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欧洲西部课件(公开课)

欧洲西部课件(公开课)

艾菲尔铁塔
凯旋门
法国普罗旺斯
伦敦的塔桥和大本钟
水城威尼斯
阿尔卑斯风光
瑞士风光
阿尔卑斯山滑雪
欧洲西部
南安新营中学辜丽清
考题一
我们要去欧洲西部旅游,应先了解欧洲西部在哪?请你介绍旅游目的地的——地理位置与范围
●经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包括:北欧、西欧、中欧、南欧(原苏联以外的国家)
66.5°N20°W10°W 0°10°E20°E30°E40°E
一、地理位置与范围
●经纬度位置:北温带为主(35ºN—
70ºN)
●海陆位置:欧洲西部,北接北冰洋,西靠大西洋,南临地中海
●范围:欧洲的西半部,包括北欧、西欧、中欧和南欧
考题二
欧洲西部的自然风光独特,这跟地形有很大的关系,请你向他们介绍旅游目的地的——地形特点
●地形类型
●地势
●海岸线
●深受冰川作用
波德平原
西欧平原



维亚

山阿尔卑斯山
斯堪
的半维亚纳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
岛半干半岛
大不列颠
岛爱


岛冰岛波罗的海地中海
黑海直步罗陀海峡北海
比斯开湾
图2巴尔
二、地形特征
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最低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地表起伏大
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岛屿、峡湾
深受冰川作用
千湖之国——芬兰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众多的湖泊
峡湾崖壁陡峭、曲折幽深,是由
冰川作用形成的。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的峡湾
挪威陡峻幽深的峡湾
——冰川在海岸刨蚀而形成
角峰
——冰川在山地刨蚀而成
角峰
角峰指金字塔形尖峰,山坡呈凹形陡坡,顶峰突出成尖角。

由冰斗不断扩大和后退,使山坡受到显著刻蚀,两个相邻冰斗间残留的岭脊,便成为尖锐的刃脊。

一般由三个以上的冰斗所夹峙的残留山峰,便成了角峰。

如我国的珠穆朗玛峰和欧洲的勃朗峰都是角峰。

考题三
游客们要游览,也得关注天气,请你向他们介绍旅游目的地的——气候特征
●气候类型、分布
●气温及变化状况
●降水分布规律
三、气候及成因海洋性特征显著
40°N
60°N
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洋流地形
海陆分布
副热带高压
海洋性气候的成因海岸线曲折
位于40-60°N之间
平原多,山脉东西走向
西风带控制
增温增湿冬温夏凉降水均匀
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典型,分布广
东西
差异:
温带大陆性气候:东部,温差较大
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部、中部
苔原气候:北冰洋沿岸南北
差异:地中海气候
自东向西:降水逐渐减少,年温差逐渐增大
三、气候特征
海洋性特征显著,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夏季凉爽、冬季温和,降水量大且季节分配均匀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日较差大,降水少且季节变化大苔原气候
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考题四
我们来到了莱茵河,登上了小船,碧波荡漾,很是惬意。

下面请根据欧洲西部的地形和气候特征,归纳当地的河湖特征
●河流水文特征
●河流水系特征
●湖泊分布



多瑙河
四、河湖及特征
河网密布,水量充沛,河流短小,无结冰期河流水位平稳,季节变化小,含沙量小
多运河,内河航运价值高
湖泊众多
河流的航运价值:流量;流程;流速;水位季节变化;河道宽窄、深浅;有无冰期;流域经济状况等
考题五
游客们玩了半天了,也该休息一下了,接下来该考虑午餐问题了,欧洲的餐桌上有什么?
●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的区位选择
温和湿润,牧场辽阔:畜牧业,如荷兰、丹麦等北海渔场——渔业发达,如挪威
南部光热充足——种植业和园艺业,如法国
荷兰牧场苏格兰的牧场
五、传统的畜牧业
以乳畜业为主,主要是奶牛、牛奶、奶酪等产品面向城市市场
机械化水平高,集约化程度高
考题六
同学们在游览的过程中,应该会看到很多本土的工业产品,说说,有什么?——高度发达的制造业
1、对外贸易很发达,其中德国居第一位。

2、工业以制造业为主自英国向东到波兰境内,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到意大利,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工业密集地带,略成“十”字型。

考题七
游览了这么多,思考欧洲西部发达,除了制造业外,还有——繁荣的旅游业
显显身手
1、下图示意某国部分地区的地形(a)和人口密
度(b)。

读图3,完成问题。

(1)M、N、P、Q四地中,降水量最多的是
A.M地B.N地C.P地D.Q地
(2)影响L地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地形B.纬度位置C.洋流D.距海远近(3)图示地区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商品谷物农业B.乳畜业
C.大牧场放牧业D.游牧业
2.读欧洲西部沿北纬52.5°剖面图(如图10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A岛屿东西部降水差异及其成因(4分)
(2)D海域为世界著名渔场,分析该渔场形成的有利条件(3)注入D海域、运输最繁忙的河流是,该河流航运发达,其有利的自然条件有哪些?(4分)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哪些区域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为什么?(4分)
(2)分析海陆分布与地形对甲、乙两地气候形成的影响。

(12分)(3)简述该区域第四纪主要外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8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