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野外工作
六次覆盖观测系统图(24道)
21 24
20 16
12
8 4
o2
o2 o2 o2 o2 o2
8 12 16 20
24
六 次迭加炮号与道号关系表:
道号 炮号
反 射 点
A 21 17 13 9
B 22 18 14 10
C 23 19 15 11
D 24 20 16 12
E
F
1 2 3 4
5
6
5
1
6
2
7
1、线路普查—大剖面(未做地震区) 任务:了解区域地质构造情况
2、面积普查:
在油气远景区寻找可能储油气带,研究地层分布, 查明大局部构造,一般在线查基础上进行。
3、面积详查(主测线线距2~3公里)
在一只构造基础上查明构造特点,如:上下层接触关 系、高点位置、闭合度、断层分布等。
4、构造细测:
特点:(1)以一构造或构造带为勘探单位;
5 海上侧反射波
在海洋地震勘探中, 如果测线两旁海底由 巨大突起物(软礁、 沉船),那就有可能 产生侧面波,水中侧 反射的特点是视速度 为海水的波速 (1500m/s),如右 图示。陆地勘探时, 在地形变化剧烈的黄 土高原或陡地层情况 下也会产生侧反射
海上侧反射
7.交混回响和鸣震
交混回响和鸣震是海洋地震勘探时海水层中多次反射 的总的效应,也叫鸣震。有时也专指浅水层相继到来的 多次波互相混合在一起所形成稳定的正弦振荡的情况, 而不包括分开的相邻多次波。有时陆地上也记录到交混 回响。目前在数字处理时主要用反褶积来消除其影响
2、直角排列方法图示
—为查明沿地表传播的干扰波方向;
A O。
C
A
△ t2
△ t1
C
干扰波方向
B
直角排列平面图
B
干扰波传播方向表示
直角排列方法图示2
3、方位角观测意义及方法
直角排列只能确定干扰波沿地表的传播方向,还不能确定 干扰波在三维空间的传播方向,也不能确定波的极化特点。 当干扰波的类型和传播方向都比较复杂时,为了更细致地 分析干扰波的特点,还可以采用方位观测法。该方法的简 单原理是:在一点上使用大量的地震检波器进行记录,这 些检波器以等倾角排列在沿锥形面的各个方位上。这种装 置称为方位装置。利用这种装置获得的地震记录称为方位 地震记录。在方位记录上,记录的相对振幅与地面位移向 量的方向以及仪器(检波器)轴方向有关。一般勘探用检 波器为垂直检波器,通常在方位装置中将检波器最大灵敏 度的轴向水平面间的夹角调节到45-60度之间。
共炮点——由炮点出发代表一个排列的线; 共接收点线——由接收点线出发的线; 共反射点线——垂直线;
共炮间距线——水平线(连接各炮点之间,且间距相等)
2、波列图——把每个接收点(交一点)上所观测到的波 列绘在交点处,并按共炮点、共接收点、共反射点、共接 收距(炮间距)等不同角度把相应波形排列成图,就叫波 列图。
利用视速度、方向角识别。
三、干扰波调查的方法
干扰波调查是地震勘探野外试验工作的 重要内容,野外工作中采取的许多技术 措施主要是为了压制干扰波,加强有效 波,提高地震记录的质量。因此,调查 和分析各种干扰波的特点,了解干扰波 的特征和分布规律,有效识别干扰波变 的非常重要。野外干扰波调查一般采用 以下几种方法:
(一)、规则干扰波
1.声波干扰:
在坑中、浅井 (或浅水中)、空中 用炸药或用重锤撞击 地面时,都能产生声 波。其特点是速度稳 定(340m/s左右), 频率高,延续时间长, 在地震记录上呈现强 而尖锐的波至。如右 图所示。
声波
2.面波
当震源较浅时,在大地 和空气的分界面附近,由震 源激发可直接产生面波。它 们的传播速度略小于横波, 频率低(有时只有十多赫 兹),能量沿垂直方向衰减 快,沿水平方向衰减慢,延 续时间长,在地震记录上呈 扫帚状,且有频散现象,如 右图。面波虽然在某种情况 下包含着对解释而言是有用 的信息,但通常被认为是干 扰。
二、一次复盖的简单观测系统
O1激发对应虚 震源O1`,探测 A1A2界面段, 获得t1 曲线在观测系统剖 面图上用O1M表示;
M
N
P
Q
O2激发对应O2` 虚震源,探测A2A3 界面段; 在观测系 统剖面图上用O2N 表示;依次类推。
t1 t2
三、延长时距曲线法:(为避开障碍物所采用的观测系统)
设AB为河流,
3、选择最佳激发条件:
激发岩性、激发药量、激发方式。
4、选择最佳:①接受记录条件; ②最适合观测系统; ③最适合组合形式; ④仪器因素。
二、生产工作:
主要包括:
1、地震测量(定位)
1)实地工作测量标记;
2)整理测量成果、绘图等;
2、地震波的激发;
3、地震波的接收;
4、地震波的纪录。
§4.1.1 干扰波的类型及调查方法
3-1、方位观测示意图:—三维空间传播方向
方法:将检波器在一点按一定角布置成方位观测 装置,所用检波器接收方向与水平夹角在45~60度 之间。
