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GBT146842010建设用砂
GBT146842010建设用砂
3.10亚甲蓝(MB)值:用于判定机制砂中粒 径小于75μm颗粒的吸附性能的指标 。(第 四处修改)
(用于判断人工砂中粒径小于75μm颗粒含量 主要是泥土还是与被加工母岩化学成分相 同的石粉。)
3.术语和定义
不同种类石粉含量与MB值的关系
石粉含量(%) 0 5 10 15 20 25 30
钙质河卵石粉 0.25 0.5 0.6 0.75 0.75 1 1
6.技术要求
• 砂的级配类别应符合表2的规定。(原来三 类砂没有级配区的要求)
• 对于砂浆用砂,4.75mm筛孔的累计筛余量 应为0。砂的实际颗粒级配除4.75mm和 600μm筛档外,可以略有超出,但各级累 计筛余超出值总和应不大于5%。
6.技术要求
6.2砂的含泥量、石粉含量和泥块含量(第七处修改)
• 砂的颗粒级配应符合表1的规定(分别提出 了天然砂和机制砂的要求,其中差异表现 为150um筛的累计筛余量上,机制砂的累 计筛余量小,说明其中细粉可以较多);
• Ⅰ区人工砂中150um筛孔的累计筛余可以 放宽到100~85,Ⅱ区人工砂中150um筛孔 的累计筛余可以放宽到100~80,Ⅲ区人工 砂中150um筛孔的累计筛余可以放宽到 100~75.
5.一般要求(增加内容)
5.1用矿山尾矿、工业废渣生产的机制砂有害 物质应符合6.3的规定外,并应符合我国 环保和安全相关标准和规范,不应对人体、 生物、环境及混凝土、砂浆性能产生有害 影响。
5.2砂的放射性应符合GB 6566( 建筑材料放 射性核素限量 )的规定
6.技术要求
6.1颗粒级配(第六处修改)
• 石粉的细度对其MB值没有影响。 • 不同地区人工砂MB值不能完全反映出细粉的含量
和矿物成分,要想限制人工砂中粘土类物质的含 量需要用石粉含量和MB值两个指标共同控制。
4.分类与规格
4.1分类:砂按产源分为天然砂、机制砂两类。(第 五处修改)
(按产源分为天然砂、人工砂两类;天然砂:河砂、 湖砂、山砂、淡化海砂;人工砂:机制砂、混合 砂)
硅质石粉 0.25 1 1.25 1.5 1.75 1.75 2
钙质山砂石粉 0.25 0.5 0.5 0.5 0.5 0.5 0.75
名称
矿物种类及含量(%)
石英 钾长石 斜长石 方解石 白云石 粘土矿物
钙质河卵石粉 4.0 2.3
—
58.6 35.1
—
硅质石粉 60.9 —
—
—
—
39.1
钙质山砂石粉 3.2 0.3 0.4
• 本标准适用于建设工程(建筑工程)中混 凝土及其制品和普通砂浆(建筑砂浆)用
砂。(第二处修改)
2.规范性引用文件
•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
本适用于本文件。 •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3.术语和定义(第三处修改)
人工砂:经除土处理的机制砂、混合砂的统称。
机制砂:由机械破碎i、筛分制成的,粒径小于4.75 mm的岩石,但不包括软质、风化岩石的颗粒。
混合砂:由机制砂和天然砂混合制成的砂。
3.术语和定义
3.3含泥量 3.4石粉含量 3.5泥块含量 3.6细度模数 3.7坚固性 3.8轻物质 3.9碱集料反应
3.术语和定义
6.2.1天然砂的含泥量和泥块含量应符合表3的规定。 (均改为≤,原பைடு நூலகம்为<)
6.2.2机制砂MB值≤1.4或快速法试验合格时,石粉含 量和泥块含量应符合表4的规定(增加了MB值要 求)
Ⅰ类
Ⅱ类
Ⅲ类
石粉含量 <3.0
<5.0
<7.0
• 机制砂MB值>1.4或快速法试验不合格时,石粉
含量和泥块含量应符合表5的规定。 (均改为≤, 原来为<)
81
15.1
—
3.术语和定义
• 人工砂中石粉含量和MB值之间并没有相关性,即 决定人工砂MB值大小的不是其中石粉含量,主要 和石粉的矿物成分有关。
• 硅质石粉比河卵石和钙质石粉对人工砂MB值的影 响更大。
• 人工砂MB值受细粉中SiO2和Al2O3含量的影响, 即人工砂MB值与高岭土类矿物含量有关系。
• 当人工砂MB值≤0.5时,石粉中吸附性的粘土类物质很少, 可以起到减水作用,用在混凝土中效果最好,可以用在 C60及以上混凝土中。
4.2规格: • 砂按细度模数分为粗、中、细三种规格,其细度
模数分别为: • 粗:3.7~3.1; • 中:3.0~2.3; • 细:2.2~1.6。 4.3类别:砂按技术要求分为Ⅰ类、Ⅱ类和Ⅲ类。
4.分类与规格
删除内容:
用途: Ⅰ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大于C60的混凝 土;Ⅱ类宜用于强度等级C30~C60及抗冻、 抗渗或其他要求的混凝土;Ⅲ类宜用于强 度等级小于C30的混凝土和建筑砂浆。
70.3
1.08
1.0 185 160 54.5 50.2 0.113 3.21
65.3
1.2
1.5 175 125 52 48.7 0.127 4.35
55.7
3.59
2.0 172 — 50 — 0.140 5.62
48.6
5.78
2.5 165 90 46.8 46.2 0.147 —
—
—
3.术语和定义
前言
本标准主要变化 • 有15处修改内容(第一处修改:标准名称。
建筑用砂(Sand for building) —建设用砂
(Sand for construction )) • 有1处删除内容 • 有2处增加内容
1.范围
• 本标准规定了建设用砂的术语和定义、分 类与规格、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 则、标志、储存和运输等。
3.1天然砂:自然生成的,经人工开采和筛分的粒径 小于4.75 mm的岩石颗粒,包括河砂、湖砂、山 砂、淡化海砂,但不包括软质、风化的岩石颗粒。
(由自然风化、水流搬运和分选、堆积形成的)
3.2机制砂:经除土处理,由机械破碎、筛分制成的, 粒径小于4.75 mm的岩石、矿山尾矿或工业废渣 颗粒,但不包括软质、风化的颗粒,(俗称人工 砂。
3.术语和定义
MB值
流动度(mm)
坍落度(mm)
砂浆28d强度(MPa)
混凝土28d强度(MPa) 砂浆的28d干缩值(mm) C60混凝土125次冻融循环后 质量损失(%) C60混凝土125次冻融循环后 相对动弹性模量(%) C60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 (10-12m2/s)
0.5 197 220 55.5 60.5 0.107 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