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术教案:现代主义美术

美术教案:现代主义美术

美术教案:现代主义美术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现代主义美术杭师院附高罗雪峰目标:使学生对二十世纪绘画的主要成就及主要画家、作品有所了解、认识。

开阔眼界、提高认识、增进知识,培养健康的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

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现代派绘画作品的形式感及艺术成就。

重点介绍野兽主义和立体主义及表现主义艺术。

难点:现代派艺术较为复杂,历史的评价不一,学生的理解难度较大。

准备:制作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学生和教师活动组织:导入:、有关小组演讲问题说明。

2、学生介绍毕加索。

(10)展开:、立体主义介绍:(1)出示问题:毕加索的绘画艺术风格主要分成哪几个时期?立体主义绘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谈谈你对立体主义的看法?(2)播放介绍性影片《毕加索的奇遇》(学生带着问题看影片)(9)(3)学生讨论回答。

(6)(4)教师总结评价。

(2)小结:现代主义艺术涵义及特点小结。

知识性内容组织:导入:展开:、立体主义(1)、毕加索: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出生在西班牙南部港口城市马拉加,父亲是位美术教师,曾做过美术馆长。

14岁的毕加索考入父亲任教的巴塞罗那美术学校高级班,16岁毕业时画的《探望病人》一画参加全国美展,具有相当写实的造型水平。

以后又考取了马德里费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

但他更喜欢的是在美术馆和街头自由吸取艺术营养。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可以分为几个时期:第一时期是:”蓝色时期”;第二时期是:”玫瑰红时期”;第三时期是:”黑人时期”;第四时期是:”立体主义时期”,分成分解和综合两种形式;第五时期是:”古典主义时期”;第六时期是:”超现实主义时期”;最后是”抽象主义时期”。

9岁的毕加索来到巴黎,由于贫穷总生活在社会底层,这时他画了一些穷愁潦倒的友人题材的油画,画面充满着一层阴冷的蓝色调,这便是他的“蓝色时期”。

1904年4月定居巴黎贫民区,过着自由浪漫的生活,这时画了许多流浪艺人生活题材的画,色调出现温暖的粉红色,这就是他的“玫瑰红时期”。

尔后由于受到塞尚艺术的影响,在塞尚的基础上对绘画结构进行探讨研究,作品显示出几何化倾向,开始将形象分解成各个平面,并重新予以组合,于1907年创造出划时代的作品《阿维尼翁少女》,从此他进入分析立体主义研究和创作时期。

不久他又采用拼贴技巧创作,标志着他的分析立体主义的结束,逐渐走向“综合立体主义”。

32岁之后的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它们又使人想起塞尚。

从此以后毕加索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

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激昂或狂躁,可亲可憎,诚挚或装假,让人喜欢又招人讨厌,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

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他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

从具象到抽象,来来去去,他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过.他说过:”当我们以忘我的精神去工作时,有时我们所作的事会自动地倾向我们.不必过分烦恼各种事情,因为它会很自然或偶然地来到你身边,我想死也会相同吧!”1973年他静静地离去,走完九十一岁的漫长生涯,他如愿以偿地度过了一生。

(2)、立体主义: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运动和流派。

又译为立方主义,1908年始于法国。

1908年,G.布拉克在卡恩韦勒画廊展出作品,评论家L.沃塞列斯在《吉尔·布拉斯》杂志上评论说:“布拉克先生将每件事物都还原了……成为立方体”,这种画风因此得名。

立体主义的主将是P.毕加索和布拉克。

立体主义绘画方法的产生,经历了一个酝酿过程。

20世纪初巴黎画坛异常活跃。

继后印象主义、象征主义之后,年轻的艺术家们普遍关注的是如何革新形式,来表现在迅猛变革的工业社会里人们的内在情绪和心理。

新的流派在法国、德国、意大利和俄国相继出现。

在法国,继野兽主义崛起后,另一群文艺家常在蒙马尔特的“流动洗衣房”聚会。

参加的有毕加索、布拉克、m.洛朗森、G.阿波利奈尔、A.萨尔蒙、m.雷纳尔、j.格里斯、F.莱热等。

支持他们的有画商D.H.卡恩韦勒,他在1907年在巴黎开办了画廊,这便是被人们称作的立体主义社团。

荷兰画家P.蒙德里安赋予分析的立体主义以秩序和规则,从而促进了立体主义朝着更为抽象和主观的方向发展。

从1912年开始,毕加索等又进行综合的立体主义的试验。

在分析的立体主义破碎而又剔透的结构中,还保留着强烈的光线和某种空间感。

画家们将不同状态及不同视点所观察到的对象,集中地表现于单一的平面上,造成一个总体经验的效果。

综合的立体主义不再从解剖、分析一定的对象着手,而是利用多种不同素材的组合去创造一个新的母题,并且采用实物拼贴的手法,试图使艺术家接近生活中平凡的真实。

虽然作为立体主义分支的黄金分割社于1920、1925年继续举行展览,但作为艺术运动的立体主义早在1914年便失去活力。

立体主义是富有理念的艺术流派。

它主要追求一种几何形体的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

它否定了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的传统方法,把三度空间的画面归结成平面的、两度空间的画面。

