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 自我概念

社会心理学 自我概念


2、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随着信任感的确 立,儿童开始与父母分离,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 如果父母允许幼儿去做他们能力所及的事,鼓励幼 儿的独立探索愿望,幼儿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能 力,养成自动自主的人格;反之,父母过分溺爱和 保护或过分批评指责,就可能使儿童怀疑自己对自
6、亲密对孤离成年早期(18-30岁)
建立友谊和爱情,情感归属,被接纳。交流(自我 认同、了解他人)分享(快乐和痛苦)、互助(合 作关系建立)。建立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学习处理
人际。
7、产出对停滞中壮年期(30-50岁)
清晰的社会角色,实现角色功能的成败。对社会 生产力价值的实现和创造,成功产出、自我统一 性肯定。对家庭老少、配偶的称职角色,对生活 热爱;反之,感觉生活沉重、厌倦;自私,成长停
三、自我概念的发展
埃里克森认为,人一生要经历一系列自我同一 性危机,对于这些危机,人们会采取积极或消 极的方式面对,从而对自我的发展产生重大影 响。 他提出,通过适当的方式度过危机,会 促进自我成熟森人生八个阶段的危机:
1.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婴儿期(0-18个月) 2. 自主对怀疑和羞愧童年期(18个月-4岁)
2.自我知觉(觉知)
1、自我觉知是指个体把自己当做注意的对象时的心理状态。
2、内在自我觉知与公众自我觉知 内在自我特点:在意自己的内心感受,夸张自己的情
感体验;坚持自我主张。 公众自我特点:看中别人的评价,在意自己期望与实
际外在评价的差距(自尊感低);注重外在行为。
3.自尊
(1)自尊概念: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水平。(自我价值定 向理论)个人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自我评价后获得的自我价值感。
4、罗杰斯的自我概念理论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场中与个
人自身有关的内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 系统和看待自身的方式,对一个人的个性与 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的,不是真实自我, 而 是自我概念。
二 与自我有关的概念
•1.自我图式:
• 图式是指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 (1) 自我图式我们用来组织和指引与自己有关信息的一套自
2、自我提高 个体用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 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7.自我效能 1、自我效能 指一个人对自己有能力完成特定 任务的信念。 班杜拉1993年提出,一种积极思维的力量,两 个方面的控制,对自己,对环境。
8.自我表演与印象管理
1、自我表演:自我展示,在别人对自己形成印象时的展 露。 2、印象管理: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 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的期望。 3、印象形成:信息的输入,形成有关别人的印象。 信息的输出,针对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过程发挥影响。
滞(自以为是、不思进取)。
8、自我完整对绝望老年阶段(50岁以后)
回顾中的感受,自我完整-接纳自己,有意义的 人生(津津乐道、吹牛)积极心态度过余生;绝望
的、后悔的、痛心疾首的、绝望。
(二)埃里克森发展理论的教育意 义
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 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 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相应的措施,因 势利导,对症下药.
四、自我偏差
(一)焦点效应
过高估计自己的突出程度,把自己当做中心,高 估别人对自己的注意程度----偏差。
(二)自利偏差
人们由于我们在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中强调的自我价值 保护倾向,喜欢用好的眼光去观察自己,倾向于把成 功归因于自己而否认失败负有责任,这种偏差被称作
自我服务偏差或利己偏差。 自利偏差表现在: 伦理道德 工作能力 聪明才干 孝顺父母
我信念。
• ----是指个体在已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的认识。 个体会在自我图式的基础上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同时受自我图 式的影响,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或者是以前知道东西的 延伸。
(2)、个体自我概念的构建:
---从自己的行为推断自己; ---从他人的行为反应推断自己; ---通过社会比较推断自己; ---通过自我意识来推断自己;
我和环境的控制能力,使之产生一种羞耻感。
3、 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儿童活动范围扩 展到家庭之外。儿童喜欢尝试探索环境。此时对儿 童遇到的问题给予适当的鼓励,儿童不仅发展了主 动性,还能培养明辨是非的道德感。反之,如果父 母对儿童的问题感到不耐烦或嘲笑儿童的活动,儿
3. 主动感对内疚学前期(4-6岁) 4. 勤奋对自卑学龄期(6-12岁) 5. 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青春期(12-18岁) 6. 亲密对孤离成年早期(18-30岁) 7. 产出对停滞中壮年期(30-50岁) 8. 自我完整对绝望老年阶段(50岁以后)
