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自我和自我概念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自我和自我概念
第二节 对自我的思考:身份认同的问题
• 自尊,我们对于自己的总体看法。是人的自我概念 中与情绪有关的内容,它指一个人如何肯定与赞扬 自己,是自我评价的重要维度。
• 拥有自尊是一个人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 • 自尊的确立有两条途径:
– 让个体有自己控制环境的成功经验 – 让他人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
第三节 自尊:对自己的态度
习得无助
第四节 自我效能感
塞利格曼(Seligman, 1975, 1991)的进一步研究发现, 人类生活情境中同样存在类似的习得无助机制。当人们在 现实生活中屡屡遭受挫折时,他们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 疑,认为有些事情不是自己的能力所能控制的,这样他们 就产生了习得无助。沮丧、压抑的人,因为相信努力是无 效的,而变得被动。丧失信心的人,意志麻痹、主动放弃, 成为习得性无助者。
(二)习得无助
习得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指人或动物面对反复 出现的不好的事件,感到难以控制,从而学会了放弃和感 到无望的现象。这种现象第一次是由动物理论学家塞利格 曼等人(Seligman &Overmier,1967)在一项动物实验中发 现的。
无法控制的 失败事件
相信不能控 制的观念
– 存在文化差异:中国文化更强调谦虚,学生会将学业成功归 功于老师,将失败认为是自我缺陷;美国学生更多将成功归 因于自己的技巧,失败认为是他人。
第五节 社会比较
• 积极错觉的现实意义
– 有关自己的不完全的准确信念,总是认为我们能做的比 实际上做得多,并认为负面事件不会降临在我们身上, 自己成功的概率更高。 – 积极错觉作为适应性行为存在,帮助提高人们的满足感、 自信和自我控制感,维持自我效能感。 – 会低估完成工作的时间,造成拖延。 – 美国的“次贷危机”、信用卡
第二节 对自我的思考:身份认同的问题
• 对自我的定义随别人的看法而定
– 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以及我们觉得他们以后可能会怎么看 会影响自我。 – “非主流”的自我展示
• 穿体装饰:耳钉、鼻环 • 纹身 • 同性恋身份
– “非主流”通常知道自己的行为招致他人偏见,正是如 此才导致对主流审美的抛弃,而认同跟他们的一样装饰 或审美的人们。
第四节 自我效能感
(三)自我决定
习得无助让人感到沮丧、放弃去改变现状,这对人们的 生活和主动适应无疑是有害的。如何克服习得无助,重新 找回自信呢?自我控制感就是克服习得无助的重要途径。 其中自我决定(self-determination)可以使人增加自我控 制感,进而减少习得无助。正反两方面研究表明,能否让 人自我决定、增强控制感,不但影响人的习得无助状况, 更进而影响人的心态、行为甚至健康。 需要说明,强调自我决定的积极作用时需要注意,完全 的自由和自我决定,可能转化为一种负担。过多的选择可 能使人麻痹。
第一节 自我呈现
• 1.自我抬高(Self-promotion)
– 通过行动或语言把自己的正性信息呈现给别人,以确保 他人对我们的印象是建立在我们的优点之上。 – 列举证明自己的“证书”:高分、学位、参加活动等
• 2.显示(Exemplification)
– 向他人显示自己的正直和有价值,引起他人内疚。
– 用威胁的方法使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短暂有效性
• 6.逢迎(Ingratiation)
– 说他人喜欢的话,俗称拍马屁。
第一节 自我呈现
• 7.自我验证视角
– 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的看法能同我们的自我概念一 致,即使有时的看法是消极的。 – 一个害羞的、很笨的人被夸赞外向而聪明,结果会怎样? – 人们会对证实了我们自我概念的人的印象更好,即使他 们说的并非什么好话。
• 年龄过轻往往成为了公众质疑的理由,潜规则、违规提拔、家世背景 等揣测不断。
• (一)控制点理论
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概念是心理学家罗 特(Rotter, 1971, 1973)提出的。所谓控制点,指 人们关于影响自己行为和结果的力量位置的看法。 心理学家一般将控制点分为两种类型,即内部控制 (internal control)与外部控制(external control)。 在现实生活中,极端的内控者或者极端的外控 者都不多见,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两个极端之间 的连续轨迹上找到相应的位置。 第四节 自我效能感
第五节 社会比较
– 低自尊的负面影响:药物滥用、学习成绩差、抑郁症、 暴力攻击行为 – 高自尊与欺负、自恋、表现癖、自夸以及人际侵犯有关 – 高自尊意味着相对于他人的优越感,优越感一旦感受到 威胁,需要被维护。可能引发敌对和防御反应。
男艺人里除了金城武是 A货,陈坤、吴彦祖、 古天乐都只能是B货。 “我不管别人眼光如何, 在我自己心中,我觉得 我绝对是A+货。”
– 确定客观比较标准:找到在大的社会范畴内相似的人进 行比较,性别、种族或者某个特定领域的经历等
第五节 社会比较
• 自我评价维护模型和社会认同模型
