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美关系的变化与国家利益间的博弈

中美关系的变化与国家利益间的博弈

中美关系的变化与国家利益间的博弈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09生物技术
黄圆荣
200930751366
北京时间1月21日晚上0点30分,奥巴马正式宣誓成为美国第44任总统,美国又顺利地完成了一次权力交接,从此中美关系又掀开了新的一页。

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自然成为奥巴马政府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布什政府官员、美国中美关系专家在内的很多人均认为,良好的中美关系是布什留给下届政府的为数不多的重要政治遗产。

对于中美关系的未来,奥巴马在去年11月与胡锦涛主席通话时曾明确表示,在当今国际舞台上,中美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关系,发展中美合作不仅有利于两国,也有利于世界。

将要主导奥巴马政府外交事务的新任国务卿希拉里日前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也表示,中美之间应继续保持和发展正面的合作关系。

但事实上,在奥巴马上任之后,中美关系却陷入了忽冷忽热的怪圈。

去年11月奥巴马访华时,中美关系仍然稳中有升,双方发表了《联合声明》,并把战略保证的理念贯穿其中,比如:美方重申,欢迎一个强大、繁荣、成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美方不仅表示奉行一个中国政策,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原则,还表示欢迎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期待两岸加强经济、政治及其他领域的对话与互动,建立更加积极、稳定的关系。

然而新年伊始,奥巴马政府先是启动对台军售,接着又利用谷歌事件做足文章,影射甚至攻击中国缺乏“言论自由”,又于2月18日在白宫会见达赖。

中评社今日社评文章说,奥巴马政府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做法的确令人错愕,熟悉中美关系特别是中美建交后两国交往史历史的人因此会说,中美关系历来都是忽冷忽热,且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坏也坏不到哪里去,磨合期与稳定期总是交替而至。

中美关系这么变化的背后其实是两国之间利益的一种博弈,两国都是以自己国家利益为主来开展对外关系的。

总体看来,2010年中美关系有四个未变:其一,美国对华战略倚重未发生根本改变。

奥巴马一年来的变革实践表明,美国金融危机势头虽得到初步遏止,但经济危机的风险并未根除;股市虽有所上扬,但房市依旧低迷;经济虽出现正增长,但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奥巴马政府主要精力势必仍将放在拼经济、保就业、促发展上,中美经贸关系出现重大波折并不符合美国利益。

更重要的是,一度被奥巴马政府有意淡化的反恐问题因阿富汗问题陷入僵局、也门事件突发,而再度跃升至美国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位置。

也因此,使得控制中美安全冲突、加强两国反恐合作成为奥巴马政府不得不继续坚持的对外战略大局。

一句话,美国对华战略借重的势头并未减弱。

其二,中美关系的基础总体仍未动摇。

两国经济摩擦的深度与频度虽在上升,但相对中美贸易总量及经济合作格局多元化的势头,毕竟只是大格局下的小问题;谷歌事件等所体现的中美政治较量虽针锋相对,但两国总体政治对话与交流势头仍呈升
势;双方在气候变化、朝核、伊核等问题上的矛盾分歧本来就很正常,不会根本冲击两国战略合作大局。

其三,奥巴马团队总体对华态度没有根本改变。

尽管对中国有期待太高进而落空的遗憾甚至不满,尽管在谷歌等问题的处理上有强词夺理的一面,但正如克林顿国务卿日前在夏威夷东西方研究中心所讲的那样,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关系的大局是得到两国元首认可的共识,理性对待分歧是双边关系成熟的标志,发展美中关系仍是美国的最高利益。

其四,中国发展健康稳定的对美关系的意志依然坚定。

对对台军售等事件的批评与反制并不意味中国政府松动发展中美关系的立场,也并不意味着中国减缓与美国在重大国际与区域问题上合作的力度。

如果细加分类,中美之间的主要问题主要因三个变量而催生。

一是在2009年被刻意压制或掩盖的问题开始发酵,如对台军售问题。

2009年,应对金融危机与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的责任使得中美两国“抓大放小”,强化国际合作淡化双边矛盾,因而在涉及双边关系的诸多敏感问题如涉台、涉藏、宗教、人权问题上,奥巴马政府多能“克制”,或者有意淡化,或者尽量推迟。

