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军事理论-化学武器

军事理论-化学武器

题目化学武器(chemical weapons)姓名与学号刘飞龙 3100103926指导教师吕强年级与专业大一工科试验班(工学)所在学院蓝田学园摘要:化学武器是利用化学毒剂的毒害作用杀伤、疲惫敌有生力,困扰、迟滞其军事行动的各种武器、器材的总称。

它包括毒剂、化学弹药和毒剂布洒器等。

由于化学武器强大的杀伤和威摄作用、使人们每当谈到它时就不寒而栗。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武器在未来战场上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化学毒剂的种类:神经性毒剂、糜烂性毒剂、窒息性毒剂、全身中毒性毒剂、刺激性毒剂、失能性毒剂。

化学武器的杀伤特点:毒性作用强、中毒途径多、持续时间长、杀伤范围广。

化学武器的防护:穿戴严密、随手应急、积极行动、自救互救。

《禁止化学武器公约》 (Convention on the Banning of Chemical Weapons -- CWC) ,第一个全面禁止、彻底销毁一整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具有严格核查机制的国际军控条约,对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化学武器的销毁:高温焚烧法、冷冻破碎法、化学中和法。

化学武器的发展趋势,非致命性化学武器。

关键词:化学武器(chemical weapons),化学毒剂,《禁止化学武器公约》(Convention on the Banning of Chemical Weapons -- CWC),非致命性化学武器。

引言:化学武器大规模使用始于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wwⅰ)。

使用的毒剂有氯气、光气、双光气、氯化苦、二苯氯胂、氢氰酸、芥子气等多达40余种,据统计,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交战国共生产了13.602万吨各类毒剂,施放毒剂达到11.3万吨,共伤亡129.7万人,超过战争伤亡总数的6%;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亚时首次用空军使用芥子气和光气,仅在1936年的1~4月间,中毒伤亡即达到1.5万人,占作战伤亡人数的1/3。

第二次世界大战(wwⅱ)期间在欧洲战场,交战双方都加强了化学战的准备,化学武器贮备达到了很高水平。

各大国除加速生产和贮备原有毒剂及其弹药外,并加强了新毒剂的研制。

其中,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则是神经性毒剂;在亚洲战场,日本对我国多次使用了化学武器,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从wwⅱ结束至今,世界上局部战争和大规模武装冲突不断发生,其中被指控使用化学武器和被证实的有美侵朝战争、美侵越战争、原苏联入侵阿富汗等。

80年代初开始的两伊战争,伊拉克在进攻失利、失去主动权的紧急时刻使用化学武器对扭转被动局面、最终实现停火发挥了重要作用。

化学武器虽国际公约禁止使用的非常规武器。

如1899年和1907年的两次海牙会议,1925年日内瓦议定书以及前不久(1993)联大通过的全面禁止和彻底消毁化学武器公约等。

我国政府和人民一贯主张禁止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严格恪守《公约》,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正文:一、化学毒剂:化学毒剂是化学武器的基本组成部分 ,作为战剂 ,一般应具备下列条件:毒性强、作用快、毒效持久、施放后易造成杀伤浓度或战斗密度、能通过多种途径引起中毒、不易发现、防护和救治困难、容易生产、性质稳定、便于贮存等;所以 ,可以作为化学毒剂的药品并不多。

通常,按毒害作用可以把化学毒剂分为6类:1神经性毒剂:这是现今毒性最强的一类化学战剂。

因人员中毒后迅速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而得名。

神经性毒剂为有机磷酸酯类衍生物,分为 G类和V类神经毒。

G类神经毒是指甲氟膦酸烷酯或二烷氨基氰膦酸烷酯类毒剂。

主要代表物有塔崩、沙林。

V类神经毒是指S—二烷氨基乙基甲基硫代膦酸烷酯类毒剂,主要代表物有维埃克斯(VX)。

它们的化学结构和性能见表1神经性毒剂主要通过呼吸道、眼睛、皮肤等进入人体 ,并迅速与胆碱酶结合使其丧失活性,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出现瞳孔缩小、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肌肉震颤等症状 ,重者可迅速致死。

