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摘要】:政府的核心任务是为社会公众生产和供给公共产品。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长期强调政府的阶级属性而忽略了政府的公共管理属性,随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政府以开始从私人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中退出来,转向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
【关键词】:公共产品; 供求; 政府
政府的核心任务是为社会公众生产和供给公共产品。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长期强调政府的阶级属性而忽略了政府的公共管理属性,理论研究中对公共产品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随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政府以开始从私人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中退出来,转向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
加强对公共产品的研究,无论是对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搞好政府对经济与社会的管理,还是要以社会需要为导向,明确具体情况,以尽可能低的行政成本,合理组织生产和供给公共产品,同时引导民众对公共产品适当的消费,获取尽可能大的行政效益,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这里我想主要谈一谈政府应如何以社会为导向,来具体明确的实现自己在公共产品中的主体地位。
在我国,政府的职能一直是个很模糊的问题,因为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在不少领域政府既是球员又充当裁判员,这就使得市场上还存在着不少低效率的现象,比如某些公共产品的低质量,劳动生产力低下等。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深化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但这一过程是漫长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市场失效的情况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凸现。
所以政府当务之急就是应该明确具体情况,从不同的的问题中来总结规律,高效率的来解决市场失效中的公共产品问题。
现阶段的我国由于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公共产品的问题也就显现的日益明显,问题也日益纷繁复杂,但在研究了近十个实例后我觉得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四类,即供给不足、供给浪费、消费不足和消费浪费。
这其中的两种供给中的问题是因为公共物品的外部性这一本质决定的,是公共产品私人提供不效率的一般体现;而两种消费则都是由于政府介入不力而造成的,消费不足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价格定制不当和政府宣传推广力度不够,而消费浪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看作是”矫枉过正”,这种过正会造成稀缺资源的浪费或社会总剩余的减少,因此这也同样是不效率的。
比如在一幢旧式楼房里,屡次发生失窃事件。
每次发生失窃后,住户们都希望装上一扇单元防盗门。
向单位房管部门反映,但房管部门说住在楼里的已经不完全是本单位的人,费用不能由单位出,再说这些住房已经出售给私人,装防盗门应当由住户自己出钱。
于是,该居民楼一直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没有一个机构出面负责解决防盗门的安装问题。
这是一个典型的供给不足的案例,因为单元防盗门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它是具有很强正外部性的。
如果采用私人提供就
使得每一个经济人都有一种搭便车的心理,每个人都想利用他人提供产品的外部性来满足自己的效用需求。
所以如果没有政府组织或者民间集体组织的介入,就没有一个个人会来提供这种公共产品。
这种事情在我国房改以及其他一些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都时有发生的,如果解决不好这将会是社会的一种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我们在向后看一下,把这个案例延长,如果失窃情况一直在继续,又没有一个组织出面调解这个问题。
那么结果应该是这个对防盗门需求最强烈的人首先在自家门上安装一个防盗门,随后剩下的居民将会按照对防盗门需求由高到底的顺序依次安装,倘若不安,那个边际居民就会失窃。
因此最终的状况就是单元楼里所有的居民每户的门上都装上了防盗门。
毫无疑问每家每户都装上防盗门的总成本显然要高于装一扇单元防盗门的成本;而且从图一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由于这”多米洛骨牌效应”的发生,使得原先对防盗门需求在防盗门单位成本以下的居民也要被迫安装防盗门,这样就使得消费者剩余大大减少了。
由于这两方面原因就使得社会资源遭到了浪费,这也就是我上面所提到的供给浪费。
从这一例子可以看出供给不足和供给浪费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转化。
根据图二,当消费者对这一商品的需求程度在P1以上P2以下时,如果政府或其他集体性组织不能够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那么将会产生供给不足的情况;但是如果当消费者的需求程度超过P2,公共产品仍然不能有效地提供,那么消费者就会选择使用私人提供的方式来解决自己的需求问题,这时就会产生供给浪费。
可以说供给浪费是供给不足在某种程度上的激化,但是也不是供给不足都会转化成供给浪费,这之间还需要一些条件。
比如说资金条件和外部性问题,倘若这一产品的私人提供成本高于该经济人可以承担的范围,这种显然转化不会发生。
另外如果这一私人产品提供后会产生较大的正外部性,也就是说它有了较强的公共产品的属性的话,这种转化一般也不会发生。
所以说这二者之间的转化应该是一种有条件的转化。
不过值得提出的一点是,在现在看来私人提供某些有公共产品作用的混合产品并不一定都是低效率的。
比如说现在经济发达地区兴办的民办高校,以BOT 形式建造的高速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可以说都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
这种积极作用的发挥也就是适应了上面提到的两个条件,第一这种私人提供一般只能在经济发达地区产生;第二这种私人提供必须由政府的政策引导,使得混合产品消除其一定得外部性。
这样才会有人提供,而且才能产品的提供是效率的。
因此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在其经济发达的地区应该适当采取私人提供具有公共属性的产品的方式,在其经济欠发达地区才应该采用政府单独提供公共产品的方式。
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毕竟是有限的,这样做才能达到资源更到效率的配置。
在我国现阶段基本上就是这么一个情况,2004年中央财政积极调整支出结构,把新增的教育经费的71.8%用于农村,进一步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另外从分地区看,当年中央财政安排的预算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当中,用于西部、中部、东部地区分别为267.5亿元、272.3亿元和53.4亿元。
这其中并没有排除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影响,但是总体上看我国财政支出已经显现出了上述趋势。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