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二辟卦(12消息卦)

十二辟卦(12消息卦)

十二辟卦(12消息卦)《周朝》,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相傳周文王被商紂王囚在獄中,周文王將“乾、兌、離、震、巽、坎、根、坤”這“八卦”上下重疊,演繹成六十四卦,後又經補充完善,孔子及其學生又將其整理成書,這本書就是《周易》。

後人將六十四卦中的“泰、大壯、夬、乾、姤、遁、否、觀、剝、坤、復、臨”十二卦,叫做“十二消息卦”,分屬農歷一至十二月。

農歷五至十月,謂之“消”,是陽氣漸漸消散的意思,十一月至四月,謂之“息”,是陽氣漸漸生息壯大的意思。

這十二消息卦也很有哲理思想,它將一年四季十二個的陰陽消長,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性都形象而又巧妙地包藏其中。

“十二消息卦”,亦稱“十二辟卦”、“十二君卦”、“十二月卦”、“十二主卦”,其組成由乾坤二卦相互推移而形成的十二卦,為眾卦之基礎,依陰陽消息的次序排列卦。

十二消息卦與十二個月相對應,反映了壹年間寒暑易節、陰陽消長的變化規律。

在孟喜的卦氣理論架構裡,以易經中的六十四卦來主掌一年的節侯時序,其中震、兌、離、坎「四正卦」分主春夏秋冬四季,震為春,兌為秋,離為夏,坎為冬。

四正卦共有24爻,每爻則又分掌一個節氣。

最後則又以四正卦之外的六十卦分掌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而有六日七分之說,也就是六十卦每卦分掌6日又7分,也就是6又7/80日。

而十二辟卦則是以十二個卦來分掌一年十二個月,這十二卦總共有七十二爻分掌七十二侯。

之所以叫「辟」卦,辟是指「君」,或「法則」的意思。

《爾雅.釋詁》:「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

」孔穎達疏曰:「辟者法也,為下所法則也。

」《爾雅.釋詁》又曰:「柯,憲,刑,範,辟,律,矩,則,法也。

」所以辟卦可以理解為十二主卦、十二君卦,或是十二法則卦。

而之所以稱作「消息」卦,是因為這十二法則卦代表著一年十二個月的陰陽消長。

息為生長,消為消退之意。

前六卦從復至乾為陽之「息」,所以稱為「息卦」,也可稱為陽卦。

而後六卦為陽之消,也是陰之息,所以稱作「消卦」,也可稱為陰卦。

復卦一陽始生初六冬至姤卦一陰生初九夏至臨卦二陽並立六三大寒遁卦二陰生九三大暑泰卦三陽開泰九五雨水否卦三陰生六五處暑大壯四陽而壯初九春分觀卦四陰生初九秋分夬卦五陽過剛六三谷雨剝卦五陰生六三霜降乾卦純陽六五小滿坤卦六陰生六五小雪從復至乾,陽爻逐漸增加,從下往上增長,陰爻逐漸減少,表示陽氣逐漸增強,陰氣逐漸減弱。

為陽息陰消過程;從姤至坤,陰爻逐漸增加,從下往上增長,陽爻逐漸減少,表示陰氣逐漸增強,陽氣逐漸減弱。

為陰息陽消過程。

從復卦開始一陽生,漸次陽爻逐一增加,到臨、泰、大壯、夬、乾,至乾為純陽,而為陽之極;自姤開始,有一陰生,漸次陰爻逐一增加,到遁、否、觀、剝、坤,至坤為純陰,而為陰之極。

陰極陽生,陽極陰生,周而復始,變化無窮。

消息表示陰陽漸生漸長,有如秋冬天氣由涼變寒,春夏天氣由溫變暖。

以十二消息卦表達十二月的陰陽消息,而為復表達十一月的天氣,一陽生成;臨,表達十二月的天氣,二陽生成;泰,表達一月的天氣,三陽生成;大壯,表達二月的天氣,四陽生成;夬,表達三月的天氣,五陽生成;乾,表達四月的天氣變化,六陽生成。

乾為純陽,陽極陰生,姤,一陰生,表達五月天氣,一陰生成;遁,二陰生,表達六月天氣;否,三陰生,表達七月天氣;觀,四陰生,表達八月天氣;剝,五陰生,表達九月天氣;坤,六陰生,表達十月天氣。

