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极性加成和消除反应

第五章 极性加成和消除反应

第五章 极性加成和消除反应
5.1 极性加成反应的典型机理
加成反应有多种,如环加成、光化加成、自由基加成、 极性加成等,在此,我们只讨论极性加成反应。 按照极限情况,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
E Y C C
极性加成和消除反应在微观上可看作是一个可逆的反应, 其最终的方向取决于反应物的性质和反应条件。
E +
B B H X C C X 顺式 反式 H
在开链体系中,E2机理,反式消除是主要的。 例:对苯磺酸 3-苯基-2-丁酯消除反应的立体化学:
Ph H 3C H 赤式 H 3C Ph H OTs NaOEt C C CH 3 OTs NaOEt C C H 苏式 CH 3 EtOH Ph CH 3 H EtOH H 3C H CH 3 Ph H
PhCH OH
CD 2 H
用一般烯烃时,观察到一般酸催化作用和溶剂同位素效 应,认为烯烃的质子化为决定速度的步骤。 烯烃的催化水解反应速度,可以被烷基取代基所加速。 烯烃在硫酸中的反应速度 烯烃 k(M-1S-1) Krel
CH 2 CH 3 CH CH 3 (CH) 2 CH (CH 3 ) 2 C CH 2 CH 2 CH 2 CHCH
RCH 2 CH R' X + BRCH CHR' + BH X RCH CHR' + X
H+ 先离去,X- 后离去,β位有羰基、硝基、氰 基等时,易按E1cb机理反应。
可以把三个机理连起来,成为可能性的连续 变化的机理—可变E2过渡态理论。
影响过渡态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 离去基团的性质:一个好的离去基团,使底物容易电离, 倾向于E1历程;反之,则倾向于E1cb; 底物的性质:底物中有稳定碳正离子的因素(给电子基、 大基团、大张力等),则有利于电离,倾向于E1历 程;底物中有稳定碳负离子的因素,如强吸电子基 等,有利于H+的离去,倾向于E1cb; 溶剂:电离能力很强的溶剂,有利于离去基团离去,即 有利于E1; 碱的性质:⑴极强的碱有利于碳负离子的形成,倾向于 E1cb; ⑵较强的碱,使E1比SN1有利。
C X C
+
H X
C C
+
slow
H X
H X
即第一个HX中,X 的离去需另一个HX的协助, 但反应不是协同进行的。
卤化氢对非共轭烯烃的加成的立体化学,一般来讲是 反式的:
H X
C C
+
H X H X
C C C X
H
C
+
H X
但当烯烃与一个能稳定碳正离子的基团共轭时,情况 有所改变。因为这时C-H键的形成不需要另一个HX 的协助。
+
Y
C E CH
E
C E
CH
+
Y
C E
C
Y
E
首先解离成两个离子,然后形成一个独立的碳正 离子,最后与Y-加成为产物。
Y
E Y
(2) +
C C C E CH+YC ECY
E-Y 不解离,直接加成形成碳正离子,然后形成产物, (1)、(2) 均为双分子反应,称为AdE2历程。
Y E C E C E Y C
类似E1历程的广义E2机理中,消除方向与E1一 致;同样在类似E1cb的广义E2机理中,消除方向与 E1cb一致。 从广义E2机理出发,底物和碱的性质都可改变消 除的方向:
CH 3 CH 2 CH 2 CH 2 CH CH 3 X X E1 离 去 能 力 降 低 E1cb I Cl F I Cl F B: CH 2 CH CH 2 CH 2 CH CH 3 + CH 3 CH trans19 33 69 78 91 97 63 50 21 15 5 1 CH CH 2 CH CH 3 cis 18 17 9 7 4 1
5.6 消除反应的方向 5.6.1.E1机理
R 2 CH

