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科技政策与“三农”问题案例分析

农业科技政策与“三农”问题案例分析

农业科技政策对“三农”重要性案例分析摘要:本文介绍了两个农业政策案例,并对政策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他们的经验及教训。

关键字: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沟播技术;红富士苹果种植The importanc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of the"three rural"Wang yin Plant Protection 201230221301Abstract: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case of the two agricultural policy, and the success of the policy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failure analysis, to sum up their experience and lessons learned. Keyword:The double ridge film coverage rainwater harvesting furrow sowing technology; Fuji apple cultivation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三农”问题作了大篇幅的论述,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表明了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即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全镇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3%,总量比2011年翻一番,达到1.3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达到1亿元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万元,经济总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社会发展明显加快。

城乡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城镇化水平达到50%以上,二三产业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现代农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上升,构建辐射全镇的硬质化交通网络,公共文化服务覆盖全镇,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稳步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低生育水平有力控制,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坚持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并重,积极倡导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理念。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上级下达的指标以内。

场镇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5%和80%,东河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有较大提升。

——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深入实施民生工程,着力谋划和实施一批重点民生工程;持续推进以道路、水利提升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切实提高全民幸福指数。

成功案例分析: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沟播技术的推广促进了山区农民的行为改变1.概述:甘肃省榆中县地处西北黄土高原中部,海拔在1430-3670 m,年均降雨量350mm左右,蒸发量1450mm以上,年平均气温6.7℃,无霜期平均只有120天左右,在我国的农业区划中属典型的半干早地区,是甘肃省中部18个干早县之一,也是国家扶贫重点县之一。

全县总耕地面积106万亩,其中山地和早地占72.8%,农业生产以雨养农业为主。

自然降雨少,缺乏灌溉,干旱问题是长期以来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首要因素和瓶颈因素。

为此,甘肃省农业节水与土肥总站和榆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技术人员,充分考虑半干旱山区农民的科技需求,针对降雨量少、分布时空不均匀、春旱频繁而严重,研制推出了“半干旱地区旱地、山地玉米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沟播栽培技术”。

2.政策实施:双垄全膜覆盖栽培技术是对旱坡地等高垄作技术的一种创新,在沿等高线起垄时形成80 cm和40 cm宽的两个拱形垄面,起垄后用0.006-0.008 mm的薄膜覆盖,全地面不留空间,垄面上每隔lm压“土腰带”以固定地膜,垄沟内视地块的坡度情况每隔1-2 m打一土垄阻断径流,在垄沟内按规定株距点播玉米,大小垄面及垄沟全膜覆盖后形成集雨面,接纳降水集中到垄沟,顺播孔进人土壤。

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技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1.充分增加了微量降雨入渗,抑制了强降雨的径流双垄全膜覆盖在田间形成了多个垄和沟,增加了地表的表面积,形成了大的集雨面,对大小垄面上的各种形式的降水可以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播种沟内,从而使同等降雨条件下作物根部的土壤含水量较对照增加到1倍以上,提高了土壤水分的供应强度,从而较大程度地满足了作物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求。

2.全面抑制了地表蒸发,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保墒作用地膜全部覆盖后,形成了地面与大气之间的隔离层,隔断了土壤中水分向大气的交换与蒸发,最大限度地抑制了因地表裸露而造成的水分大量无效蒸发,集蓄的雨水基本上只通过玉米叶片的蒸腾作用而转变为有效蒸发。

3.提高地温,有利于防寒全地面的覆盖,使白天的田间光照条件得以改善,夜间土壤与大气的热交换受阻,在早春和晚秋季节,表层土壤在白天可吸收较多的太阳能,储藏较多热量,并传递到深层土壤中,到夜晚地表辐射散热时又可从深层缓慢释放热量传递至地表,延缓了地表温度降低的速度。

4.减少了水土流失,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全膜覆盖能有效抑制田间杂草,减少了中耕除草等农田作业对地表土壤的人为扰动,田间的沟、垄、带结构阻断了强降雨后的地表径流,有效减轻了地表土的风、水侵蚀面,减轻了水土流失。

同时,由于全覆盖改善了土壤的水、温、气条件,加剧了土壤微生物活动,一方面提高了作物根系等有机残体的分解速度,一方面又阻滞了因分解挥发而导致土壤养分的损失,对提高土壤肥力十分有利。

3.原因:针对山区农民经济困难、壮劳力外流多、信息相对闭塞、基础教育水平低、传统小农经济思想严重、科技意识和技能差的实际,在技术推广的实施措施方面,既采用了传统有效的政府干预、技术人员驻村蹲点、建设样板的方式,也引进了农业科技特派员、推广费用共担、参与式推广等机制的尝试和创新。

