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测定教学设计(精)
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测定教学设计(精)
3.素质目标:吃苦耐劳;严谨认真;交流合作。
单元
教学
内容
实验:校园环境空气PM10的测定(重量法HJ618-2011)
在任务1方案制订的基础上,独立进行点位布设、样品采集、样品分析、结果报告及质量评价等。
教学方法与手段
任务驱动法、问题探究法、现场教学法、传统讲授法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实验实训操作(教学过程中,教、学、练、做一体化)
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场所(用√标记)
1.仿真室()2.多媒体教室(√)3.理实一体教室(√)4.实训室(√)5.其它
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材、视频资料、国家标准及技术规范资料;颗粒物采样器及校准装置。
恒温恒湿装置、电子天平及实训室常用仪器设备等
学习效果分析
学习效果:经过水质监测方案制订训练和前期充分准备,学生学习效果良好。
单元
教学
目标
1.知识性目标:理解颗粒物采样器的结构、工作原理;掌握颗粒物采样器的操作规程与注意事项;掌握PM10的测定方法与测定原理;掌握重量法测定环境空气中的PM10主要过程;理解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措施。
2.能力性目标:学会颗粒物采样器的结构、工作原理;会颗粒物采样器的操作与维护;会用国标重量法完成空气中颗粒物PM10的测定;会制订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措施。
单元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环境监测
课程学时
项目名称
项目六空气质量监测
项目学时
教学单元名称
任务2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测定
单元学时
学习者
分析
通过现场实习及前面任务1学习,学生已了解空气监测的一般流程,包括布点方法、样品采集方法、常用分析手段及质量评价依据等。但还没有独立完成一个指标的测定,需要通过本项目学习来理解和掌握之。
存在问题:基于标准和技术规范的技术规定,结合实际条件,提高测定结果准确度,需要加强。
改进措施:分析全过程可以采取的质量控制措施。
作业
1.完成校园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测定的实验报告;2.预习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教学组织形式
1.教师明确任务,提出引导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现场实习及可吸入颗粒物PM10测定的标准方法讨论、分析,制订测定方案,包括测定小组解答问题,其他同学可补充,老师点评完善。对于疑难问题由老师引导解决;教师针对本次监测任务,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
3.以小组为单位,全班配合,根据国标方法,完成现场布点、滤膜准备、仪器检查及连接等测定前的准备工作;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相应测点的测定工作,记录结果,并完成数据处理及空气质量评价,对校园环境空气质量管理提出建议;
4.汇报可吸入颗粒物PM10测定过程及结果,并参加本测定项目的理论考核;教师根据学生测定全过程表现、测定结果、汇报表现、小组评价及理论考核成绩等,对学生单项测定给予成绩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