明暗、光线、空气、氛围表现的趣味让位于由直线、曲线所构成的轮廓、块面堆积与交错的趣味和情调。

不从一个视点看事物,把从不同的视点所观察和理解的,形诸于画面,从而表现出时间的持续性。

这样做,显然不主要依靠视觉经验和感性认识,而主要依靠理性、观念和思维。

立体主义在反传统的口号下有浓厚的形式主义倾向。

但它在艺术形式上的探索,又给现代工艺美术、装饰美术、建筑美术等注重形式美的实用艺术领域以不小的推动作用。

2、野兽主义和表现主义:(1)野兽主义:1905年产生于法国的松散的美术社团。

这个社团没有共同遵守的明确目标。

没有发表过宣言和理论主张。

野兽主义这个名称是偶然产生的。

在1905年的巴黎秋季沙龙中,一群青年美术家的作品参展,他们是H.马蒂斯、A.德兰、A.马尔凯、H.芒金、弗拉曼克、G.鲁奥等人。

在他们的作品中间,有一件展品比较写实,风格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雕塑家多纳太罗的作品。

批评家L.沃塞列斯在描述该展品时,用了“在一群野兽中间的一位真正的艺术家”这样一句话,把马蒂斯等年轻画家的画比作野兽,故名。

35岁的马蒂斯被这群风格并不相同的年轻画家拥戴为领袖。

野兽主义是西方20世纪前卫艺术运动中最早的一个派别。

他们继续着后印象主义V.凡高、P.高更、P.塞尚等人的探索,追求更为主观和强烈的艺术表现。

对西方绘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们吸收了东方和非洲艺术的表现手法,在绘画中注意创造一种有别于西方古典绘画的疏、简的意境,有明显的写意倾向。

有人把野兽派看作是广义的表现主义运动的一部分。

也有人认为,野兽派不是一个艺术运动,只是马蒂斯等人艺术生涯中短暂的一个阶段,一个特别注意线和色彩表现力、不受任何程式束缚的阶段。

马蒂斯后来回忆说:“对我来说,野兽时期是绘画工具的试验,我必须出一种富于表现力而意味深长的方式,将蓝、红、绿并列融汇。

”野兽主义作为社团存在的时间只有二三年。

参加这一社团的艺术家后来朝着不同的目标,继续作新的探索。

(2)表现主义:20世纪初欧洲的文艺运动和思潮,在美术中有鲜明的反映。

德国《狂飙》杂志的编辑H.瓦尔登1911年首次使用表现主义来称呼柏林的前卫派作家,不久被广泛采用。

实际上,美术中最早的表现主义社团从1905年即已出现。

表现主义是个复杂的文艺流派,它的成员包括不同政治倾向和思想倾向的青年知识分子。

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都市文明不满,对机械文明压制人性和个性反感。

对工人阶级表示同情,对保守的传统艺术表示反抗,要求艺术革新。

他们从原始的农业社会、东方文明寻求精神安慰,并从东方和非洲艺术中吸收营养。

表现派美术家们强调艺术的表现力和形式的重要性,主张不机械的摹仿客观现实,而爱表现“精神的美”和“传达内在的信息”。

其中有些人在社会的不平等和人类的灾难面前有一种强烈的改变现实的紧迫感,用画笔刻画社会生活的黑暗面,描绘弱小的、在生命线上挣扎的人;而也有人故意回避生活中的矛盾,在艺术中寻求宁静和仁慈。

不少表现主义艺术家在激烈和残酷的社会对抗前,表现出悲观和动摇,在作品中流露出悲惨和伤感的情调。

表现主义是从后印象主义演变、发展而来,是对印象主义忠实地描绘现实的悖逆。

同时,它和德国历史上的民族传统有内在的联系,它承继了中古以来德国艺术中重个性、重感情色彩、重主观表现的特点。

在造型上追求强烈的对比、扭曲和变化的美。

19世纪末,德国的一些哲学家、美学家的理论,曾经对表现主义运动起了推动作用。

k.菲德勒提出了在文艺中创造个性的课题,认为形式产生于内容和主题,并且和内容与主题难以区分开。

他还把艺术品的产生看作是作者的内在的需要。

T.利普斯把前人提出的移情说加以新的解释和发展,认为审美快感的特征在于对象受到主体的“生命灌注”,从而为表现主义奠定了美学基础。

w.沃林格人为,真正的艺术在于满足各个时代人们心中所存在的心理需要。

他说,“美术品可以是一种独立自由的有机体,和自然并存而在最终本质上又与自然毫不相干”;他还提出了艺术创造活动中“抽象的趋势”的学说,为抽象主义的理论寻找美学的根据。

直接对表现主义产生影响的是挪威画家E.蒙克。

他的作品引起了一群年轻画家的极大兴趣。

第1个社团是桥社,1905年成立于德累斯顿。

它的发起者和主要成员和基希纳、E.黑克尔、k.施密特-罗特卢夫、o.米勒、m.佩希施泰因。

这群年轻人凭着乐观主义的热情和一种改革社会和艺术的信念,试图建立一个把生活和创作融合在一起的社团。

他们提出到工人区体验工人的纯朴感情,对雇请的模特儿采取平等的态度;宣传艺术不只是具有自身的独立价值,而且还有为了人生、满足生存需要的目的;主张创作者与欣赏者处于平等的地位。

桥社的画家们早期主要画风景和裸体,用写生直接抒发感情。

桥社虽于1913年因内部意见不一而解体,但对德国表现主义运动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第2个社团是青骑士社。

组织者是从慕尼黑分离派中分裂出来的、来自俄国的w.康定斯基。

他于1909年成立了慕尼黑新美术家协会,不久又脱离该会,以与F.马尔克共同主办的刊物《青骑士》为据点,团结一批激进的青年艺术家,参加的有A.马克、H.坎彭东克、G.明特尔、P.克利和著名作曲家 A.勋伯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