– 自我评价维护:自我为独立自我,此时与他人进行比较 – 社会认同模型:当我们把自己归类为某一个群体成员, 而比较的对方也是这一群体成员。 – 远离在自己看重的领域表现得比自己好的个体;喜欢表 现得比自己差的个体 – 不同归类决定对优秀个体的看法
• 3.谦虚(Modesty)
– 故意低估自己的良好品质、成就和贡献。 – 相对于西方而言,这是中国人的传统品质
第一节 自我呈现
• 4.恳求(Supplication)
– 向他人表达自己的不足与依赖,引起他人同情。 – 弱者向强者的求助时常使用该策略:修电脑
• 5.恫吓(Intimidation)
不符 很不 合 符合
2 2 3 2 3 2 2 2 3 3 1 1 4 1 4 1 1 1 4 4
>35分 高自尊;30—35分 较高自尊 ;25—30分 一般自尊 ;20—25分 较低自尊;<20分 低自尊
• 内隐自尊的测量
– 经典条件作用测量在无意识情况下个体内隐自尊的变化 (Dijksterhuis, 2004) – 将“我”和积极词汇(“好”、“聪明”、“热情”) 反复内隐配对(快速呈现配对组被试无法辨认)后,发 现实验组被试自尊水平显著高于控制组。 – 后对两组人的智商消极反馈,发现相对于控制组而言, 实验组的被试很少有自尊感的降低。
• 当把他人看成一个单独个体时,会讨厌表现得比自己好的人。 单人比赛 • 当把他人看成群体一员时,会喜欢表现得比自己好的的人。团 体接力
第五节 社会比较
• 自我服务偏差
– 为了维持积极的自我概念,人们使用一些技巧使得自我感觉 良好。高于均数效应就认为自己在所有方面都应该是属于中 上水平的。 – 一种动机性的偏差,它是指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就归因于 内部因素,如能力、努力等等;而倾向于把自己的失败归于 外部因素。 – 体现在团体成就中:球迷认为是自己在场欢呼造就了球队的 胜利。成功团体的成员认为自己是主因。
第四节 自我效能感
(四)自我效能感的行为效应
1.自我效能感的行为效应
(1) 选择行为
(2) 努力付出与坚持不懈 (3) 思维方式和情感反应 2.自我效能的信息来源 (1)获得的成就
(2)替代性经验
第四节 自我效能感
• 人们如何评价自己在某些领域的好坏?
– 向下社会比较:将自己与比自己表现差或者比自己层次 低的人进行比较。提升自我形象 – 向上社会比较:将自己与比自己表现好或者比自己层次 高的人进行比较。威胁自我形象
第四章 自我和自我概念
• 自我呈现
• 对自我的思考
• 自尊
• 自我效能感
• 社会比较
主要内容
• 自我抬高
• 显示
• 谦虚
• 恳求
• 恫吓
• 逢迎
第一节 自我呈现
• 自我呈现(Self-presentation)也叫自我表演或 自我展示,它是指人们在别人对自己形成印象时所 做的显露。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想让他人对自 己有一个良好的印象,所以自我表演的方式也是多 种多样。
非常 符 符合 合 1、我感到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至少与其 他人在同一水平上。 2、我感到我有许多好的品质。 3、归根结底,我倾向于觉得自己是一个失 败者。 4、我能像大多数人一样把事情做好。 5、我感到自己值得自豪的地方不多。 6、我对自己持肯定态度。 7、总的来说,我对自己是满意的。 8、我希望我能为自己赢得更多尊重。 9、我确实时常感到自己毫无用处。 10、我时常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4 4 1 4 1 4 4 4 1 1 3 3 2 3 2 3 3 3 2 2
第二节 对自我的思考:身份认同的问题
• 对自我的定义随情境而定
– 对自我的描述会依情境需要而变化。完形填空:
• “我是一个……的人”,暗示个体情境,回答倾向宏观 • “当……时我是一个……的人”,针对具体情境,回答细节
– 香港学生在用英文回答“who am I”的问题时,主要 描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质;在用中文回答“我是谁” 时主要阐述了与群体共有的特质。 – 情境变化对群体认同的影响:钓鱼岛问题和“双非”孕 妇 – 我们的不同身份间发生冲突怎么办?
第三节 自 尊 • 自尊的测量
由于自尊对人的行为导向和适应的重要价值,激发了研 究者对其进行测量的愿望。心理学界编制出许多测量自尊 的量表,其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有两种。 一为罗森伯格自尊量表(The Self-Esteem Scale, SES, M. Rosenberg, 1965),一为得克萨斯社会行为调查量表 (Texas Social Behavior Inventory, TSBI, Helmreich, Stapp, & Ervin, 1974))。这两个量表简便易用,前者测量 总体自尊,后者测量社交自尊。
• 据2012年08月18日02:59 京华时报载 • 昨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12年舆情蓝皮书——《中国社会舆 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2)》。报告显示,2011年女性官员个人舆情比 重大幅增加,其中80后女性官员尤其容易引发热议。 • 蓝皮书指出,2011年女性官员个人舆情比重大幅增加;女性年轻官员 更易引争议。官员个人是公众最为关注的舆情焦点,2011年官员个人 舆情共有39起,占全年官员任免舆情事件的76%。其中80后女性官员 尤其容易引发热议,12起影响较大的女性官员任免舆情事件中,有6起 事件的涉事主体都是80后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