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消息卦(十二月卦)1 。
坤为地;为10月,地支为亥,也是后天乾宫所在位置,纯阴之卦,亥也为乾宫所属,乾寒,冰,坚。
10月也是冬季开始的第一个月,冬藏,所有动植物遁形。
论日象,也为夜最沉之时,2.地雷复;为11月,地支为子,也为后天坎宫所在位置,阳气初爻起,阳气渐生之卦,也是阴阳相交之时的子时,是阳消融阴之时,阳入阴,阴抱阳,往而反复,谓之复。
论日象,是为天将破晓之时。
3。
地泽临;为12月,地支为丑,也为后天艮宫所在位置,阳气入二爻,阳气渐临大地,泽为折毁,阳气已逐渐破坚而出,此时,六五为阴。
九二为阳,正是阴阳异位之时。
论日象,日至地渐出,东方已白之时。
4。
地天泰;为1月,地支为寅,也为后天艮宫所在位置,阳气入三爻,阴阳各占一半,阴阳互济,天地相交,感而生物,万物始发,阴育阳,阳润阴,天地相容阴阳平衡,万物祥和,安泰。
为之泰。
论日象,日将要破地而出。
5.雷天大壮;为2月,地支为卯,也为后天震宫所在位置,阳气入四爻,阳已胜阴,阴已消融,归藏与地之生物已展露头角,晨鸡报晓,春雷憾天之时,阳渐润五爻,占据主导位置。
论日象,一轮红日已破地而出,天光已明。
6.泽天夬;为3月,地支为辰,也为后天巽宫所在位置,阳气入五爻,占据主导地位,阴已消融至衰,万物至地奋出,此时是春发,夏长,秋成,冬藏之春发之末。
五爻尊位,得中得正,君临天下,论日象,红日已高挂正东天际。
照耀万物之时。
此为昨晚看书时,看纯坤时所想到的,不一定对。
先写6个卦。
<周易>六十四卦的分布,蕴涵着古代的天时观。
这在易经六十四卦的本义卦序方阵中得到完备的反映。
在六十四卦中,前人以阴阳消长依次配对,凡“消”“息”之卦共十二卦,称为“十二辟卦”。
主一年之十二个月。
对应如下:复卦一阳息阴建子十一月临卦二阳息阴建丑十二月泰卦三阳息阴建寅正月大壮卦四阳息阴建卯二月夬卦五阳息阴建辰三月乾卦六阳息阴建巳四月姤卦一阴消阳建午五月遯卦二阴消阳建未六月否卦三阴消阳建申七月观卦四阴消阳建酉八月剥卦五阴消阳建戌九月坤卦六阴消阳建亥十月周易六十四卦底蕴深厚,包罗万象,反映的是全息元素。
而所谓全息元素,就是说,一个熟稔的易学爱好者,从每一个卦象里不仅可以看到山水草木、星转斗移、古往今来,还可以读出生老病死、福兮祸兮、岁月划痕。
比如说,下面的十二个消息卦就对阴历的十二个月份做了系统具体的刻记。
所谓消息卦,是指阴消阳息逐步消减或增长之卦象,由下往上诸爻更替,而出现的阴阳分立、互不相间的齐整具象,并以六爻皆阳之乾卦和六爻皆阴之坤卦为极端表象。
十一月,复卦,一阳来复,下震上坤。
十二月,下兑上坤,临卦,如临深渊。
一月,下乾上坤,泰卦。
二月,下乾上震,大壮卦,天上打雷。
三月,下乾上兑,夬卦,空中花园,世界奇迹。
四月,下乾上乾,乾卦。
五月,下巽上乾,姤卦,什么风把你吹来了?风马牛。
六月,下艮上乾,遁卦,云深不知处。
七月,下坤上乾,否卦。
八月,下坤上巽,观卦,风乎舞雩。
九月,下坤上艮,剥卦。
十月,下坤上坤,坤卦。
炼丹以此控制一年的火候。
