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一个诚实守信的企业也是一个会计信息真实的企业,其良好的会计信息信誉充分展现了企业的财务支撑力,能更好的集攒社会口碑。
本文拟分析会计造假的危害及治理对策,首先从理论的角度出发,阐述会计造假的定义和危害,我国的会计信息现状以及加强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意义;其次通过云南绿大地这个案例浅析我国现阶段公司自身内部引起的会计造假和其外在原因,具体包括:内部控制环境失效、利益推动、会计信息交流不对称、会计制度有选择性、外部监督不力等。
最后总结案件带来的启示,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制度目录一、会计造假现状与表现 (1)(一)会计造假的含义与分类 (1)(二)会计造假的历史和现状 (1)(三)会计造假的危害 (2)二、分析--云南绿大地欺诈案 (2)(一)背景介绍 (2)(二)原因分析 (3)(三)处罚结果 (5)三、会计造假的成因分析 (6)(一)公司自身存在的内在原因 (6)(二)会计造假的外在原因 (7)四、规范和完善会计造假的启示和建议 (8)(一)合理的企业治理架构 (8)(二)实现内、外部审计相互制约 (8)(三)防范会计信息从业人员的违规行为 (9)(四)关注审计意见与应收账款激增 (9)(五)完善法律法规及建立惩罚机制 (9)五、结束语 (9)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会计造假一直是困扰社会的一个大问题。
随着会计失真的丑闻不断出现,这些会计造假的大案一个一个大大地打击着股民的信心,破坏着市民给予他们的信任。
上个世纪末,银广夏、红光实业等会计造假丑闻不胜枚举。
而2007年华尔街金融危机的爆发,又让全世界为之一惊。
2011年的五粮液财务造假曝光后,会计造假这个极其严重的现象又成了社会经济领域的热门话题。
因此,探究会计造假的根源,分析并找到会计造假的主观与客观原因,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才能标本兼治。
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是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真实、规范化,也是市场得以建立和发展的垫脚石,更是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是一种维护他们利益的具体体现。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①,作为一种用来提供会计信息作为基本职能的经济管理活动,会计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加大会计信息披露的改革,对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将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解决会计造假这一复杂的问题还需要经过一段漫长的路程。
一、会计造假现状与表现(一)会计造假的含义与分类1.会计造假的含义无论会计信息是否失真,会计信息都能作为信息系统的工作成果和可靠性情况的重要衡量标准。
会计造假是指对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而言,它已经失去了其真实客观性。
会计造假可大致上分为故意失真和非故意失真②。
非故意失真是技术不够熟练的会计人员,不经意的疏忽大意等因素导致的,相对比较容易攻克和改正。
故意失真是指会计等人员在企业管理当局的指派同意下,借助会计准则给予企业的灵活性有偏见性的或引导性的提供信息,或者违反会计准则、制造虚假账簿③。
这是最有害的、后果也是最严重的,同时更是最难去预防防范和让人察觉到的的失真行为。
(二)会计造假的历史和现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低下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经济有效运行的拦路虎。
随着会计造假这个问题得到大量的关注,我国证监会也渐渐开始重视并处罚相关违规企业。
2002-2006年我国证监会就开展了对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检查。
处罚的违规行为及数量统计如下图示。
人们对资本市场和会计行业的普遍看法仅剩下欺诈、扭曲和伪造。
社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了质疑,并且对整个市场的信用程度打上了巨大的问号。
针对会计造假这一老大难,如今我国上市公司的相关监管部门也采取了相应的积极应对对策。
通过相对有效的治理,会计造假这一热点问题正在逐渐得到改善,但是2011年我国证监会就查处了49例上市公司违规违纪事件。
从2011年我国证监会对部分上市公司的处罚数量来看,如今这块领域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会计造假情况,对社会经济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④。
解决这个问题仍需要政府的不断监督和社会的大力关注。
(三)会计造假的危害会计信息是一种经济资源,合理真实的利用可以创造无限财富,也会得到社会群众的信任。
可是如果发生信息不真,就会引发腐败或行贿等违法行为⑤。
会计造假也是很多经济犯罪的源头,严重扰乱了国民经济正常的运行秩序。
与此同时,会计造假也会导致社会分配不均造成两极分化,给社会平添了不安的因素。
例如,公司不堪压力的裁员导致失业人员增加,使社会压力变大;股市的来回震荡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很可能引发人心浮动。
如中国酒业的著名品牌五粮液集团涉嫌会计造假的丑闻被揭露后,公司的股价一跌再跌,公司的财务陷入低谷,公司的市值在短短两个小时之内蒸发了57亿元,使中小投资者损失巨大。
会计造假不仅给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而且也损害了企业自身的利益。
