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狄尔泰与现代解释学

狄尔泰与现代解释学

狄尔泰与现代解释学在西方解释学的发展过程中,狄尔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他不仅充分认识到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在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而且把解释学由单纯的文本研究扩展到对现实世界中的人(Mensch)的研究,创造了所谓“生命解释学”(die Hermeneutik des Lebens)。

狄尔泰因此不仅赋予了解释学以方法论的意义,而且还承认解释学就是哲学的过程,从而使解释学具有了认识论的意义。

正是在狄尔泰的努力下,解释学才由传统解释学进展到当代的伽达默尔的所谓哲学解释学。

一作为施莱尔马赫的再传弟子,狄尔泰的哲学生涯开始于施莱尔马赫研究。

还是在读书期间,他撰写的《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的独特贡献——与以往这门科学所做的工作之比较》探讨的就是解释学在施莱尔马赫那里的重要意义。

在这篇论文中,狄尔泰第一次注意到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思想,着重研究了施莱尔马赫用解释学的方法探讨基督教思想的问题。

他发现,施莱尔马赫运用了分析和解释柏拉图的方法去考察基督教的理念,对世界采取浪漫主义的解释,尤其是在解释新约保罗书信上,这点表现得尤为明显。

该论文1860年获得施莱尔马赫基金会颁发的双倍奖金,狄尔泰不仅借此完成学业,而且从此开始编辑施莱尔马赫书信集,并且撰写他的早期主要著作《施莱尔马赫传》。

对狄尔泰来说,这篇论文获奖并不是重要的,真正重要的,这是他的哲学生涯的真正开端。

他自己在获奖15年以后曾说过,他就这篇论文所做的工作引导他构造自己的基本思想。

如果说狄尔泰早期对解释学的重视还不是自觉的,那么,从19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他在建构自己的精神科学体系时则有意地把解释学当做精神科学的最重要方法。

特别是在他把“体验”、“表达”和“理解”当做精神科学的核心内容予以诠释时,解释学在他那里就作为全部精神科学的重要方法而得到彰显。

这时,“理解”概念获得进一步的阐明,“理解”不只是帮助我们对理应认识的内容的把握,而且还涉及有关这个内容的普遍有效性。

“表达”在他那里也得到严格的规定,它与生命内容应当有内在的逻辑关系。

狄尔泰以为,正是通过对这些概念加以规定并形成特定的方法,“解释”作为一门学问才得以确立,并且经过体系化,它在本质上真正成为对“确定的生命表现进行理解的学问”。

①“解释”这个概念现在不只是解释的艺术,而且还是理解的科学,认识生命的方法。

这样,解释学就是作为“对在文字上固定下来的生命表达进行理解的技巧学。

”②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施莱尔马赫对它的认识。

1900年,狄尔泰受到胡塞尔的《逻辑研究》之启发,开始了由精神科学到解释学的“转向”。

他在《解释学的兴起》中着重从语文学上讨论解释技巧的历史,同时关注解释过程的本质。

他在这里赋予了解释学更加重要的意义。

概念和范畴现在不只是被应用在说明生命事实之中,而且还在这种说明之中反过来对概念和范畴进行考察;解释不再像它原初那样仅仅是对某个人的个性或某部重要的历史著作的特点加以挖掘,而是发展为对一切“精神创造”(Schoepfung des Geistes)加以阐释,并且直接深入到人类生命本质。

现在,对狄尔泰来说,原先把解释学当做一种方法去探讨“精神世界”已经过于狭小了,他主张建立一种“系统组织的解释学”,要把应用于生命理解的概念和范畴扩展到对它们所包含的整个世界的理解,通过对生命世界的分析和阐述来说明人类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他还强调,语言原来就是生命的一种表达,现在语言还应当是解释世界和解释生命的工具,我们通常所说的“世界观”也受到语言解释的影响,因此,世界观也从属于这种系统的解释学。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狄尔泰是从广义的语言应用上探讨了解释学的作用和意义,从而把解释学当做了哲学本身的一个过程。

很显然,狄尔泰已经把解释学从施莱尔马赫那里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并使自己成为现代解释学的开创者。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尽管伽达默尔对狄尔泰一般解释学的克服、并由此进展到哲学解释学是因为海德格尔把理解与人的存在同一起来的观点才得以实现的,但如果没有狄尔泰把施莱尔马赫的以避免误解为核心的传统解释学发展为哲学意义上的解释学,那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则是不可想像的。

二正如伽达默尔所说,尽管狄尔泰“全力反对把概念的必然性当做一切事件的历史哲学,但他仍然没有避免让精神史作为历史的最高形式”。

③而这方面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狄尔泰对“体验”、“表达”和“理解”这三个核心概念的分析、挖掘和解释上,解释学恰恰是由于狄尔泰对几个概念的阐述才具有了全新意义。

下面我们着重探讨这三个概念。

对狄尔泰来说,“只有当我们体验到人的状态,让这些状态在生命显示中(Leben sauesserungen)表达出来,并且理解这些表达,人类才成为精神科学的对象”。

④由此来看,这三个概念在狄尔泰的思想体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想从生命去认识生命,必须对它们进行重新解释,并要赋予它们哲学内涵。

在狄尔泰看来,“体验”(Erlebnis)从经历而来,它不仅与经历一样具有直接性,而且还表明,从直接性中得到的收获是直接性留下的结果。

由此来看,体验是从过去的经历中获得延续和意义的。

狄尔泰在《体验和文学创作》中“首先赋予这个词以一种概念性的功能,这个词随即就发展为一个受欢迎的时新词,并且发展为一个如此显然的价值概念,以至许多欧洲语言作为外来语而采用了这个词。