少年时即已知晓有用甲子来排列年月日时的方法,一个直观的感觉是──阴历排法,与现用的公元阳历不是一回事。
继而知有八字算命,天干地支,想当然亦必是以阴历为准,与耶稣必无共通之处──甲子在中国已流行数千年,而公历来到东方只是两三百年而已。
但在细读有关命理书藉时发现,过去的“直观感觉”并不可靠。
因为,古老的干支算法原来用的是标准的太阳历。
它是以太阳黄道二十四节气为依据来决定年月的开始的。
表面上是甲子乙丑,计算时都要经过节气的校正,是与月亮运行的初一十五无关的。
费了很大的力气才将观念转变过来。
排起八字来就感到容易得多。
有时也感到很奇怪,老祖宗一向遵循月亮的圆缺来安排每月的初一十五,为甚么偏偏在推算命理时却只按太阳定位呢?读书太少,未知来由!应是很有道理的吧。
西洋算命,依据阳历是理所当然。
例如星座算命,是以黄道十二星座排列为依据,不同的日子对应不同的星座,推算不同出生日期的人的特性。
但它们侧重的是个性特质,不同于八字命理所偏重的一生运程。
亦应是有道理的。
再细比较,其实西洋星座与八字月柱的功能有很大的重合性。
星座算命将一年分为十二星座,名之为摩羯、水瓶……之类。
而月柱是按一年十二个月划分,排列为子、丑、寅、卯……两者应有共同规律。
对比如下:气和地之阴气的全部,各彻然显现于孟夏四月巳与孟冬十月亥。
由这两卦静态上的相互涵摄之旁通义可知,孟夏四月巳,乾成坤隐,六爻纯阳的乾卦所表征的天之阳气盛极而通体彻然显现,此时由坤阴所表征的地之阴气,貌似被阳气消剥净尽而化为乌有,实则是盛极的阳气令其全然进入隐伏潜藏而不显的状态,并涵摄于盛阳之下,而未发生丝毫减损;此时,显的六阳与隐的六阴所分别表征的天之阳气和地之阴气的全部,昭示着天地宇宙间的阴阳二气仍完满地存在。
孟冬十月亥,坤成乾隐,六爻纯阴的坤卦所表征的地之阴气盛极而通体彻然显现,此时由乾阳所表征的天之阳气,也未被真正消剥净尽,而是在盛极的阴气的迫压下,全然进入隐伏潜藏而不显的状态,并涵摄于盛阴之下,而未发生丝毫减损;此时,显的六阴与隐的六阳所分别表征的地之阴气和天之阳气的全部,同样昭示着天地宇宙间的阴阳二气仍完满地存在。
而由乾坤两卦动态上的变化互通之旁通义可知,乾阳渐次向坤阴变化而去,亦即乾阳消退、坤阴息长,则使纯阳之乾最终通向纯阴之坤;坤阴渐次向乾阳变化而去,亦即坤阴消退、乾阳息长,则使纯阴之坤最终通向纯阳之乾。
所以,在诠释《坤卦》初六、六五两爻之《文言传》时,虞翻两次点出“以乾通坤”(李鼎祚《周易集解》引。
以下所引虞翻《易注》,凡出自该书者,皆不再出注)。
在虞翻看来,十二消息卦中的其他具有旁通关系的五对卦,亦即复与姤、临与遁、泰与否、大壮与观、夬与剥,同样表征着相应的阴阳一息一消、一显一隐、相互涵摄、变化互通之妙义。
这里仅举复卦与姤卦所表征的此等阴阳消息之妙义。
《复卦》虞注道:“阳息坤,与姤旁通。
”《姤卦》虞注说:“消卦也,与复旁通。
”复与姤分别为仲冬十一月子和仲夏五月午阴阳消息基本情状的表征者。
就复卦言之,仲冬十一月子,阴极阳生,一阳息而消一阴,形成复卦所表征的一阳五阴的阴阳消息基本格局。
一阳息而显,一阴消而隐,此阴就涵摄于此阳之下,而并未消失。