2糜烂性毒剂:又称起疱剂,能引起皮肤、眼、呼吸道等局部损伤;吸收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全身反应。

主要代表物有芥子气 ,氮芥和路易斯剂。

糜烂性毒剂主要通过呼吸道、皮肤、眼睛等侵入人体,破坏肌体组织细胞,造成呼吸道粘膜坏死、皮肤糜烂、眼睛刺痛、畏光甚至失明等。

这类毒剂渗透力强,中毒后需长期治疗才能痊愈。

抗日战争期间,侵华日军先后在我国13个省78个地区使用化学毒剂2000余次,其中大部分是芥子气。

3窒息性毒剂:又称肺刺激剂。

主要损伤呼吸系统 ,引起急性中毒性肺水肿,导致缺氧和窒息。

窒息性毒剂主要有光气、双光气以及氯气、氯化苦等。

代表物是光气。

光气(COCl2)常温下为无色气体,有烂干草或烂苹果味。

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在高浓度光气中,中毒者会因为反射性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4全身中毒性毒剂:主要代表物有氢氰酸、氯化氰。

氢氰酸(HCN)是氰化氢的水溶液。

有苦杏仁味,可与水及有机物混溶,战争使用状态为蒸气状,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中毒,毒剂经呼吸道吸入后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破坏细胞呼吸功能,引起呼吸中枢麻痹,导致组织缺氧,死亡极快。

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曾用氢氰酸一类毒剂残害了集中营里250万战俘和平民。

5刺激性毒剂:这类毒剂对眼和上呼吸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引起眼痛、流泪、喷嚏和胸痛等。

主要代表物有苯氯乙酮、亚当氏剂、CS和CR。

刺激性毒剂作用迅速强烈。

中毒后,出现眼痛流泪、咳嗽喷嚏等症状。

但通常无致死的危险。

现常用于军警部门。

6失能性毒剂:这类毒剂种类繁多,其中主要代表物是1962年美国研制的毕兹(BZ)。

毕兹(二苯基羟乙酸- 3 -奎宁环酯)○1。

该毒剂为无嗅、白色或淡黄色结晶。

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

战争使用状态为烟状。

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中毒。

它可以引起思维、情感和运动机能障碍,使人员暂时丧失战斗能力。

此外,化学武器按杀伤时间可分为两种:暂时性毒剂: 使用时呈蒸气状、气溶胶状,这类毒剂有效杀伤时间短,根据使用环境、气温、风力不同,一般为十几分钟或几十分钟。

持久性毒剂: 使用时呈液滴状、粉末状,有效杀伤时间为几小时至十几昼夜,甚至更长。

很多毒剂可以用多种状态使用,如:沙林、塔崩、梭曼可以呈蒸气、液滴状态使用。

VX、芥子气可以呈气溶胶、液滴状态使用。

二、化学武器的杀伤特点:1毒性作用强化学武器主要靠cwa的毒性发挥战斗作用。

化学战剂多属剧毒或超毒性毒物。

其杀伤力远远大于常规武器。

据wwⅰ战场对比统计,化学战剂的杀伤效果为高爆炸药的2~3倍。

近代化学武器的发展,已使毒剂的毒性比wwⅰ所用毒剂的毒性高达数十乃至数百倍,因此在化学战条件下可造成大批同类中毒伤员。

2中毒途径多常规武器主要靠弹丸或弹片直接杀伤人员。

化学武器则可能通过毒剂的吸入、接触、误食等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引起人员中毒。