古人用周歷,周正見復,十一月為歲首,十月為歲終。

十二消息卦被稱為“主卦”,除了其與氣歷的對應關系外,還表現了應經周而復始,生生不息,過滿易損的思想。

坤卦純陰,是陰氣極盛、陽氣衰竭之時。

復卦壹陽始生,是陽氣復蘇之時。

臨卦二陽並立,是陽氣生長漸旺之時。

泰卦三陽開泰,是陽氣旺盛、充滿生機之時。

大壯卦四陽而壯,陽氣開始有過盛之跡象。

夬卦五陽過剛,陽氣過重失衡。

乾卦純陽,是陽氣之本源。

以上是陰消陽息的過程,陰氣不斷消減,陽氣不斷生息。

從乾卦開始,則是陽消陰息的過程。

乾卦純陽,是陽氣極盛、陰氣衰竭之時。

姤卦壹陰始生,陰氣初遇於陽。

遯卦二陰生息而長,小人漸得勢,君子宜遠遁。

否卦三陰控制局勢,小人道長,君子道消。

觀卦四陰而陰盛,陽氣甚壓抑。

剝卦五陰剝壹陽,陽氣遭受層層剝落後,已是奄奄壹息,隨時有消亡之危。

坤卦純陰,是陰氣之本源。

以下分別說明這十二卦:“十二消息卦”的起始卻不是從正月開始的,而是從十壹月開始的,這正和子鼠從十一月開始管事一樣。

復卦:十一月的卦名為“復”,“復”的上卦是“坤”,“坤”為地,三根“――”,代表三陰;下卦是“震”,“震”即是“雷”,此卦上面兩根“――”下面一根“——”組成,兩陰一陽,“復”卦就是五陰在上,一陽在下,名曰“地雷復”,雷聲已在地底下孕育,陽氣已在地底下集結。

因為它只有一陽,所以就稱為“一元'復’始”。

十一月建子,一陽復生於下,雷動藏於地下。

「一元復始」的吉祥語就是源自於此。

只是「一元復始」正是冬至最為寒冷之時,此時陽氣才方歸來,生機(下卦之雷動)還隱藏於地下,乃萬物冬眠之象。

所以復卦《大象》說:「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所以,看來和「一元復始」比較應景的時節應是冬至吃湯圓時不是春節春暖花開時。

臨卦:十二月的卦名為“臨”,上卦“坤”,三陰爻;下卦是“兌”,“兌”卦上壹爻是“――”,下兩爻是“——”,一陰兩陽,因此,“臨”卦是四陰在上,兩陽在下,比“復”卦上升了一陽。

預示著春天即將來“臨”。

十二月建丑,陽氣漸長,浸逼於陰,因此稱「臨」,臨就是近逼的意思,也是陽剛之氣開始增長以近逼於陰。

《彖》傳曰「臨,剛浸而長」,剛也就是陽。

泰卦:正月就是“泰”卦,“泰”卦的上卦是“坤”,“坤”即是地,下卦是“乾”,“乾”即是天,“坤”卦是三根“――”組成。

屬陰,就是“三陰”,“乾”卦是三根“——”組成,屬陽,就是“三陽”,三陰對三陽,“泰”卦又比“臨”卦上升了一陽。

地在上,陰氣下降,天在下,陽氣上升,陰陽和合,天地相交,孕育出了春天。

於是新春伊始就叫做“三陽開泰”。

一月建寅,陰陽通泰調和。

新春時門聯常有人寫「三陽開泰」,典故就是由此而來,意指下卦三陽歸來而成泰。

卦辭說「小往大來」,「小往」指三陰爻在外,「大來」指三陽爻在內。

《彖》曰「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因泰卦地氣原在下今由下而往上,而天氣原在上,今由上而往下,因此天氣與地氣相交流。

《彖》又曰「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因泰卦就卦氣來說,是陽長陰消之卦。

大壯:二月的卦名為“大壯”,上“震”下“乾”,“震”即“雷”,是兩陰爻在上,一陽爻在下,而“乾”為三陽,此卦兩陰在上,四陽在下,卦名“雷天大壯”,雷聲在天空響起,驚蟄到了,陽氣的聲勢大壯。