X

A'
B' R 2 CH X
A R 2 CHX B TS: A',B' 和 A, B保 持 同 样 的 相 对 稳 定 性 顺 序
取代较少的烯烃
取代较多的烯烃
在E1机理中,首先形成碳正离子,然后消除质子形成 产物。碳正离子消除时,除去质子反应的活化能低, 过渡态在很大程度上与碳正离子中间体相似
由机理所决定的。反应由中间体的碳正离子稳定性 所决定:
X CR2 C HR +
HX
R 2C C H 2 R
R 2C C H 2 R X
稳定的
X R 2C CH R +
HX
R 2 CHCH R
R 2 CHCH R X
不稳定的 虽然在一般情况下并没有形成真正独立的碳正离子, 但是这种倾向导致了反应遵守马尔克尼夫规则。
3
1.46X10 2.38X10
-15
1 1.6X10 3.0X10 1.5X10 2.5X10 1.6X10
7
-8
4.32X10 2.14X10 3.71X10 2.4X10
-8
7
-3
12
(CH 3 ) 2 C PhCH
CH 2 CH 2
-3
12
-6
9
①取代基为给电子基,增加了双键的电子云密度; ②增加碳正离子的稳定性 强酸催化下醇对烯烃的加成或成醚反应也遵循这一机理。 5.4 卤素对烯烃的加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区域选择的(regioselictive)和区域专 一(regiospecific)的反应:
R CH CH 2
+
X
Y
R CH X
CH 2 Y
+
R CH Y
CH 2 X
主 次 区域选择的反应
R CH CH 2 + X Y R CH X CH 2 Y
区域专一的反应
在卤化氢与烯烃的加成反应中,产物的区域选 择性一般情况遵守马尔克尼夫(Markownikoff) 规则——氢原子优先加成至含氢较多的碳上,这是
HCl PhCH CH 2 HOAc PhCH Cl CH 3 + PhCH OAc CH 3
②形成的碳正离子有重排倾向:
CH 3 H 3C C HC CH 3 CH 2 HCl (CH 3 ) 2 CCH(CH 3 ) 2 CH 3 NO 2 Cl 83% + (CH 3 ) 3 CCHCH Cl
(3) 2 E
Y
+
C
C
C
+ E
Y
Y
两个E-Y协同加成到碳碳双键上, 分别提供E,Y, 协同形 成产物。属三分子反应AdE3.
5.2 卤化氢对烯烃的加成
这是一个进行了多年机理研究的反应。主要集中在以下三 方面的研究:①加成反应的方向;②加成反应的立体化 学;③加成反应的动力学。
5.2.1加成反应的方向:
5.2.2 加成反应的动力学和立体化学 卤化氢与烯烃的加成反应的动力学表达式比较复 杂,但就溴化氢和氯化氢对烯烃的反应,主要 表现为一个三级过程: r=k[ 烯 ][HX]2
但并不表明反应一定是三分子的,因为三分子之间同时 碰撞的几率是很小的,可能是一个分步过程:
fast C C
+
H X
C C
H X H
X rds RCH 2 CHR' RCH 2 CHR' X BRCH CHR' + BH
X先离去,H后离去
②E2(协同)机理:
BH RCH 2 CH R' X + BR H X H R' RCH CHR' + BH + X
H和X 是协同地同时离去。 E1和 E2的区别在于决速步骤中的过渡态E2有碱 的参与。 ③E1cb机理:
3
17%
重排产物
共轭二烯烃,由于生成稳定的烯丙基碳正离子, 可以发生质子转移,同时生成1,2—和1, 4—加成产物:
DCl RCH CH CH CH 2 RCH CH Cl CH CH 2 D + RCH CH H C Cl CH 2 D
R=CH3 R=Ph
1
1.5~3.4 主
5.3 烯烃的酸催化水化反应 这是一个比较经典的有机反应,就机理而言,它 可以看作一个包含碳正离子的反应。
因此, E1 消除反应的选择性较低,得到的烯 烃是全部可能有的烯烃的混合物,但产物的 相对稳定性是一个主要的因素,所以生成取 代最多的烯烃的量最大。
R H R R H CH 3 -H
+
H
R
CH 3
5.6.2. E1cb 机理 E1cb 机理的消除方向是由β—质子的动力学 酸度决定的,受电子因素和空间因素的影响。 烷基取代基在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同时阻碍了 夺走质子的作用。 E1cb 机理中,优先从无障碍位置上夺走质子 的作用, 导致生成取代较少的烯。 5.6.3. 协同的E2机理 在E2机理中,C-H 和C-X同时断裂的协同过程。 过渡态中,烯烃的成分已经很大,因此,以形 成取代基较多的烯烃为主,遵守扎依采夫 (Saytzeff)规则。
②在非极性溶剂中,贡献项主要为前两项。 不论氯化、溴化反应,相对活性随给电子基团 的增加而提高:
Cl 2 Br 2 1.00 1.00
63 27
58
11000 13700
430,000 190,000
57
5.5 消除反应:E1, E2, E1cb 机理 消除反应常见的有α—消除和β—消除,γ—消除, 在这里我们着重讲述β—消除反应(机理、消 除反应的方向、立体化学),β—消除反应有 下面典型的三种反应机理: ① E1机理:
RCH CH 2 + X2 RCHX CH2X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