1.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婴儿期(0-18个月)
发展任务是对周围世界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如果父母给予婴儿适当的、稳定的与不间断的关切、 照顾、哺育与抚摩,婴儿就会对父母产生一种信任 感,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而可信赖的地方。反之, 如果父母照顾不周,环境多变,喂哺习惯失常或对 待婴儿态度恶劣等,儿童就会形成不信任感,导致 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和担忧,甚至会变得孤僻和冷漠。
一个人如何肯定与赞扬自己,自我评价的维度(教材) 詹姆斯认为,自尊即个体的成就感,取决于个体在实现其设定目标
的过程中成功或失败的感受。
(2) 自尊的结构 波普认为,自尊由知觉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两个维 度构成。体现在五个方面: ①社会方面的自尊; ②学业自我效能方面的自尊; ③家庭方面的自尊; ④身体意象方面的自尊; ⑤整体自尊。
THANKS
谢谢聆听
物质的自我 对自己身体、外貌、衣着、风度、家属、所有物 等的认识
社会的自我 对自己在团体中名望、地位、自己拥有的亲友及 经济条件等的认识。
精神的自我 对自己的智力、性格、气质、兴趣等特点的认识
2、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 自我概念只有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才能 得到发展,把个体、他人和环境整合
为一个自我生态系统。 3、弗洛伊德的自我理论 本我、自我、超我理论
自我概念
谢雨乐
自我概念
一、 关于自我研究 二、 与自我有关的概念
禅茶一味 道在其中
三、自我概念的发展 四、自我偏差
五、 自我与文化
自我的实质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 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1、威廉. 詹姆斯:
自我概念研究最早可追溯到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对自我的讨 论。詹姆斯将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客体我由 三个要素构成:物质我、社会我和心理我,这三个要素都 包括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以及自我追求等侧面。
五、自我与文化
(一)独立型自我与依赖性自我(人格) 典型 美国人(个人主义文化)--中国人(集体主
义文化)
(二)东西方文化下的自我概念差异
(三)自我三成分模型 私人自我(个人的自我概念) 公共自我(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认识) 团体自我(团体内成员对自己的评价、认识) (四)华人的自我四元论 关系取向、权威取向、家族取向、他人取向。四种 价值取向辐射到自尊、动机、情感等方面。
惯养成的关键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青春期(12--18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 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尤其
体现在职业定向、性别角色等方面。
同一性在学前期已形成了各种同一性,进入青春期 后,早期形成的同一性已不能应付眼前必须作出的
童就会对自己的活动产生内疚感。
(虐童事件)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儿童进入学校,如 果儿童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并受到 成人的奖励,儿童将以成功、嘉奖为荣,培养乐观、 进取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如果由于教学不当或努 力不够而多次遭受挫折,或成就受到漠视,儿童容 易形成自卑感。 埃里克森指出,许多人对工作和 学习的态度习惯可以追溯到本阶段的勤奋感。(习
种种选择和决断。性成熟---社会义务---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青春期(12--18岁)
面临选择,如异性朋友、职业理想等,对原已形成 的自我同一性发生怀疑。迫切要求了解自我,以形 成真正独立的自我。如果儿童在前几个阶段中形成 了积极的人格品质(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勤 奋感),解决同一性危机的机会就较多;反之,同 一性危机将持续到其人生发展的后继生活之中。
魏运华(1997) 发现,儿童的自尊结构由 外表、体育运动、能力、成就感、纪律、 公德与助人等六个因素组成。
蔡建红(2001)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自尊结 构的九个因素:自我价值感、社交口才、 学习能力、他人及社会认同、父母关系、 归属群体、人际亲密、演讲、体育运动。
4.自尊建立: 库泊史密斯:个人重要性;能力;个体的 道德性;权力。 多数心理学家:个体有自己控制环境的成 功经验;他人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
5.影响自尊的环境与经验因素 首先,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自尊发展的重 要因素。 其次,学业成绩的好坏,也就会影响到学生自 尊水平的高低。 第三,个人因素对自尊水平有影响。
6.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
1、自我差距 希金斯认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理 想自我与应该自我。
实际自我与理想自我出现差距,会使个体产生抑郁的负性情 绪,实际自我与应该自我出现差距,会使个体产生焦虑的 负性情绪,两种情况都会导致自尊降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