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考试试卷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考试试卷

第Ⅰ部分:选择题一、选择题。

(共30分,每小题1分)1.语文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有重要地位,因为它具有多重功能和()。

A.奠基作用B.交流作用C.工具作用D.核心作用2.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

A.综合性B.实践性C.操作性D.综合性、实践性3.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程标准的观点是()。

A.工具性B.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C.人文性D.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的统一4.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目标的设计着眼于()的整体提高。

A.语文知识B.语文能力C.语文素养D.语文水平5.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A.爱国主义B.集体主义C.社会主义D.以上都是6.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

A.学生B.教师C.学生和教师D.课程7.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A.潜移默化B.训练C.熏陶D.积累8.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A.5分钟B.10分钟C.15分钟D.20分钟9.第二学段要求会写()个汉字。

A.3500B.2500C.1600D.80010.第一学段对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偏旁部首的目标要求是()。

A.了解B.基本掌握C.掌握D.不要求11.关于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课程标准提出:()①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②一、二年级要多认少写。

③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

④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A.①②③④B.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12.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是哪个学段提出的:()A.第一学段B.第二学段C.第三学段D.第四学段13.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

A.诵读B.分角色朗读C.表演读D.默读14.关于写字评价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

B.第三学段要开始关注学生的毛笔书写。

C.各个学段的写字评价都要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

D.对学生写字学习情况的评价,当以本课程标准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字表一”为依据。

15.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的能力。

A.评价B.创作C.仿写D.体验16.“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

”是()对习作提出的要求。

A.第一学段B.第二学段C.第三学段D.第四17.第二、三学段,课内习作每学年()左右。

A.7次B.8次C.14次D.16次18.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中提出:阅读简单的(),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A.叙事性作品B.诗歌C.说明性文章D.非连续性文本19.阅读教学过程是:()A.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B.学生与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

C..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D.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20.能用普通话()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

A.正确B.流利C.有感情D.正确、流利、有感情21.语文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A.语言的积累B.语言的感悟C.语言的运用D.基本技能训练22.以下写作教学建议表述有误的是:()。

A.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

B.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C.不反对抄袭行为。

D.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23.鼓励学生()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A.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B.在口语交际课中C.在家庭生活中D.在与社会人群交往中24.口语交际教学中选择的话题应当()。

A.贴近生活B.贴近教材C.有语文特色D.有文化内涵25.语文评价应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但更应重视()。

A.定量评价B.终结性评价C.定性评价D.表现性评价26.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A.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B.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C.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D.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27.下面关于写作的性质与地位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B.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C.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一般方式。

D.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28.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A.策划B.组织C.协调D.实施29.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将()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

A.教师的评价B.学生的自我评价C.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D.以上都是30.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

A.语文综合运用能力B.探究精神C.合作态度D.以上都是第Ⅱ部分:判断题二、判断改错题,对的打“√”,错的打“×”并改正。

(共30分,每小题1分)1.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2.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大部分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3.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局部性。

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4.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中的“写作”,第一、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

()5.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科技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6.小学一、二年级应学会汉语拼音。

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7.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8.汉语拼音教学要尽可能有趣味性,宜多采用活动和游戏的形式。

()9.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达到多认少写的目标,第一学段规定让学生学会用音序检字法、部首检字法和数笔画查字法查字典。

()10.默读的评价,应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11.写作教学是独立存在的,以其它教学没有关系。

()12.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13.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

()14.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也要作为考试内容。

()15.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提倡多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16.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17.第一学段要求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3万。

()18.第二学段要求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

()19.小学五、六年级要求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20万。

()20.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21.“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是第三学段“阅读”中的一项要求()22.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应开放、多元,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

跨学科学习,也应以提高学生语文成绩为目的。

()23.第三学段目标中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节奏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24.小学三、四年级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25.“修改习作”是在第三学段才提出的目标。

()26.第二学段习作目标中要求学生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

()27.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进行。

()28.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而不是为了改善教师教学。

()29.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等多种功能。

()30.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关注的内容都是一样的。

()第Ⅲ部分:简答题三、简答题。

(共30分,每小题2分)1.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答:2.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答:3.语文课程的教学建议有哪些?答:4.语文课程的评价建议是什么?答:5.考察口语交际水平的基本项目有哪些?答:6.第一学段对“识字与写字”提出的目标是什么?答:7.第二学段对“口语交际”提出的目标是什么?答:8.第一、二、三学段,对默读提出了怎样的要求?答:9.第三学段对“综合性学习”提出的目标是什么?答:10.教学中如何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答:11.第一、第二、第三学段,对“识字、写字”的数量提出了怎样的要求?答:12.课程标准中十分重视对习作修改的评价,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答:13.课程标准第一、第二、第三学段目标与内容,“阅读”对标点符号提出的目标分别是什么?答:14.课程标准第一、二、三学段目标与内容,“写作”部分对标点符号提出的目标分别是什么?答:15.关于写作的评价,课程标准对每个学段有什么要求?答:第Ⅳ部分:论述分析题四、论述分析题。

(共10分,第1、2小题每小题3分,第3小题4分。

)1.《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请结合教学实例,说说应如何体现自主学习?(3分)答:2.结合你的教学实践,重点围绕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谈谈怎样上好一堂课。

(3分)答:3.请围绕课标精神分析以下案例。

(4分)一位教师执教《太阳》时,当教师引导学生学完了太阳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内容后,安排了表演的环节。

教师假扮后羿射日,当正要射下第十个太阳的时候,学生纷纷阻拦,说出“慢着!”“等一等!”“别射!”而当教师问“为什么不能射?”时,学生却哑口无言,连忙翻书,但一时难以组织好语言。

如此安排表演,你认为合适吗?如果你是这位老师,你会怎么处理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