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某某某某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论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姓名:000000班级、学号:*********系(部) :经济管理系专业:会计电算化指导教师:00000000开题时间:2009-3-01完成时间:2009-11-012009 年11 月01 日目录课题论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一、课题(论文)提纲二、内容摘要三、参考文献论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000000000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管理工作也越来越严重,尤其是会计信息越来越被广大决策者、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重视,并且成为政府部门进行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
但同时,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如财政部质量信息抽查公告第五号显示,共抽查了159户企业和为这些企业出具审计报告的117家会计事务所。
被抽查的企业中,资产不实的有147户;所有者权益不实的有155户;利润总额不实的有157户。
会计造假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它使会计造假者获取非法利益,坦诚者受到伤害,最终导致市场经济的不公平竞争;社会道德败坏,经济秩序混乱,甚至带来国家宏观调控失策等。
很少题词的朱镕基总理曾亲自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题词“不做假账”四个大字作为校训。
由此可见,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不做假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面对会计造假、会计失真越来越严重的现象,本文一开始就描述了会计造假的原因,并就其原因提出了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的几种措施。
关键字:会计造假;内部控制制度;会计人员素质;会计法律;信息失真1、会计造假产生的原因1.1内部动因1.1.1 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执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经营管理者行使经营权,直接指挥并控制企业会计部门的工作,掌握了充分的内部信息,而作为投资者,其产权控制趋于弱化,导致了内部人控制问题,使得企业经营管理者与债权人、投资者、政府等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从而导致会计会计造假的风险。
1.1.2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官出数字、数字出官”是将承包指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依据,导致管理者工作出现短期行为,虚报数据,巧取豪夺。
在内部控制中始终出现会计人员工作缺乏独立性,有时不得不听从单位主要领导的摆布。
尽管《会计法》明文规定,“会计人员按干部管理权限的规定任免,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机构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任免应经过上级主管单位的同意”。
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严格执行,导致会计人员腰板不硬,有时不得不随波逐流。
1.1.3 管理人员私欲膨胀高层管理者拥有公司的经营管理权,对本公司经营状况比较了解,掌握的内部财务信息也比较全面,这些人多为财政委派,有的“公心”较强,政治素质较高,有政治、经济利益诱惑时,他们往往只顾及个人和小集团的利益,不顾及社会公众投机者(中小股东)的利益,往往会利用中小股东与其信息不对称的优势,指使或者甚至强迫会计人员弄虚作假,伪造数据。
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必然导致上市公司的投资者与管理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生产者正是利用这种信息优势的不对称,向外界披露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使自己获利甚至进行舞弊和欺诈。
可以说,管理人员私欲膨胀是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动因。
1.1.4 会计人员素质较低,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是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主体,因此,会计信息能否如实公允的反映客观经济对象或事项,在很大程度上受会计人员行为的影响,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普遍较低、职业道德缺失也是我国公司会计造假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
素质高的会计人员自然理解国家颁布的各项会计准则、法规,并严格按照法定会计政策进行会计核算而对于那些综合素质差的会计人员难免会出现会计政策运用不当,会计核算经常出现问题等,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综合素质低主要表现在:追求享乐、迷于金钱,侵吞公款,中饱私囊,篡改会计数据,制造假账;为谋求职务、权力、经济利益,迎合高管领导,主动谋划,蓄意造价;迫于高管领导压力,不敢坚持原则,被动造假。
如国内有名的“银广厦”“蓝田股份”等案例,都是企业负责人直接指使和策划造假,而会计人员因综合素质较低、职业道德缺失等原因,弄虚作假同他人营私舞弊败坏社会气氛。
还有些会计人员墨守成规,不求上进,缺乏钻研精神、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专业技术水平低,无法按照新规定开展工作。
同时,他们也不学法,不懂法,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也知之甚少。
所以,他们既谈不上遵纪守法,更不能依法办事了。
可见,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得不到提高,就会“上顶不住压力,下地不住诱惑”,从而导致会计造假行为的产生。
1.2 外部动因1.2.1 会计相关法律法规实体制度、法律责任存在的不足(1)法律的调整范围考虑不足。
例如《会计法》第2条规定法律所调整的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而法律中的各项规定并不能适合调整范围内的所有单位,从我国会计工作实际情况看,不同类型、规模、所有制、法律属性的单位会计工作事实上存在较大差别,这些差别主要表现在:会计工作的组织形式、会计工作承担的社会责任、会计工作对法规的适应性、政府部门对会计工作的要求等。
(2)、法律规定缺乏可操作性。
例如《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审计法》等会计相关法律法规,都大量使用“可以”、“有权”这样一些单纯授权性字眼,却没有关于如何运用、形式这些权利以及相应的制约措施和监督机制的法律规定。