而到2010年,基于国际与国内政治的考虑,它们被抬了出来。

对熟悉中美关系发展历程的人来说,这些问题本不新鲜,但与2009年中美关系高潮迭起相比,极易产生某种心理落差与认知的不适应。

如何认清这些基本事实进而放在合理的框架内去认识,正考验我们的胆识与智慧。

二是因美国国内政治因素发酵而强化的问题,如贸易保护主义、谷歌事件等。

2010年是美国中期选举年,一切为选举服务、为国内政治服务是美国政治的基本规律,面对守住民主党在参众两院多数党席位压力的奥巴马政府,届时很可能不得不以部分牺牲国际利益换取国内政治利益。

最近一段时期,一度“克制”的克林顿国务卿频频在人权、网络安全等议题上对中国发难,撇开对华大战略考虑,显然有国内政治的重要考虑。

三是美国发展转型衍生的问题。

比如,奥巴马“新政”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鼓吹美国经济结构、消费方式的重大调整,尤其强调美国要加强出口导向,以此刺激经济、增加就业、调整结构。

在这一背景下,人民币汇率问题开始由少数国会议员与部分利益集团的炒作上升到战略高度,进而容易演变成集体对华施压的战略性举措。

一旦处理不慎,容易与已然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纠结在一起,共同冲击中美经贸关系的基础。

除去上述变量所导致的众多问题外,还有一些力量在人为激化中美之间的矛盾。

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海外舆情。

如位于纽约的美国调查公司欧亚集团关于中美关系是2010年全球十大风险之首的预测,尽管论据极不充分,但影响却十分巨大,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强加的印象,并因此对号入座,彼此相互印证,给客观事实人为增加几分主观色彩,进而夸大风险性与矛盾性,掩盖中美关系的基本面与合作面。

其结果是使一些可以化解的矛盾变得更加复杂,进而因此“绑架”整个中美关系发展大局.
不管是美国共和党还是民主党,他们代表的都是美国的富人的主要利益,包括军工复合体(如波音,洛克马丁),石油大亨(如埃克森美孚),金融财团(如摩根大通)等的利益,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主宰着美国的政治。

而美国一向视台湾为一艘不沉的航母,维持台湾和大陆若即若离的关系有利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和经济利益,所以在对台政策上,奥巴马的演讲和实际政策完全是两码事,如果他按照他当时的构想来进行施政的话,根本得不到大佬们的支持,那样总统还有什么用呢?
奥巴马上台之前,美国鸽派占上风,主张对华讲话,加强经济合作。

所以,有了所谓的“中美国”、“负责任大国”等说法。

但奥巴马上台之后,随着经济危机的加深,国力的衰落,鹰派势力开始做大并压制了鸽派,所以对华政策表现出了“强硬”的一面。

比如公开介入南海问题,在朝鲜半岛周边频繁军演等。

这些动作,其实都只是内心虚弱的一个反应,他们需要安抚国民,让他们的国民还信任他们。

奥巴马上台后,中美关系出现反复,一方面是由于美国新政府上台后,对中美关系认识不足,需要对前任的对华政策进行调整,一方面由于中美都是大国,经济交往频繁,贸易摩
擦很多,从各自利益出发,都要维护自己的权益,一方面中美制度不一样,美国总想将中国的发展网络到自己的想法中去,总想领导中国,指导中国去做事,维护自己的利益。

所以,美国一方面对华强调搞好双边关系,维护自身利益,一方面又从人权、南海问题、人民币利率、贸易逆差等方面对中国进行施压。

未来中美二国将会不断发生摩擦,不断修好,都是因为二国的经济体制决定的。

简单概括为一句话,这个变化背后的实质,就是中美实力的消长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世界政治格局的改变。

世界政治格局的“势”,开始由西方转向东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开始全面走向衰落,中国开始崛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