述文学形象的类型 3、简述文学形象的心象性特点。 4、简述文学形象的符号性特点。 三.论述:举例论述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符号学:最早,《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 将符号分成 意符 Signifier (能指)和 意指 Signified (所指) 意符是符号的语音形象;意指是符号的意义概 念部份。由两部份组成的一个整体,称为符号。 意符和意指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武断性\任意性 (arbitrariness),没有必然关联。 例如英文中的 "tree" 的发声及串字组合,因约 定俗成的习惯被指涉为 "一种以木质枝杆为主 体的叶本植物" 的概念。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戴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也不敢呻吟 呵 母亲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礼品 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花、给海、给黎明 啊 母亲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古井。

索比的敏感心情同老教堂的潜移默化交融在一起,使他的灵魂猛然间 出现了奇妙的变化。他立刻惊恐地醒悟到自己已经坠入了深渊,堕落 的岁月,可耻的欲念,悲观失望,才穷智竭,动机卑鄙——这一切构 成了他的全部生活。 顷刻间,这种新的思想境界令他激动万分。一股迅急而强烈的冲 动鼓舞着他去迎战坎坷的人生。他要把自己拖出泥淖,他要征服那一 度驾驭自己的恶魔。时间尚不晚,他还算年轻,他要再现当年的雄心 壮志,并坚定不移地去实现它。管风琴的庄重而甜美音调已经在他的 内心深处引起了一场革命。明天,他要去繁华的商业区找事干。有个 皮货进口商一度让他当司机,明天找到他,接下这份差事。他愿意做 个煊赫一时的人物。他要…… 索比感到有只手按在他的胳膊上。他霍地扭过头来,只见一位警 察的宽脸盘。 “你在这儿干什么呀?”警察问道。 “没干什么,”索比说。 “那就跟我来,”警察说。 第二天早晨,警察局法庭的法官宣判道:“布莱克韦尔岛,三个 月。”
意象型形象的特点在于明显地是为表达 某种思想感情而塑造的形象,即为表现 “意”而创造的“象”。

三、文学形象的特点

思考:影视形象与文学形象有何不同?
三、文学形象的特点





1 间接性:文学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需 要通过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才可能间接地被感知。 2心象性:以将本身不具有形体、难以捉摸的 心理活动—(某种情绪、情感、思绪、感受) 转化为使人能够感知的审美对象。 3 概括性:文学形象虽是具体的个别的,但又 包含着远远大于个别性和具体性的内涵。 4 符号性: 文学形象是一种表意的符号,理解了符号才能 把握形象和文本的意义。强调形象的符号性就 是强调应注意文学形象的蕴意。
一、文学形象的含义

1.文学形象性:
文学具有的具象的、感性的表现形态,即文学 的形象性。

一、文学形象的含义




2、中外文学理论中“形象”的本义以及涵义 的变化 (1)西方:最初是指“肖像”、“影像”、 “映象”。 这个概念最初被用在造型艺术上,主要是指 视觉形象。文学理论起初也是在这个意义上 使用概念的,说文学具有形象性就是把文学 看成一种能在读者心目中唤起生动图画的媒 质。 称叙事作品中的人物为“形象”,是西方文 学理论这个问题比较模糊, 光看“圣洁”与“热烈”两个词语也不能使人 明确的把握。这里作者以花喻人无论是白玫瑰 或是红玫瑰,都是离不开自身生存“土壤”的 植物。她们本身没有权利和能力自由移动,这 就巧妙地点出两者的相似性。同时,白让人联 想到了清的、净的、淡的、空的、虚的又是单 调的、无变的、消极的、无味的、无力的内质; 而红让人联想到了生命力旺盛、奔放、张扬, 而又有那么点“红杏出墙”的意味,这就点出 了两者的不同。以花作比,将一个在这段文字 里难于阐释的问题清晰化了 。
一、文学形象的含义

后来不仅用image来指语言描绘的形象,而且 用它来描述任何不同寻常的语言、隐喻、象征 和修辞手段所产生的审美效果。
英美新批评的理论家维姆萨特 “语象”(verbal icon) 强调文学形象或文学的形象性并不都是诉诸于 视觉或其他感官的,而是更多地和语言的用法 有关。



1 语象(Verbal image) : 非描摹性的、但是又能引起读者具体感觉和丰 富联想的各种语言用法。


例: 索比急躁不安地躺在麦迪逊广场的长凳上, 辗转反侧。每当雁群在夜空中引颈高歌,缺少 海豹皮衣的女人对丈夫加倍的温存亲热,索比 在街心公园的长凳上焦躁不安、翻来复去的时 候,人们就明白,冬天已近在咫尺了。 一片枯叶落在索比的大腿上,那是杰 克· 弗洛斯特的卡片。杰克对麦迪逊广场的常 住居民非常客气,每年来临之先,总要打一声 招呼。在十字街头,他把名片交给“户外大厦” 的信使“北风”,好让住户们有个准备。 索比意识到,该是自己下决心的时候了, 马上组织单人财务委员会,以便抵御即将临近 的严寒,因此,他急躁不安地在长凳上辗转反 侧。

一、文学形象的含义
认识世界和表达认识有两条路: 一是科学,靠着科学找出基本原因和基本规 律,用正确的公式和抽象的字句表达出来; 二是艺术, 用易于感受的方式,不但诉诸 理智,而且诉诸最普通的人的感官与感 情。” ——泰纳的《艺术哲学》 别林斯基说:“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 用形象和图画说话”。
一、文学形象的含义
(2)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常用“意象”或者“象” 来描述文学在表现形态上的特点。
《周易 · 系辞》的作者提出了“立 象以尽意”的观点。
一、文学形象的含义
3.为什么要用形象来表现?

文学艺术之所以要用形象来表现,是因为文学 艺术所要表达的各种人生经验与思想感情,往 往是抽象的概念语言难以捕捉、传达和穷尽的。

衣服究竟给人什么样的感觉一时难以表达, 作者跳离触觉这个圈子从听觉出发,用音乐来 比喻衣服的质感,让我们从感受音乐这个角度 来感受它,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新颖独特,很具 感染力。

《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振保的生命里有两个 女人,他说一个是他的白玫瑰,一个是他的红 玫瑰。一个是圣洁的妻,一个是热烈的情 妇……”
一、文学形象的含义



3.为什么要用形象来表现: 苏珊 · 朗格说,因为人的感情生活没有 形式,所以概念化的语言符号无法表现 主观的心理世界, 而“凡是用语言难以完成的那些任务 — — 呈现感情和情绪活动的本质和结构的 任务——都可以由艺术品来完成。”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一、文学形象的含义

3.为什么要用形象来表现:
刘熙载说: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 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一、文学形象的含义
小结: 文学形象:凡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 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 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 都可称之为文学形象。

二、文学形象的类型

例: “我真喜欢听,耳朵如鱼得水,在那音乐里栩 栩游着”(张爱玲)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 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余光 中)




呵 母亲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象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呵 母亲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