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论文概➢文学的形象系统辅助阅读王国维《人间词话》(节选)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123威尔弗雷德·L ·格林《〈病玫瑰〉的创造性阅读》第一节文学形象•文学的艺术形象,处于文学作品文本结构的中间层次。
它一方面关系着深层意蕴的传达,另一方面又制约着表层结构的处理,因此,文学形象就成了艺术表现的中心。
语言组织形象系统意蕴世界•文学形象是指文本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自然的和人生的图画。
文学形象的形成,与人的精神需要有着内在的联系,它是人的知、情、意的全面展开,与人的知、情、意的审美需要相适应,便形成了由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象征意象三者构成的互补性形象系统。
主体心理的知、情、意划分➢自古希腊始,对于人的主体心理就作出了几何学式的知、情、意划分。
知,研究真;意(意志),与善相关;情,与情绪情感相关。
➢德国古典美学代表人物康德将知性、判断力、理性三种能力对应于知、情、意的主体心理结构。
知性涉及人对感性现象世界的认识;理性涉及对人的理性本体世界的认识;判断力的运用联结感性现象世界与理性本体世界。
➢康德的知、情、意结构主知性——知——感性现象世界——科学体心判断力——情——联结感性现象世界与理理性本体世界——艺术结构理性——意——理性本体世界——哲学一、文学形象的系统性•文学的世界是由系统性的艺术形象构成的艺术世界。
文学形象的系统性表现在两种意义上:其一是就艺术世界的有机性而言的;其二是就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其审美功能的互补性而言的。
(一)艺术世界的有机性•由于艺术世界的整体性和有机性,其艺术形象必然具有系统性。
➢结合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艺术世界来进行理解(二)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存在着一种审美功能上的互补性,因而存在着更深层面的由文学形象类型之间的互补性而显示的系统性。
➢结合整体的文学艺术世界来进行理解。
文学形象的三种基本类型知写实性形象典型情抒情性形象意境意表意性形象象征二、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一)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歌德:诗指示出自然界的各种秘密,企图用形象来解决它们。
➢黑格尔: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
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二)文学形象的艺术概括性•我们把艺术形象传达丰富的内在意蕴的功能,称为文学形象的概括性。
•用个别形象概括一般;用艺术形象概括诗人的某种感情、某种思想、某种精神境界;艺术形象能传达难以言说的事物和境界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顾城《结束》一瞬间——崩坍停止了,江边高垒着巨人的头颅戴孝的帆船,缓缓走过,展开了暗黄的尸布。
多少秀美的绿树,被痛苦扭弯了身躯,在把勇士哭抚。
砍缺的月亮,被上帝藏进浓雾一切已经结束。
(三)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性•所谓审美理想,指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体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型模式。
比较中西绘画中的淑女形象(四)文学形象的审美属性•文学形象必然是灌注了作家审美感情的,既揭示生活意蕴,又具有审美价值的形象。
凡是文学形象都应当具有审美属性。
徐悲鸿的“马”“水草寻常行处有,相期效死得长征”“问汝健脚果何用,为觅生活竞日驰”“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第二节文学典型•文学典型是写实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创造艺术至境的基本形态之一,也是中西文论共同发现和阐释的符合审美理想的范型模式之一。
典型是文学形象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艺术至境:指充分体现审美理想,达到最高审美境界的高级艺术形象形态。
“至境”一词来自中国古典文论,可见于叶燮《原诗·内篇》等。
一、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阿Q安娜·卡列尼娜(一)文学典型具有特征性➢希尔特:特征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妥贴性。
”•“特征化”•典型的总特征与局部特征丰子恺绘阿Q•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讨论“扁平人物”与“圆型人物”(二)文学典型的丰厚历史意蕴•典型所显示的“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
➢阿Q的悲剧命运:对中国国民性固疾的认识;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和历史教训的总结等(三)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以生命形式呈现无穷魅力生命色彩性格魅力灵魂深度•真实性•新颖性二、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一)典型环境•典型环境是充分地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生活环境。
它包括反映现实关系和时代脉搏的大环境,又包括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您的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型的;但是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了。
”(二)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是辨证和互动的•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逼迫着人物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如林黛玉、林冲。
•在一定条件下,典型人物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如《红岩》中的江姐、《水浒传》中的宋江。
第三节文学意境•文学意境是抒情性文学追求的艺术至境形态。
它基本是中国古代文学创立的最高审美范畴。
一、意境论的形成和意境的界说(一)意境论的形成•《庄子·齐物论》——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王昌龄《诗格》、皎然《诗式》、刘禹锡、司空图……——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意境,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独创概念,源溯《庄子》,其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在唐代得到大致确立,最终由清末民初的王国维集其大成。
•古“境”字,原指疆域边界或乐曲的一段。
•虚化“境”用于精神领域首见于《庄子》。
如《逍遥游》中“荣辱之境”,《秋水》中“是非之境”,《齐物论》中“振于无境故寓诸无境”,指向一种“无极之境”和“自由之境”的意思。
这为意境论的创立准备了条件。
•“境界”这个词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的《新序·杂事》“守封疆,谨境界。
”•虚化“境界”用于精神领域,首见于佛经翻译。
➢东汉,“境界”这个词被用于佛经的翻译《杂譬喻经》:“神是威灵,振动境界。
”《华严梵行品》:“了知境界,如幻如梦。
”➢客体、实境——主体、虚境王昌龄:《诗格》➢“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王国维《人间词话》•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王国维的“境界”就是意境的意思。
包含了情与景两大因素。
(二)意境的界定•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如果说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二、文学意境的特征(一)情景交融:意境创造的形象特征➢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范晞文➢“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王夫之景中藏情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安徽太白楼里的李白雕像情中藏景点击欣赏古琴曲《酒狂》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李白《月下独酌·之二》情景并茂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歌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二)虚实相生:意境的结构特征➢“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宋]梅尧臣实境与虚境•实境是指直接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
•虚境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又称“诗意的空间”、“神境”、“情境”、“灵境”等等。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地位。
但虚境的开拓和表现要落实到对实境的描写。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三)生命律动:意境展示的生命美➢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
——宗白华(四)韵味无穷:意境的审美魅力所在•“韵味”是意境中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又称“情韵”、“韵致”、“兴趣”、“兴味”等。
➢晚唐司空图“韵味”说“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王维《书事》三、意境的分类•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一路经行处,苍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第四节文学象征意象•文学象征意象是哲理性文学追求的艺术至境形态。
意象专指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
它是作家为了表达哲理而构建的物象及物象组合。
一、为什么要创作意象•表意之象(象征)——审美意象➢“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周易·系辞》➢《周易》里的“象”,是卦象。
二、意象的四种含义•心理意象:心理学意义上的意象,即表象。
指在知觉基础上所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各种感性形象。
•内心意象:即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新生的、超前的意向性设计图像。
•泛化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统称。
•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的审美意象(理性观念的感性呈现)三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一)哲理性➢“最真的哲学是最伟大的诗人之最好的素材;诗人最后的地位必须由他诗中所表现的哲学以及表现的程度如何来评定。
”——艾略特庄子·至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
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
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