1.实施政技结合、目标责任管理、推广责任人深入一线的推广机制作为促进贫困山区农民增收的工程和农业技术推广重大项目,县委、县政府把双垄沟种植技术推广作为全县工作的大事和实事来抓,成立了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为组长,县直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乡(镇)、村也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

以农技中心、农机站、农广校的科技人员为核心成立了技术实施小组,两个小组紧密配合,各扬其长。

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实行目标管理,任务落实到户。

2.加大政府投入,动员群众共担推广费用,改变传统的依赖思想在本项目的技术推广中,政府一方面加大了支持力度,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效果的感染、补贴政策的激励,诱导农民自己掏腰包买必需的种子、薄膜和农具后签订项目任务。

农技推广部门进行技术全程服务,种子、农资部门积极调运作物良种、化肥、地膜、农药等农用物资,为农民提供物资保证,农业机械部门把农技和农艺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双垄沟施肥起垄机、覆膜机的研制生产,当年生产起垄机210台,覆膜机140台,无偿投放到农户手中,有效地解决了起垄环节费时、费工、费力的问题,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促进了农民采纳行为的改变。

3.启动科技特派员机制,建好示范样板,带动连片规模种植通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蹲点驻村,建设示范样板是我国农业推广的传统做法,也是当前在欠发达地区实施农业推广项目的重要环节。

本次项目的示范样板建设启动了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的尝试,采用自愿报名、政技搭配、效益挂钩等做法,每个示范点安排有1名技术强将带领推广人员蹲点,和参与的示范户农民一边进行试验研究,一边示范推广。

4.充分利用现代媒介,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创新技术的覆盖度在项目领导小组的统一协调下,县电视台、广播站和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录像、报刊、农业科技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体,进行了广泛的宣传。

县有线电视台开辟专栏,播放技术专题片,及时报道好的经验和做法。

通过开展广泛宣传和技术培训,在全县形成了全社会支持旱作农业发展的氛围,有力地促进了山、早区农民采纳应用全地膜覆盖新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实施技术牵头、行政推动的示范展示观摩,促进创新技术扩散的速度由县农技中心牵头、农牧局组织,县级主要领导、有关部门、乡村主要领导、农技站长、科技示范户累计数千人参加的现场观摩会。

与会代表充分肯定了在严重干早的情况下,此项技术显现出的抗早、保墒、增产的技术优势。

各乡镇相继组织村、社两级干部、示范户到示范点实地参观学习。

不但使该项目创新技术的效果实实在在地深人全县山区和早区,充分鼓励了他们效仿采用的积极性,而且通过大规模的观摩与宣传,在全省的山、旱区开始迅速扩散。

4.正面结果:1.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2006年,全县玉米双垄全膜栽培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达6.5万亩,在早情十分严重的情况下,玉米平均亩产506 kg,比半覆膜田亩增产32.1 %,与早地大田小麦相比增产5倍多,每亩增收400多元。

充分显示了这一创新技术的抗早增产优势。

2.促生了粮食的商品生产,将山区农民带入了市场经济的轨道长期以来,频繁的天灾给这里的老百姓造成了很深的囤粮情结。

因此,广大的山区种植结构单一,经营粗放,是典型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模式。

双垄全膜覆盖玉米栽培技术后,使山地的亩产猛增到500 kg以上,加上山区人均耕地相对丰富,不仅从根本上消除了广大农民无粮不稳的恐慌心理,也降低了一般经济作物受交通不便、市场供需波动、存贮压力大、成本高等因素所带来的营销风险和价格风险。

对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经营能力,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突破作用。

3.大量的玉米桔秆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增加了一条致富之路过去由于缺乏饲料,山区的养殖业发展受到严重限制,山区养殖业只能是“养牛为耕田,养鸡为换盐,养猪为过年”。

全覆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的成功推广,不仅提高了土地的粮食产出,大量的玉米秸秆和玉米田套作栽培的豌豆、甜菜等副产物成为农民养畜的优良饲料,促生了“以粮促养、以养增肥、以肥生能、沼能综合利用”的山区循环生态农业。

4.项目实施的成功,刺激了农民采用农业创新的兴趣和自觉性由于项目实施迎合了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迫切需求和愿望,创新成果的技术又简便易学,效果立竿见影,项目实施过程中一改过去以政府行政干预为主的推广方式,积极尝试和采用参与式的推广方法,无论是政府的干部,还是农业推广技术人员,都参考农业科技特派员的工作机制,坚持与农民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耐心细致地开导、平等地讨论、严格地示范、手把手地教,一起经营管理示范样板田,随时解决面上出现的问题。

5.成功的经验,推动了全省旱作农业创新技术的扩散与采用在成功样板带动下,甘肃省当前的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已实现了点上示范向面上推广的转变,2007年,省财政安排1000万元旱作农业专项资金,以中东部常年受旱的32个县为重点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