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古诗体裁分类鉴赏

高考古诗体裁分类鉴赏

高考古诗体裁分类鉴赏高考古诗体裁分类鉴赏诗歌的分类:1、体裁:从诗歌的格律(形式)上来分。

2、题材:从诗歌所写的生活领域(内容)来分。

一、从体裁上分:从广义概念而言,古诗词可分为诗、词、曲三类。

古诗分为:古体诗(古风、古诗)、近体诗(今体诗、格律诗)今体诗可分为律诗(五律、七律)和绝句(五绝、七绝)(律诗可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分:1、看朝代:近体诗出现在唐代之后,唐代之前的必为古体诗。

2、看字数和句数:近体诗基本为五言和七言,句数基本为四句或八句。

3、看押韵:古体诗押韵自由;而律诗押韵位置固定,即二、四、六、八句的最后一个字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五律第一句不押韵的居多,七律第一句押韵的居多。

4、看对仗:若前面条件都符合,且是八句,那么分析三四句和五六句,看是否对仗,律诗一定是对仗的。

)二、常见的诗歌从题材上分为:1、写景(抒情)诗2、即事(咏怀)诗(叙事咏怀诗)(包括送别诗、羁旅诗、闺怨诗、感时诗)3、咏物(言志)诗4、怀古(咏史)诗5、田园(山水)诗6、边塞(征战)诗7、哲理诗等。

思乡怀人诗的特点与鉴赏示例一般与三类人相关:飘泊在外的游子、长年征战的将士、独守闺中的离妇。

抒写的主要情感包括:久戍边关宦游不归之人的思念、离愁、哀怨,战乱频仍厌恶战争、渴望团聚。

羁旅愁思:张继《枫桥夜泊》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抒情角度:从已入笔、从对方入笔。

抒写情感的方式或手法:借景抒情、渲染烘托、虚实结合等。

如何表达: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托物传情:望月、大雁、羌笛、柳、关山、客居、佳节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鉴赏示例1】蝶恋花【宋】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试从景与情的关系进行分析。

2、历来评家认为,这首词的点睛之笔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两句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参考答案】答1: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

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

伫倚的结果却是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草色烟光之景却与无言谁会之情结为一体,徒自凭栏、希望成空。

答2:(1)从不悔入手结合全词分析坚贞(执着、挚诚等),意合即可;(2)从憔悴入手,扣春愁分析愁绪(思归、思念等),意合即可。

【鉴赏示例2】蝶恋花·槛菊愁烟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是一首闺怨词,是一支思妇怀远的情歌。

请问,是如何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的?答题提示:1、借景抒怀,2、以月喻人,3、行为描写,4、心理描写。

(答三点即可)送别诗的特点与鉴赏示例赠友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数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尤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互赠,以表达离愁别绪。

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关于送别诗的作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说情景,或带思慕之情;第四联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1、唐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谋生、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2、诗人被迫背井离乡,思乡、思亲情结郁积不解,便发而为诗,以此寄托乡思或羁旅行役之情。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离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以物喻人,或是心理刻画。

离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口、南浦、杨柳、行舟等空间意象【鉴赏示例1】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这首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这样处理,表达了什么感情?2、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什么不同?(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

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

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参考答案】答1:不是同一时间,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

这样处理是为了强化送别的感伤,酒醒以后,才意识到朋友已经离得很远,倍感凄凉孤寂。

答2:前者描写红叶青山的美景是乐景衬哀情,反面衬托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正面衬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鉴赏示例2】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

御苑:皇家宫苑。

砧衣:捣制寒衣的声音。

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参考答案】答: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鉴赏示例3】【双调】沉醉东风关汉卿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

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

好去者。

望前程万里!这是一曲言情之作,与一般送别抒情曲相比较有何特色?情从内容与表现手法两方面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从内容上,这首散曲虽然与一般送别抒情曲一样表达离别时的依依不舍的送别情意和对好友保重将息的叮咛,但没有那种缠绵悱恻的悲伤与愁绪,而是以一句鹏程万里来激励对方,从而体现一种昂扬向上、充满自信的送别情调。

从表现手法看,此曲主要以行为、心理、语言描写来表现主题。

一般的送别诗多是借景抒情,即通过典型的景物描写来抒发主人公的悲伤情感。

而本曲没有常见的离别之景的描绘,偏重于送别时的动作、心理、语言等细节来表达此曲主题。

【注意一二句的比喻,后三句的对比】【鉴赏示例4高考试题1—2006湖南】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泛菊:饮菊花酒。

吹梅:吹奏《梅花落》。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答: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

答: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边塞征战诗的特点与鉴赏示例边塞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题材:A.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B.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情感:A.主战思想(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意欲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抨击主降派、讽刺当朝无能)B.反战情绪(环境的恶劣、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痛苦、思念亲人的悲伤、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C.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盛唐的边塞诗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

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

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意象特征:一般会出现与送别相关的塞下、边城、烽火、羌笛、关山、月、大漠等词语;情感特征:表达的是出征远戍的英勇豪迈,或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哀痛,或是长年征战的艰辛和对家人思念、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统治者的抨击。

表达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乐景哀情,或是对比衬托,或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鉴赏示例1】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对于这首诗,很多人认为应用低沉、伤感、悲凉、反战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词,但清人施补华评论后两句时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便妙,在学人领悟。

你认为呢?【参考答案】提示:一、我认为应用低沉、伤感、悲凉、反战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词。

理由:前两句描摹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实则为后两句抒情做铺垫,长年征战,借酒浇愁,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战死沙场。

这种豪迈而悲壮的情调,在酒酣半醒之时,也就流露出那种对战争的不满和厌倦。

二、我认为施补华的评论颇有道理。

理由: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

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并表达了为国征战、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说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

【鉴赏示例2高考示例1—2006天津】凉州词(其一)张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沙漠。

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答案提示: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答案提示: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

前三句写实,后一句是想象。

田园山水诗的特点与鉴赏示例)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