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章静力平衡

第2章静力平衡


力矩的特性
1、力作用线过矩心,力矩为零;
2、力沿作用线移动,力矩不变。
合力矩定理
一个力对一点的力矩等于它的两个分力对
同一点之矩的代数和。
例 1 求图中荷载对A、B两点之矩
(a) 解: 图(a): MA = - 8×2 = -16 kN ·m
(b)
MB = 8×2 = 16 kN ·m
图(b): MA = - 4×2×1 = -8 kN ·m MB = 4×2×1 = 8 kN ·m
YA 4kN ( )
Y 0 :
YA RB 3q P 0 RB 3q P YA
【解】 1.研究对象:外伸梁。 2. 受力分析:如图示。 3. 列式求解:
m
X 0: X
9 ( F ) 3RB 5P q M 2 9 3 28 5 12 4 6 2 84 60 18 6 0 故计算正确无误。
A
A
0
讨论:若用二矩式,则情况如何?
【例4】一端为固定铰链,另一端为可动铰链的梁称之为简支梁,其上作用有 一均匀分布的荷载 q(简称均布荷载),试画出梁的受力图。
XA
YA 【解】1.研究对象:梁AB。 2.画受力图 —— 标力。 (1)主动力:均布荷载 q(照搬) (2)约束反力: (按约束类型来画)
YB
① 固定铰链 A:XA、YA (指向可设);
4 20kN + 0 50kN 20kN 5
2.1.4 支座的约束与反力
(1)固定铰支座
YC XC
约束特点:只能限制物体上下、左右的平动,而不能限制物体的转动(双向约束)。 反力方向:方位是两分力正交(如
YA 等);指向可以假设。 X C、 YC,或 X A、
(2)可动铰支座
NA
平面任意力系
X 0: XA 0 l m (F ) 0 : (ql ) 2 Y l 0 l 0 m (F ) 0 : Y l (ql ) 2
B
A
YA
A
B
1 ql 2 1 YB ql 2
校核: Y 0 : YA YB ql
ql ql ql 0 2 2
—— 正负号之规定:
① 若 a b ,与 x 轴同向, X 取正;反之取负;
② 若 a b,与 y 轴同向, Y 取正;反之取负。
(2)力的合成: 若已知 X 和 Y ,则力 F 的大小和方位角为:
F X 2 Y 2 tg Y X
(3)合力投影定理:合力在任一轴上的投影等于各分 力在该轴上之投影的代数和。
力偶系的平衡 显然,当物体平衡时,合力偶必须为零,
即:
M 0
上式称为力偶系的解析平衡条件。
2.2.3 力之平移定理
作用在 A 点的力
F ,是否可以平行移动至 B 点变成 F ?
问题:力在刚体上可沿其作用线滑动,但能否平行搬动?
在B点加一平衡力
( F , F )为一力偶
力偶矩为 m
3 m ( F ) 0 : ( 3 q ) M P 2 YA 3 0 B 2 1 9 YA ( q M 2 P) 3 2 1 9 ( 4 6 2 12) 4kN ( 3 2
X 0: X
B
A
0
)
( )
m (F ) 0 : m (F ) 0 :
O
基 本 式
X 0 Y 0 mO ( F ) 0
独立的平衡方程数

3
求解
三个未知量
2)平面汇交力系之平衡方程 设平面汇交力系 F1、F2、…Fn 交于 O 点,此时只能合成一个合力,不可能存在 合力偶。若取汇交点 O 为矩心,则
m
O
( F ) 0 自然满足。当该力系平衡时,有
基 本 式
X 0 Y 0
求解
独立的平衡方程数 = 2
二个未知量
2.3.3 平衡方程的应用 【例1】试求简支梁 A、B 两处的约束反力。
【解】1.研究对象:AB 梁
2.受力分析: A 处(XA,YA ) , B 处YB。 均布荷载 q , (q、XA、YA、YB) 3.列式求解: (1)基本式
例2
求图中力对A点之矩
解:将力F沿X方向和Y方向 等效分解为两个分力,由 合力矩定理得:
M A Fx d x Fy d y
由于 dx = 0 ,所以:
2 M A Fy d y 20 2 28.28kN m 2
2.2.2 力偶和力偶矩 力偶 —— 大小相等的二个反向平行力称之为一
由合力投影定理有: Rx=X1+X2+…+Xn=X Ry=Y1+Y2+…+Yn=Y
合力:
R Rx Ry
2
2
X Y
2
2
tan
Ry Rx