二月建卯,陽爻大壯,雷動於天上。

《彖》曰「大壯,大者壯也。

剛以動,故壯。

」「大」指陽,「小」指陰,「大者壯」指的是陽氣壯盛。

「剛以動」的剛指的是下三爻所成的乾卦之德性,動則為上震卦。

夬卦:三月的卦名是“夬”(guài),“夬”卦的上卦是“兌”,為“澤”,一陰在上,兩陽在下,下卦是“乾”,三陽,因此“夬”卦一陰五陽。

從卦象看是澤中的水蒸發後上升到天上後,變成雨降下來,“夬”是決斷的意思,清明已過了,雨水滋潤了大地,萬物開始生長了,正是播種的好時節,如何安排農事,要有所決斷。

三月建辰,陽決陰。

夬的意思是「決」,解決、處決的決,意謂五個陽爻準備要解決掉一個陰爻,則成純陽之卦。

《彖》曰「夬,決也,剛決柔也。

」虞翻則註曰「乾決坤也」。

乾卦:四月的卦名是“乾”卦,“乾”卦是兩個單卦的“乾”重疊,上升到了六陽,陽氣已經到了極點,古時把“天”喻為最大,於是就“乾為天”。

乾也有“健”的含義,也就是萬物最茂盛的時候。

四月建巳,純陽之卦。

以上六卦為息卦,因為陽氣增長(息)。

以下六卦則為消卦,因為陽氣消退(消)。

姤卦:五月的卦名是“姤”,“姤”卦上卦是“乾”,三陽,下卦是“巽”,“巽”即是“風”,兩陽一陰,此卦名曰“天風姤”,五陽在上,一陰在下,當陽氣上升到了極點,再無可升之地,就會向它的反面轉化,陽氣漸消,不知不覺間,陰氣已從地底下慢慢滋生,“姤”即是男女意外相遇,偶意是天下有風吹起來了,天下萬物都能相遇,雌性的已經開始孕育。

五月建午,陰長之始,女壯用事。

虞翻曰「消卦也,與復旁通」,又曰「陰傷陽,柔消剛,故女壯也。

」遯卦:六月的卦名是“遁”,“遁”卦的下卦是“乾”,三陽,下卦是“根”一陽二陰,此卦名曰“天山遁”,四陽二陰,又消去了一陽,“遁”之意是退遁、退避,也就是說萬物已在漸漸衰退了,將它的精華漸漸地藏在它的果實種子裏。

六月建未,陰漸長,陽卦消退之時,故為遯。

卦辭曰「小利貞」,虞翻注曰:「小,陰,謂二。

得位浸長,以柔變剛,故小利貞。

」陰卦漸長,代表小人漸得勢,因此君子順時而退避,所以陸績注曰:「陽氣退,陰氣將害,隨時遯避,其義大矣。

」否卦:七月的卦名是“否”,“否”卦是上“乾”,三陽,下“坤”,三陰,三陽三陰,陽氣漸消,陰氣漸長,陰陽已是勢均力敵,萬物的生長之勢已經停止,生氣漸收斂,精華已濃縮到了果實種子裏了,種子就要成熟了。

新的生命就要否定舊的生命。

七月建申,陰陽之氣否塞不通。

否卦與泰卦為相反之兩卦,泰卦曰「小往大來」,否卦則曰「大往小來」。

泰卦《彖》曰「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否卦《彖》則曰「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

否卦地氣(下方三陰爻)停留在下,天氣(上方三陽爻)則停留在上,天地陰陽之氣無法交流,因此萬物為之否塞不通。

觀卦:八月的卦名是“觀”,“觀”卦上“震”下“坤”,“震”為“風”,“坤”為“地”,即是“風地觀”,兩陽四陰,陰氣已占了上風,秋風已經滿地刮了,收獲的季節已經到了,成果已經可“觀”了。

八月建酉。

息卦中,四陽為「大壯」,意謂陽氣壯盛。

但在消卦之中,四陰之卦也就是觀卦並不說女壯,反而是一陰才剛開始生長,也就是姤卦時就說「女壯」,陰傷陽,而到二陰浸長時,也就是遯卦,君子就要紛紛遯逃以避難,蓋因「防微杜漸」之觀念,也因此坤卦初六(也就是在姤卦的第一個陰爻)說:「履霜,堅冰至」。

至於否卦則已是天地陰陽閉塞不通的最壞時機,至於觀卦呢?觀卦雖然眾陰增長,但五為君位,九五以一陽高高在上,反而有以一統眾(陰為眾)之象。

觀《彖》曰「大觀在上」,李鼎祚則注曰:「柔小浸長,剛大在上,其德可觀,故曰大觀在上也。

」剝卦:九月的卦名是“剝”,“剝”卦是上“根”,一陽兩陰,下“坤”,三陰,一陽五陰,陽氣只剩下壹絲了,岌岌可危,就要消失了,“根”是“止”的意思,舊的生命就要停止了,新生命已經形成,從舊生命力中剝落出來。

九月建戌,陽氣即將剝盡。

夬卦為眾陽準備解決掉最後一陰,而剝卦則是最後的陽氣準備剝盡的一卦。

《彖》曰:「剝,剝也。

不利有攸往,小人長也。

」鄭玄曰:「陰氣侵陽,上至於五,萬物零落,故謂之剝也。

五陰一陽,小人極盛,君子不可有所之,故不利有攸往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