被授权的财政部门和有关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只是依法“有权”和“可以”对会计欺诈实施监督、体罚,在此基础上的关于“财政部门及有关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实施监督管理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依法予以追究”的规定并不能期待预期的监管和督促效果。
(3)、处罚力度不够。
例如《会计法》第42条至47条中对会计人员、单位负责人、国家工作人员、违法单位所做的处罚及《刑法》第161条中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主要负责人的处罚力度太轻,这种造假成本大大低于造假所带来的收益,达不到法律缩影有的威慑力。
1.2.2 会计信息加工处理方法,在选择上导致会计信息失真随着会计实务的日益趋势复杂化,会计信息加工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会计造假而形成的会计信息失真。
这是因为目前我国的会计法律、法规等的制度往往落后于客观实际的发展,对某些会计事项的加工处理缺乏明确统一的规范。
如《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对某些会计事项的加工处理同时规定了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如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计价方法以及收入实现的确认方法等。
特别是由于一些诸如设计未来预期的经济事项的确认、计量等的确定性和唯一性,从而使会计师对会计事项的把握和处理有了相当大的选择空间。
与就是说会计师在不违法律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更有利于企业自身利益而与现实脱节的会计处理方法,人为调整收入、费用和利润等项目,直接倒置会计信息的失真。
1.2.3 会计造假的成本低,被揭露的概率很小一些上市公司是面向社会的公众公司,其经营信息要向社会公众,透明度要求相对较高。
其二,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手段越来越多,可谓五花八门,况且有些会计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串通一气,合伙造假,注册会计师对会计知识的理解颇深,其造假水平相当高,隐蔽性很强,这无疑增大了查处的难处。
所以说被揭露的概率是小之又小。
1.2.4 注册会计师聘任制度的缺失以及外部监督体系不完善虽然有些公司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对维持内部经营秩序起到很好的作用。
但是外部监督也同样不可缺少,内外双重监督有利于公司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同时也是制约会计造假的一种手段。
但目前外部监督力度不够使得会计造假越来越猖狂。
2、会计造假的防范2.1优化企业股权结构,强化权利制衡机制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建立合理的股权结构,可以解决中小股东与控股股东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均衡信息分布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
股权结构实质上是企业控制权在不同投资者间的分配过程,过分集中和分散的股权结构均会导致企业治理绩效的降低。
真正建立起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使之相互制衡,责、权、利明确,激励与约束结合的规范运作的良性系统,从而构成对会计信息质量具有较强需求压力的内在约束机制。
企业董事会作为企业的最高决策机构,应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保证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真实、客观,并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保证管理当局的经营效率,监督、评估和审核其经营绩效,而不应为了少数控股股东和董事会成员的利益,歪曲、虚报会计信息。
2.2建立科学的经营者约束激励机制优化企业股权结构、完善董事会结构主要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条件的经营者的道德风险。
如果使经营者的努力程度不仅影响投资着的利益,与其自身利益也息息相关,他们的行为就会由被动转变为积极主动,这就需要建立科学的经营者约束激励机制。
应客观、公正、合理地评价经营管理者的努力程度和经营成果,形成经营管理者报酬与公司业绩相对称的激励机制,使经营管理者的目标与所有者的目标趋于一致。
现在国际常用的激励机制主要有:经理人员的年薪制、效益薪金和股票期权制。
我国上市公司的激励主要是短期的报酬激励,缺乏与企业业绩挂钩的长期激励机制。
实施股票期权不仅降低了代理成本,而且是在不对称信息下的最优激励合同。
近年来虽然已有不少企业尝试以股票期权来改革报酬制度,对企业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实行长期激励,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并不十分完善,经营业绩不能完全反映在股票的价格上,使得做法还不够成熟。
因此,应进一步探索,制定较长期的经理人经营绩效评价标准,可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延期支付奖金及超额利润分成、赠股等方式来代替现金支付,以增强经营者对股东的责任心和忠诚度,减少经营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提高会计信息的公允性。
在激励的同时,还要制定约束机制,强化经营管理者的责任。
2.3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1)营造良好会计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会计控制环境是推动控制工作的发动机,是所有其他内部会计控制要素的基础要素,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良好效果,首先应该营造一个有利于会计控制的内部环境。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环境主要包括会计法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企业文化、公司治理机制和组织结构等。
会计法规属于正式规则,是从总体上制约和影响着会计组织及会计人员的日常行为;诚信和到的价值观与企业文化则是非正式约束,是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正确处理会计事务的行为规范,是所有从事会品德和基本素质;公司治理机制和组织则是执行机制,是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得以实施的有力工具。
2)建立会计内部控制的组织结构,发挥各系统的内部控制职能作用。
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有企业经营管理和经济活动,就有内控的重点和目标,就需要完善内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