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营造课堂气氛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催化剂,如果学生对该学科有兴趣,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反之不然,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这一问题已经是我们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我经过一学期的探索和研究,有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兴趣观念关系情境竞赛
【中图分类号】 g642.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057-01
从2003年踏上工作以来,我已在职教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有8年的时间了,从学生情况来说,进入我们这所学校的学生,他们普遍学习基础差,还有不少学生厌恶学习,不重视学习,更有甚者,极少数学生家长看中我们学校的管理,把学校当成是托儿所,学生每天来校只是混日子,丝毫没有上进心,更不用说学习的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成为我们所有语文教师面临着的一个普遍课题。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就得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兴趣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学习、探索、研究,借鉴了一些成功人士的教学经验,也有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1 教师观念的转变
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首先要在观念上有所改变,不应该觉得学生到学校来就是被动地来接受知识,不能认为老师讲什
么,学生就必须听什么,更不能一旦发现学生上课听讲不认真,便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学生身上,事实上,教师除了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外,也要尽可能从自身找因素,虽然有些教学内容的确比较枯燥,而学习也总要克服惰性,但教师可以多动脑筋,想方设法让自己的课形式多样些、表达生动些。
不仅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特别关注后进生,把他们吸引到教学活动中。
让他们始终感觉老师没有放弃他们,树立起他们学习的信心。
课后则多督促他们完成作业,甚至可以降低作业要求,以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好铺垫
教育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一种双向情感交流的过程。
情感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的纽带,它是师生感情共融、思维共鸣的前提,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条件,为此,教学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需要一个和谐、融洽和愉快的学习环境。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具有直接的感染作用,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没有师生间融洽的情感关系,任何教育教学都是注定要失败的,而亲近的师生关系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抽出时间接触学生,与他们交流思想、培植感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如此,我还特别关注后进生,想方设法把他们吸引到教学活动中。
3 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情境教学能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较快地进入特定的教学氛围,近几年来被广泛地运用于语文教学中,我
在语文教学中多次感受到情境教学的妙处,并且觉得不同课文教学宜采取不同的形式,文言文课文的学习最大的障碍来自对课文词句的理解,为避免学生读课文边产生畏惧感,我先将课文变成喜闻乐见的现代文故事讲给学生听,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有利于以后的课文教学。
4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在课堂中要让学生成为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
只有让每个学生体会到了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他们才能极大的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来带动教学活动的开展。
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一直鼓励学生多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他们想要的语文课堂,然后我在来帮助他们来实现自己的想象。
因此,学生能体会到语文课堂就是他们学习的乐园,所以他们也会在这个乐园中汲取养分,丰盈自己。
久而久之,学习成绩自然就会好起来。
5 展开热烈有序地竞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爱好比智力技能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它是学好英语的首要条件。
人往往一旦喜欢上某件事,即使不让他去做,他也非去做不可,兴趣就是在这一次次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且越变越浓。
所以,在从事语文教学活动中我总把激励学生的兴趣放在首位,贯穿教学的始终。
让语文课充满趣味性。
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学习所具有的社会和
个人意义,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为社会进步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努力学习。
使学生真实感受到学习既是客观需要、社会责任,也是精神陶冶、审美享受,以推动学习兴趣深入发展,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
总之,“首先的教学之法,关键的开巧之术,乃在于教师能‘寓教于乐’,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并用生动形象、具体鲜明、妙趣横生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使学生在领会知识的同时,得到艺术美、科学美的感受,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才会在学习中快乐,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