此时,所显者为一阳五阴之格局,所隐者为一阴五阳之格局,此一阴五阳,即涵摄于此一阳五阴之下。
因之,此时复卦显,姤卦则隐而涵摄于其下。
显的一阳加上隐而涵摄于五阴之下的五阳,与显的五阴加上隐而涵摄于一阳之下的一阴,分别构成天之阳气和地之阴气的全部,意味着天之阳气与地之阴气此时仍皆完满地存在,只是或显其一而隐其五、或显其五而隐其一而已。
就姤卦言之,仲夏五月午,阳极阴生,一阴息而消一阳,形成姤卦所表征的一阴五阳的阴阳消息基本格局。
一阴息而显、一阳消而隐,此阳就涵摄于此阴之下,而并未消失。
此时,所显者为一阴五阳之格局,所隐者为一阳五阴之格局,此一阳五阴,即涵摄于此一阴五阳之下。
因之,此时姤卦显,复卦则隐而涵摄于其下。
显的一阴加上隐而涵摄于五阳之下的五阴,与显的五阳加上隐而涵摄于一阴之下的一阳,分别构成地之阴气和天之阳气的全部,意味着地之阴气和天之阳气此时仍皆完满地存在,只是或显其一而隐其五、或显其五而隐其一而已。
以上乃是就复与姤静态上的相互涵摄之旁通义而言的。
而就它们动态上的变化互通之旁通义言之,则阴阳的一息一消,最终一则可令一阳五阴的复卦通向一阴五阳的姤卦,一则可令一阴五阳的姤卦通向一阳五阴的复卦。
透过虞翻的直接或间接开示,我们不难认识到,他以十二消息卦,揭示了如下的年复一年十二个月宇宙阴阳消息之图景:六阳、六阴分别表征天之阳气和地之阴气的全部,天地宇宙间阴阳二气量等而永远保持平衡。
仲冬十一月子,一阳五阴显,一阴五阳则隐而涵摄于其下,显一复之象,隐一姤之象;季冬十二月丑,二阳四阴显,二阴四阳则隐而涵摄于其下,显一临之象,隐一遁之象;孟春正月寅,三阳三阴显,三阴三阳则隐而涵摄于其下,显一泰之象,隐一否之象;仲春二月卯,四阳二阴显,四阴二阳则隐而涵摄于其下,显一大壮之象,隐一观之象;季春三月辰,五阳一阴显,五阴一阳则隐而涵摄于其下,显一夬之象,隐一剥之象;孟夏四月巳,六阳通体显现,六阴则全然隐而涵摄于其下,显一乾之象,隐一坤之象;仲夏五月午,一阴五阳显,一阳五阴则隐而涵摄于其下,显一姤之象,隐一复之象;季夏六月未,二阴四阳显,二阳四阴则隐而涵摄于其下,显一遁之象,隐一临之象;孟秋七月申,三阴三阳显,三阳三阴则隐而涵摄于其下,显一否之象,隐一泰之象;仲秋八月酉,四阴二阳显,四阳二阴则隐而涵摄于其下,显一观之象,隐一大壮之象;季秋九月戌,五阴一阳显,五阳一阴则隐而涵摄于其下,显一剥之象,隐一夬之象;孟冬十月亥,六阴通体显现,六阳则全然隐而涵摄于其下,显一坤之象,隐一乾之象。
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每月之中,彰显于外与隐而涵摄于内的阴阳二气的总量,永远保持六阳六阴所示的奇妙守恒、平衡状态与格局。
而且,引而申之,在宇宙阴阳消息的任何一个时点或时段上,一显一隐的阴阳二气的总量,亦皆永远保持如上的奇妙守恒、平衡状态与格局。
依虞翻之见,阴阳二气如此周而复始、往复循环的消息互动变化,就形成了天地宇宙间一明一暗两大力量和一明一暗的两股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