Y X
表示合力R与 x轴所夹的锐角, 合力的指向由∑X、∑Y的符号判定。
【例1】 试分别求出图2-6中各力的合力在x轴和y轴上投影。已知
2.3.2 力系的平衡方程 1)平面任意力系之平衡方程 设平面任意力系 F1、F2、…Fn ,当该力系平衡时,则有
R0
(各分力在 x 轴上投影之代数和为零) X 0 Y 0 (各分力在 y 轴上投影之代数和为零)
M 0
m (F ) 0(各分力对任意点 O 之矩代数和为零)
即,合力为原两力的矢量和。 矢量表达式:R= F1+F2
A F1
F2
R
四、三力平衡汇交定理 一刚体受不平行的三力作用而平衡时,此三力 的作用线必共面且汇交于一点。
五、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 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一对力,总是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作用线相同,并分别而且同时作用于这 两个物体上。
[例] 吊灯
X 0:
XA 0
l 2 YA 1 ql 2 1 ql 2
mB (F ) 0 : (ql ) YAl 0
Y 0 :
YA YB ql 0
YB
(2)二矩式
【例2】已知外伸梁的 M = 6KN·m,q = 4KN/m,P =12KN,求 A、B 支座反力。
力是一矢量,用数学上的矢量记号来表示,如图。
F
2.1.2 静力学基本公理 一、二力平衡公理
作用于刚体上的两个力平衡的充分与必要 条件是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 在一条直线上。
二力体:只在两个力作用下平衡的刚体叫二力体。
二力杆
二、加减平衡力系公理 在作用于刚体上的已知力系上,加上或减 去任意一个平衡力系,不会改变原力系对刚体 的作用效应。
F1 20N
F2 40N F3 50N ,各力方向如图所示。
【解】 可得出各力的合力在x、y轴上的投影为
FRx Fx F1 cos90 F2 cos 0 F3
, ,
3 32 42
4 32 42
3 0 40kN + 50kN 10kN 5
FRy Fy F1 sin 90 F2 sin 0 F3
约束特点:只能限制物体沿法线方向的平动(单向约束)。
反力方向:方位为沿其法线,指向可以假设。
3)固定端支座
构件的一端被牢固地嵌住而不能动
车刀
P
XA
mA
P
YA
约束特点:既限制物体的平动,又限制物体的转动。 反力方向:限制平动,用约束反力( 如 XA 、YA )表示,指向可以假设; 限制转动,用约束反力偶(如 mA )表示,转向可以假设。
F F F

结论:
F F m 且 m mB ( F ) F d
力之平移定理
牛腿柱
2.3 力系的平衡
2.3.1 力系之平衡条件
刚体 平衡 (1)二力之平衡 两个力 刚体
必要且充分条件
不能平动
不能转动
R=0(合力为零)
M=0(合力矩为零)
刚体平衡之必 要且充分条件
个力偶。
力偶的作用效果是引起物体的转动,和力
矩一样,产生转动效应。
力偶的转动效应用力偶矩表示,它等于力偶 中任何一个力的大小与力偶臂d 的乘积,加上适
当的正负号,即
式中:F 是力的大小; d 是力偶臂,是力偶中两
个力的作用线之间的距离;
正负号规定与力矩统一。常
力偶的图例
用单位为 KN· m 。
力偶特性一:
2.1 力的基本概念
2.1.1 力和力系的概念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其效果使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 大小发生改变。 实践证明,力对物体的作用效应取决于以下三个要素: (1) 力的大小。指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强弱程度。国际单位 制(SI)中,力的单位为牛[顿](N)或千牛[顿](KN)。 (2) 力的方向。通常包含力的方位和指向两个含义。例如 重力的方向是“铅垂向下”,“铅垂”是指力的方位;“向下” 是说力的指向。 (3) 力的作用点。力的作用点是指力在物体上作用的位置。 力系:物体所受的一群力总称为力系。
力偶的转动效应与转动中心的位置 无关,所以力偶在作用平面内可任意移 动。 力偶特性二: 力偶的合力为零,所以力偶的效应
只能与转动效应平衡,即只能与力偶或
力矩平衡,而不能与一个力平衡。
力偶系的合成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一组力偶称为一个力偶
系。力偶系的合成结果为一个合力偶M。 即:
M M1 2 M n M
O
F3 c) 汇交力系
O
O
b) 力三角形
a) 平行四边形法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