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第3单元第11课《中国石拱桥》学案教师寄语:爱国——心路之桥、奋斗——征途之桥、热诚——友谊之桥、科教——兴国之桥、科普——育才之桥。
预习目标:一、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二、学习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
预习内容:任务一、基础知识:1.注音:洨( ) 匀称( ) 鷟( ) 佥( )河堤( )2.解释词语:古朴:杰作:惟妙惟肖:巧妙绝伦:推崇:3、简介作者:任务二、整体感知:1、本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试归纳段意:第一部分(第1—2段):第二部分(第3—9段):第三部分(第10段):2、读课文,分别找出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的特点。
任务三、文章为了准确、生动地说明事物,往往要运用各种说明方法,试举例分析文中出现的说明方法:打比方:列数据:举例子:摹状貌:作诠释:引典籍:作比较:列图表:下定义:语文八年级上第3单元第12课《桥之美》学案教师寄语: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预习目标:1、积累词语,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把握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掌握文中的事例。
预习内容:任务一、基础知识1、给加点字注音煞.()颐.和园()险峻.()点缀.()孕.育()2、解释词语驻足:销魂:前瞻后顾:差之毫厘,失之千里:3、作家作品本文的题目是“桥之美”,从内容上说,是一篇()作者是(). 任务二、深入感知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2、作者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作者本人也是这样,但他与其他的人有些不同之处,他对桥的喜爱的独特视角是在哪里呢?——————————————————————————————————————————————————————————————————3、作者为了说明自己喜爱桥的独特视角,举了许多例子,阅读课文,按课文顺序把事例写在下面。
任务三:1、古诗文中有许多写桥的诗句,在下面写出两句,并注明出处、作者.诗句:出处:作者:诗句:出处:作者:2、查找马致远的《秋思》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朗诵几遍,谈谈这两首诗中桥的美和作者眼中的桥之美有什么不同?———————————————————————————————————————————————————————————————————语文八年级上第3单元第13课《苏州园林》学案语文八年级上第3单元第14课《故宫博物院》学案预习目标:1、掌握本文字词,初步了解故宫博物院2、了解故宫建筑群的宏伟壮丽,激发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预习难点: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任务一、基础知识1、辨明字音:击磬()攒()鳌()头琉()璃蟠()龙藻()井銮()殿琉()璃()鎏()金额枋()2、解释词语玲珑: 湛蓝:布局: 肃穆:幽雅: 悠扬:井然有序:任务二、深入感知速读课文,画出有关方位词,画出参观故宫的路线图。
任务三、研读揣摩1、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说明顺序是怎样的?:2、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3、故宫博物院最主要的建筑有前三殿:太和殿、_________、________;以及后三宫:______、交泰殿、__________。
4、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按顺序进行说明。
《故宫博物院》就是抓住故宫建筑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按空间顺序来说明的。
5、北京故宫、山东岱庙、曲阜孔庙并称为我国最大的宫殿式建筑群。
“岱”指____________;“孔”指__________。
6、文中多处写到威武庄严的龙,美丽典雅的凤。
相信你对“龙”“凤”也很了解吧?请写出含有“龙”、“凤”的成语各两个。
龙:()()凤:()()语文八年级上第3单元第15课《说屏》学案教师寄语: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踏实地学习,准确地感知,是学好本文的第一步!预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预习重点难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预习内容任务一、基础知识1.细心积累生字词。
注音帷()幕伧()俗忒()文化休憩()2.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无益地耗费劳力。
()恰当,恰如其分。
()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
()果真如此。
诚如是。
()美丽的春光。
()2、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3、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任务二、深入感知5.根据文中关于屏的知识,用以下的形式说话。
△假如时光倒流500年,你是屏风店的老板,a、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b、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的注意点?c、你将进购什么特点的屏风,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语文八年级上第4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学案【教师寄语】梭洛说过:“心灵与自然相结合才能产生智慧,才能产生想象力。
”【预习目标】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预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预习内容】任务一、基础知识1、给加粗的字注音衰.草连天()连翘()纬度()销声匿迹()蓑衣()阻挠()忌讳()悄然无声()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周而复始:草长莺飞:草木荣枯:花香鸟语:风雪载途:年年如是:任务二、整体感知1、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3、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任务三、小结: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预习。
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
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语文八年级上第4单元第17课《奇妙的克隆》学案【教师寄语】热爱科学、敬畏生命。
【预习目标】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预习内容】任务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繁衍.()囊.胚期()蟾蜍()蝌.蚪()..鄞.县()性腺.()胰蛋白酶.()分泌.()濒.临()孵.化()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繁衍:濒临:神通广大:拍案叫绝:相安无事:难能可贵:任务二、整体感知:1.课文使用了哪几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2.“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任务三、自主预习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究竟什么叫做“克隆”?联系课文的有关介绍,你能用简洁的语言对它下个定义吗?2、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3、你愿意克隆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出来吗?为什么?【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谈家桢,1909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中国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是我国遗传学发展的奠基人之一,获得首届上海市教育功臣的殊荣。
1934年赴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摩尔根实验室深造,跟从多布然斯教授从事果蝇进化遗传研究,1936年获哲学博士。
1937年回国任浙江大学生物学教授。
1946年在亚洲异色瓢虫发现色斑嵌镶显性遗传现象,受到国际遗传学界重视。
1952年担任复旦大学生物系主任、遗传研究所所长等职。
2、关于克隆克隆是人工诱导下的无性繁殖,就是“复制”“拷贝”生物。
它是用机械的方法,把一个“供体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另一“受体”的去除了细胞核的细胞质内。
核移植采用的供体细胞有两种,它们有本质的不同。
胚胎细胞克隆属于异体复制,“复制”的是提供受精卵胚胎的下一代,相当于生了个“多胞胎”;体细胞克隆属于自体拷贝,“拷贝”的是提供体细胞的动物本身。
从技术操作看,后者的难度比前者大。
语文八年级上第4单元第18课《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学案【教师寄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预习目标】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预习内容】任务一、基础知识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遗hái ()骨gé() zhě()皱追sù()劫.()难蟾.蜍()陨.()石携.()带2、解释词语劫难追溯_天衣无缝致密3、本文的作者阿莫西夫是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小说家。
任务二、整体感知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任务三、自主预习(一)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二)4.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5.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6.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语文八年级上第4单元第19课《生物入侵者》【教师寄语】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
——达尔文【预习目标】1、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预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任务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3)失衡.()(1)归咎.()(2)五色斑斓..(4)监控.()(5)劫.掠()(6)藩.篱()2.解释词语。
(1)无动于衷:(2)在劫难逃:(3)束手无策:(4)五色斑斓:(5)啸聚山林:(6)归咎:3、选词填空。
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生态平衡(1)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2)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
(3)凡此种种,都是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缓慢进行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非常有限,因此不会造成的严重失衡。
任务二、整体感知:1、理清文章的结构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作的?任务三、自主预习1、用文中的话说说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2、文章是怎样介绍生物入侵及其危害的?3、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又是什么呢?4、本文主要运用了几种说明方法?语文八年级上第4单元第20课《落日的幻觉》学案【教师寄语】太阳也光顾污秽之地,但并没有因此而被玷污。
(第欧根尼)【预习目标】1、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2、体会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任务一、基础知识1、给有下加点的字注音并写会这些词:幻觉.________ 吟.咏绮.丽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殷.红2·查阅出处,理解含义: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作者含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作者含义:3·第①段从人们关注日出而不太重视欣赏日落写起,引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古诗文推测人们的心理,引出下一段对日落景象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