”⑤狄尔泰最初在使用体验这个概念时候有些摇摆不定。

它在布雷斯劳时期把体验又称之为“内在经验”(die innere Erfahrung)或“内觉”(das Innewerden),他说:“体验或内在经验的存在是不可怀疑的。

因为这种直接的知识就是经验的内容,而对它进行的分析就是关于精神世界的知识和科学。

”⑥到了晚期,狄尔泰很少用“内在经验”这个概念,几乎只用体验这个词,并且还对这个概念做了新的规定。

但不论是在早期还是在晚期,狄尔泰都认为,体验是获取认识的第一步,它是直接的感受,全部认识就建立在这个基石之上。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体验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体验不仅仅是个体性的,而且更具有社会性。

虽然狄尔泰常说,体验由个体出发,心理和生理的个体是社会和历史真实性的最终成分,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把他的思想说成“个体主义的思想方式”。

⑦事实上,这是不符合狄尔泰思想的基本倾向的。

狄尔泰从一开始就强调,“个体是社会交互作用中的一个要素,同时也是这种交互作用的各个不同体系的交会点”。

⑧这就是说,人是社会的基本元素,社会则是人与人之间,乃至人与外在世界交互作用的结果。

为了防止别人的误解,他还特别做了说明,“即使像善意、诚意、合理倾向这样单纯的‘内容关系’也决不能通过心理学的方式,奠定一种永恒的重要因素。

因为从这种关系的内容和张力来看,这种关系与其说是个别精神的产物,毋宁说是人类社会及其发展的产物”。

“这些内容虽然进入个体之中,但也是在个体所在的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下,才得以在个体中发展、改造出来”。

⑨狄尔泰这里显然是在强调人的社会性。

社会是由人组成和创造的,同时反过来也影响生活于其中的人,这是社会与人的交互作用。

因此,人的认识,首先是体验,然后包括认识意识、价值评判、道德选择等,不是单纯地由个体的心灵中产生的,而更多的是社会的产物,它们不具有任何观念上的独立有效性。

它们是在社会群体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产生的群体意识,它们的延续及转变,也将在社会的历史中进行。

所以,体验在这个意义上讲,是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

其次,体验概念包含时间性。

狄尔泰曾对体验下过这个定义,“即使是时间进程的最小部分,也还是有一段时间过程。

‘现在’渺小得几乎为无,我们所体验到的‘现在’,总是包含着对刚刚过去的‘现在’的记忆。

在其他时间里,‘过去’就像力量一样,仍然对现在有影响、有意义。

”“凡是在时间过程中由于具有统一的意义而在‘现在’形成一个单位,就是最小的单位,这种单位可以称为‘体验’。

进而言之,由许多生命部分所构成的范围较广的单位,只要这些部分对生命进程具有共同的意义,我们也称之为‘体验’,哪怕这些部分因为穿插进来的活动而分裂,也算是一个体验。

”⑩意识活动与意识内容在这里得到区分,是否是体验,关键在于对生命有无共同的和统一的意义。

但是,由于体验是时间进程中一个非常短暂的瞬间,在它尚未构成思想的清晰的对象之前,就已经随着时间之流(狄尔泰又称之为生命之流“Fluss des Leb ens”)成为过去,所以,这样的体验是思想无法直接把握的。

因为根据生命本身的法则,我们所观察到的每一个生命瞬间,都是我们注意力所固定下来的记忆的瞬间,而不再是时间之流或生命之流本身,思想对它是不可能直接穿透的,狄尔泰把这种情况称为“二律背反”。

体验的这种时间性,使其具有这样一个特性。

“体验不是作为一个对象站立于认识者的对面,对我来说,体验的此在(Dasein)与体验中所包含的内容是没有差别的”。

(11)这句话告诉我们,对认识主体来说,体验没有主体与客体的分别,是个体在生命之流中由内在与外在共同组成具有统一意义的实在。

所以说,人生活在体验中,并且通过体验而生活。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狄尔泰说,体验是精神科学的细胞。

再次,体验概念包含直接的给定性。

人们通过直接的经历而在自我意识获得直接给定的东西,并把这些东西当做一切想像的材料,这种直接的经验内容最后就发展成为明确的认知。

从这种给定性出发,过去发生的事情就被唤醒,以前的精神创造物——历史、艺术等不再是不言而喻的事情,而是属于所给定的认识对象。

这样,体验概念就构成了一切对客体之知识的认识论基础。

由此来看,狄尔泰把生命当做精神科学的出发点比康德的先验哲学和经验主义者前进了一大步,它的出发点是活生生的人,是一个拥有知、情、意,并且不能将它们进行分割的整体,而不像后者那样只是偏重于某一个孤立的侧面;此外,他还把外部世界看做一个独立的实在,是与我们的生命同样确定的。

狄尔泰在这里似乎站在客观的实践哲学立场上,他感觉到,只有通过实践的道路才能解释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他的感觉是正确的。

更重要的是他强调体验的时间性,对后来的哲学家大有启发,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因此总是把时间性与人的存在及其解释联系在一起。

关于“表达”,狄尔泰认为,人类精神生活十分丰富多彩,人的体验最终会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而表达则是反映人类内心世界、表现人的体验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只有表达才能使人类精神生活成为可能和可知,因为“人通过某种内省的默想认识不到他自身,这种内省的默想只能产生出尼采式的、过分夸大主观性的强烈痛苦。

”(12)所以,狄尔泰从一开始就反对叔本华和尼采的独自冥想的方式,主张表达方式应当与丰富多彩的人类精神生活相符合,使人们能够逐渐意识到自己判断善恶的能力,进而认识社会和历史的真实性。

表达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狄尔泰赋予这个概念新的意义,他说:“在体验里,我们既不能在自我的发展形式中,也不能在自我的深处认识我们自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