2009年的麦道夫诈骗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不是虚假的会计信息在从中作梗,区区一家公司怎可骗取数百亿巨款呢?所以虚假的会计信息足以毁掉一家公司辛苦累积起来的群众给予的信任与支持,削弱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走向衰败。
最后不仅企业坠入破产的深渊,而且企业的工作人员和企业投资人也将成为失真的会计信息的牺牲品。
因此治理会计造假问题迫在眉睫,理清导致会计造假的原因是治理信息失真的关键所在⑥。
下面通过具体案例来分析我国现阶段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具体原因。
二、分析--云南绿大地欺诈案(一)背景介绍曾获誉无数的绿大地是国内绿化苗木行业的首家上市公司。
它早在2004年就开始计划实施上市,于2006年第一次冲击中小板,只可惜折戟而归。
2007年12月21日,第二次尝试终于成功,登陆中小板市场,成为A股中首家绿化行业的上市公司。
但是,2008年10月至今,绿大地两换财务总监、三换会计师事务所;2009年五度反复业绩预告和快报;2009年年报和2010年第一季度报告分别多次被补充更正,2011年年报大幅向下修正业绩预报;2010年年报和2011年年报分别收到了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和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但绿大地并不以此为戒。
2010年3月,绿大地造假已经到了荒谬的地步。
2010年3月17日,绿大地因涉嫌信息披露违规,同时公司涉嫌进行虚增资产、虚增收入、虚增利润、财务报表和会计科目造假、玩弄公司现金流等多项违法违规活动,并多次更换事务所和调换公司高管来掩盖这些造假行为,致使公司公布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大地做这一切,只为了上市这一个目的⑦。
(二)原因分析1.虚增资产、收入和利润(1)通过阴阳合同虚增公司资产在登陆中小板市场之前,绿大地通过二十枚假公章来伪造上市材料。
通过不同渠道大量注册第三方公司,和他们签订一些阴阳合同去购买地产,而采购的实际合同可能只有一份,比如只有50万的款项,然后制造一份购地的假合同,写上资金为一千万;通过阴阳合同成功购买一块地,然后利用第三方公司周转大部分资金,形成一系列虚假的资金流,出去的时候是采购款,回来的时候就变成了销售收入,伪造现金流。
绿大地也伪造了很多银行单据,甚至伪造了一些工商局公章,还有一些公司的公章。
伪造工商局公章,就是为了掩盖伪造购买土地合同的都是自己公司的假象。
在公司资产方面,绿大地的固定资产净额为5066.35万元。
绿大地对于马鸣基地,这个百万元的地块,拥有三个深水井,谎称每口井造价72万,计入固定资产216万元,使得地价虚增了3200万元,地上物虚增了2000万元,而招股说明书上的另一口深井却只价值8.13万元,这价格上的悬殊差距令人乍舌。
对于广南一块价值600多万元的林地,绿大地也虚报成了1个亿。
(2)利用伪造手段虚增收入和利润在招股说明书中,2007年绿大地上市时,公司资产合计约为4.5亿,其中存货一项在流动资产中的达到1.8亿。
据相关调查显示,2004年至2007年,绿大地利用其下属公司,采用伪造手段进行虚增收入,并用这种方式将资金流出,再通过其下属公司将资金回笼,这样一来它的营业收入累计虚增了2.96亿元;2007年绿大地披露的营业收入为2.57亿元,经鉴定其真实的营业收入不足2亿元;2008年虚增收入为8565万元;2009年虚增收入为6856万元。
2006年末,绿大地虚增银行存款,在货币资金期末余额中,虚增金额的比例占到了一半以上。
从中准会计师事务所为绿大地提供的10年审计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该事务所对其公司情况发表了无法表示意见。
由此看来,绿大地公司虚增收入的情况是十分严重的。
1.虚增资产、收入和利润2.财务报表造假从2009年10月到2010年4月,由之前公布的预计增幅过亿,到之后的巨亏损1.5亿元,绿大地公司披露的业绩报告和财务年报曾五度来回反复,如下表3-2-1显示,同时也可以看出绿大地公司所公布的会计信息明显失真。
对于2009年年报五次天翻地覆的大修改,绿大地给出的解释是自2009年秋季以来,云南省遭遇了强干旱天气,致使公司的苗木生产及苗木的存活率大大下降。
同时,由于公司生产治理不善,导致苗木出现虫害,并无法有效地治理虫害,使得马鸣基地和思茅基地的苗木不断死亡,造成直接损失1.55亿元。
绿大地2010年的一季度利润表是导致该公司被相关部门调查的最根本原因。
这是一份让人目瞪口呆的季度报告,如下表2-3。
2010年4月28日预告基本每股收益0.27元,4月30日正式出台公布的一季度报表上每股收益竟然只有0.1元。
只相隔两天,披露出来的基本每股收益相差甚大,这不仅让中小投资者蒙受了巨大损失,也成为了绿大地财务报表造假丑闻被揭露的导火索。
1.虚增资产、收入和利润2.财务报表造假3.利用减值损失科目提高公司利润绿大地借我国并不是很完善的会计政策与会计信息公布的漏洞,唆使公司财务人员利用会计科目进行会计信息的财务造假。
通过资产减值损失或者坏账准备科目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公司在利润表上的利润。
2010年末绿大地的分公司在计提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减值准备时,谎称由于财务人员工作上的失误,将生物损失4,206,974.54元计入了存货跌价准备科目,又将原本计入生产性生物资产存货科目的71,894.38元,计入了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后绿大地公司对此差错发出了更正说明,对错误项进行了追溯调整,调减了2010年度资产减值损失4,278,868.92元,同时增加了营业外支出科目4,206,974.54元,生物性资产存货71,894.38元。
1.虚增资产、收入和利润2.财务报表造假3.利用减值损失科目提高公司利润4.频繁更换高管、审计机构(1)绿大地公司可能存在购买审计意见的情况。
绿大地自2007年末上市至现在,短短的三年中更换了三个财务总监、三家审计机构,并且每次都在年报披露之前发生的。
原因就是因为在年报上的分歧。
因为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失效,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是公司审计的委托人,审计机构在帮企业审计时处于被动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