G1 G6 G2
接收方向
45~60
水平面
4、三分量观测—VSP测井
§4.2 地震测线布置
一、基本要求:1、测线为直线;2、垂直构造走
向。
二、不同阶段测线布置:
2、直角排列
当不知道干扰波的传播方向时,为了 查明它们的方向,可采用直角排列观测, 将半个排列布置在一个方向(AB),另外半 个排列布置在与之垂直的另一个方向(AC)。 激发点O距A点一定距离(如500米),从 记录上求得两个方向各自的时差、。然后 在图上沿两个方向按一定比例尺标出矢量 和的大小,其方向指向时间增大方向,求 它们的合矢量,的方向就近似于干扰波的 传播方向,如下面图形所示。
干扰波调查是地震勘探野外试验工作的重要内 容,野外工作中采取的许多技术措施主要是为 了压制干扰波,加强有效波,提高地震记录的 质量。因此,调查和分析各种干扰波的特点, 了解干扰波的特征和分布规律,有效识别干扰 波变的非常重要。野外干扰波调查一般采用以 下几种方法:
一、干扰波的类型:
1、规则干扰(具有一定主频,一定 视速度) 如:面波、声波、浅层折射、侧面波、 工业电、多次波、绕射波、虚反射、 侧反射、回转波等 2、不规则干扰(随机):表现杂乱 无章,如:风吹草动,电磁干扰,路 面行车引起的震动,人为的走动等。
3
8
4
3、炮点移动道数计算式:
NS V 2n
注:N—接收道数,n—迭加 道数,S—单端放炮时, S=1; 双端放炮时, S=2 例:6次迭加,24道,单端放炮时:
24 1 V 2 6
(道间距数 )
六、列线图与波列图
1、列线图——在观测系统的综合平面图上加上方格网所 组成的图形称为列线图;
t
t
A点激发,B右端(BN)接 收获RB′反射段的tA曲线,
B 点激发,A左边接收 (MA)获A`R界面段反射 时距曲线tB,从而获得连 续观测界面。注意:① 两端观测系统不能互换 对比; ②适用于S<500米情况。
tb M a A S B b
ta N
X
R
A*
B*
四、间隔连续观测系统:
目的:为避开激发点附近的面波与声波干扰 原理:通过互换点进行界面连续追踪
④共反射点道集——由不同激发点激发,不同接收点 接收来自地下界面同一个反射点的所有记录道的集合 叫共反射点道集,该反射点叫做共反射点或共深度点; ⑤共中心点——在共反射点道集中,各炮点与接收点 的中心点叫共中心点;
x4
d
t
x3
d
双曲线
x2
x1
t0
s1 s 2
s3
o4
o3 o2
o1
s4
o
A
x1 x2 x3 x4
(二)、不规则干扰
1.微震 与激发震源无关的地面扰动统称为微震。 它主要是由风吹、草动、海浪、水流动、 人畜走动、机器开动、交通运输等外力 随机产生,此外,也可由地表土壤质点 的旋转运动所造成。微震干扰是频带宽 (1—150HZ),统计相关半径为6—9m, 强度不一,取决于激发接收瞬间的周围 条件。
§4.1 野外工作 方法及其内容 * 试验工作 * 干扰波调查 * 野外地震数 据采集 §4.2 地震测线 布置 §4.3 观测系统 及图示方法
野外地震工作录象
§4.1 野外工作方 法
§4.1.1 野外工作主要内容 一、试验工作(主要内容如下): 1、干扰波调查 2、地震地质条件了解: 1)低速带特征; 2)潜水面位置; 3)地震界面存在与否及其质量与标 准层存在否; 4)速度剖面特点。
(2)以查明构造为主任务;
(3)主线距为几百米~1公里。
原则: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联络测线应避开断层, 按断块来布置。
§4.3 观测系统及图示方法
一、观测系统概念: 观测系统—在地震勘探中用来表 示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收点之间的相 互位置关系所构成的系统,通常被称 作地震观测系统;常用代表相应观测 意义的线段构成的剖面图来表示。该 剖面图叫做观测系统剖面图。
x
共反射点道集内构成的时距曲线
⑥共反设时距曲线——双曲线
t共反
1 V
2 2 4hM x共反
t0 t共反| x 0
2hM V
( M点回声时间)
⑦共炮点记录——同一点激发,多道同时接收所获得 的纪录 x
o
3
x1 x2
注:共反射点与共炮 点区别:前者为一点, 后者为一段
反射段
2、多次反射系统 以六次复盖为例(同一反射点由6次激发所获得的6次 观测道组成)
面 波
3 工业电干扰
当地震测线通过高 压输电线路时,地震检 波器电缆会感应50HZ 的电压,形成在整张地 震记录上或部分记录道 上出现50HZ的正弦干 扰波。其振幅大小受输 电电压、输电线粗细、 检波器电缆与输电线的 距离、检波器电缆的漏 电情况等制约,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