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冒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元代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治则:解表达邪忌用补敛之品
二、咳嗽:是因脏腑功能失调,使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
三、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哮病的主要病因是宿痰内伏于肺,而宿痰形成的原因有外邪侵袭、饮食失宜、正虚久病。
基本病机是痰阻气道,痰气搏结,肺失宣肃。
《金匮要略》将本病称为“上气”,指出其发作时的典型症状为“喉中水鸡声”;《证治汇补·哮病》:“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
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哮病为本虚标实之病。
哮病的病证分型:
1、冷哮:⑴症状表现: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咳痰稀白,面色晦滞,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⑵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⑶代表方剂:射干麻黄汤;
2、热哮:⑴症状表现:喉中哮鸣如吼,气粗息涌,胸膈烦闷,呛咳阵作,痰黄黏稠,面红,伴有发热、心烦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⑵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⑶代表方剂:定喘汤。
哮病发作诱因及先兆:发作前常有气候变化、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倦过度、等诱因,出现鼻塞、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哮病的护治原则:发时治标,通过宣肺豁痰;平时治本,通过补益脾肺、肺肾双补。
四、喘证
1.实喘2.虚喘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
五、胸痹
病名首见《金匮》,“阳微阴弦”创立了瓜蒌薤白白酒汤等
明清《玉机微义》鉴别心痛与胃脘痛
《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胸痹心痛
六、中风
病机:阴阳失调,气机逆乱,上犯于脑
《素闻》大怒则形气绝,而血宛于上,使人薄撅
《金匮》分中络中经、中脏中腑;李中梓分闭证、脱证
张伯龙、张山雷、张寿甫提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急性期】
1.中经络
2.中脏腑
【恢复期】
①气虚血滞:补气活血、通经活络-补阳还五汤
七、胃痛《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
《医学正传》指出前人所谓心痛多为胃脘痛;
《医学真传》提出“通则不痛”治则:理气和胃止痛
九、便秘
九、鼓胀肺脾肾三脏受损,气、血、水瘀积腹内
病名首见《内经》《诸病源候论》认为与水毒有关
十、水肿
病机:肺失通条、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
《素闻》治疗:去苑陈坐…开鬼门,洁净府
朱丹溪分阳水、阴水;《景岳全书》鉴别水肿及气肿
【阴水】肾阳衰微: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十一、消渴由阴亏燥热,五脏虚弱所致
三十九、痹证
《内经》首载病名,“风寒湿三期杂至”(行、痛、着痹)
治则:祛写活络,缓急止痛
【风湿热痹】
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桂枝汤(犀角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