3持续时间长常规武器只是在爆炸瞬间或弹片(丸)飞行时引起伤害。

化学武器的杀伤作用不会在毒剂施放后立即停止。

其持续时间取决于cwa的特性、袭击方式和规模以及气象、地形等条件。

4杀伤范围广化学袭击后的毒剂蒸气或气溶胶(初生云)随风传播和扩散,使得毒剂的效力远远超过释放点。

故其杀伤范围较常规武器大许多倍。

三、化学武器的防护:化学武器是一种杀伤性较强的武器,一旦遭敌化学武器袭击,并非无法可防。

懂得下述防护原则,就是掌握自我保护的法宝。

穿戴严密,,“纹丝不透”当听到毒剂报警器或者化学袭击警报时;发现有敌机布洒毒剂或遭敌化学炮弹袭击时;及发现周围人员出现异常症状时;应立即穿戴防护器材。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利用工事,隐蔽防护:现代的防备工事一般都安装有完善配套的三防设施,其防毒功能良好。

在外界染毒情况下, 应尽量避免人员出入, 以减少毒剂带进。

化学袭击过后应对工事通风换气。

随手应急,简易防毒:除了用制式的器材防护外, 利用简易、就便的物品也能起防护作用。

如用口罩、毛巾等浸水捂住鼻子和嘴,同时为躲开毒云,应辨明风向,向毒云上风方向跑。

紧急时也可用透明塑料蒙住眼睛。

积极行动,消除毒害:战时一旦沾染了毒剂,千万不要惊慌,因为毒液渗透到皮肤里面需要一段时间。

眼睛染毒时,要迅速闭嘴侧脸,用清水反复冲洗。

当皮肤染毒时,应先用布、纸、干土将毒液吸去,再用消毒液擦拭消毒, 用碱水、肥皂水代替消毒也可。

对染毒严重的人员,应利用附近河流上游的水或到洗消站全身洗消。

自救互救,起死回生:当发现有人中毒后,为避免中毒人员继续受毒侵害,除对面部的染毒部位消毒,应迅速给其戴上防毒面具。

如情况允许,人员应撤离染毒区,将伤员转移到上风方向或安置于空气流通处。

在查明是何种毒剂时,对受染人员应对症治疗。

四、《禁止化学武器公约》:1993年1月13日,国际社会缔结了《关于禁止发展、生产、储存和使用化学武器及销毁此种武器的公约》 (Convention on the Prohibition of the Development, Production, Stockpiling and Use of Chemical Weapons and on Their Destruction) ,简称《禁止化学武器公约》 (Convention on the Banning of Chemical Weapons -- CWC) ,它是第一个全面禁止、彻底销毁一整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具有严格核查机制的国际军控条约,对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禁止化学武器公约》草案是由负责裁军事务的联合国大会第一委员会经过长达20多年的艰苦谈判后于1992年9月定稿,并于1992年11月30日由第47届联大一致通过,1997年4月29日生效。

《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包括24个条款和3个附件。

主要内容是签约国将禁止使用、生产、购买、储存和转移各类化学武器;将所有化学武器生产设施拆除或转作他用;提供关于各自化学武器库、武器装备及销毁计划的详细信息;保证不把除莠剂、防暴剂等化学物质用于战争目的等。

条约中还规定由设在海牙的一个机构经常进行核实。

这一机构包括一个由所有成员国组成的会议、一个由41名成员组成的执行委员会和一个技术秘书处。

公约规定所有缔约国应在2012年4月29日之前销毁其拥有的化学武器。

1993年1月13至15日,此公约的签字仪式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120多个国家的外长或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包括中国在内的130个国家签署了该公约。

此后,公约转到联合国总部纽约继续开放签署。

禁化武组织现有183个缔约国。

公约审议大会每5年举行一次,旨在全面审议公约实施情况及科技发展对履约的影响,并制定未来5年的履约计划。

迄今已证实销毁2.4万吨化学武器,占申报储存化学武器的33%。

拥有化学武器的两个主要国家俄罗斯和美国销毁化武的期限是2012年4月,俄罗斯已经销毁22%,美国销毁4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