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灸学实训大纲

针灸学实训大纲

《针灸学》实训大纲针灸推拿学院2006年4月《针灸学》实训大纲编写说明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本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灸法与治疗。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针灸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针灸防治常见疾病。

本课程的教学范围以教材为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并根据章节内容,分别以实物、模型、图表、实际操作,以及录像、幻灯、电影、多媒体或CAI课件等教具和设备辅助进行,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知识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由于本门课程既包括理论部分,也涉及到临床多学科的实践技能,因此,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十分注重实际操作,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了培养非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提高针灸临床操作技能水平,针灸学教研室在非针灸推拿专业教学计划的指导下,制订了《针灸学实训大纲》,与相应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一并实施。

经络、腧穴、刺灸实践课包括经络的循行路线、腧穴的定位和取穴方法、刺灸法及针灸临床注意事项等内容。

教师可采用幻灯、多媒体或CAI课件等教具和设备辅助教学,并在课上示范后要求学生分组反复练习掌握。

治疗各论部分,教学过程中在保证重点病证学时的同时,治疗部分实践课应安排学生在课上进行病例讨论分析,掌握制定针灸处方的原则和方法。

非针灸推拿专业学生要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认真上好每门课程的实训课,按照训练内容和要求,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分阶段进行自我训练;操作技能训练内容主要为:本实训大纲为首次制订,其具体内容和方法,尚有待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加以调整和完善。

编写人:全体教师针灸学教研室2006年4月6日实训基本要求与内容一、经络腧穴实训指导经络腧穴实训操作课,是学习针灸学经络腧穴部分的重要组成内容。

取穴是否准确,直接影响针灸的疗效,因此准确取穴是每个学生必须认真学习的基本技能。

本篇实习课总时数为10学时,分5次进行。

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人体常用的骨度分寸、熟悉体表解剖标志、全面了解十四经腧穴的基础上,重点掌握165个左右常用经穴(书中带*号的穴位)、20个常用奇穴的定位方法。

实习一任脉、督脉、肺经、大肠经点穴操作【实训要求】1.掌握人体常用的骨度分寸。

2.掌握任脉、督脉、肺经、大肠经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取穴方法。

3.掌握任脉、督脉、肺经、大肠经体表循行路线。

(4)肩部*肩髃——上臂外展平举,当肩前凹陷中(5)面部迎香——鼻唇沟中与鼻翼外缘中点相平处颧髎——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听宫——耳屏中点前缘,张口凹陷中实习三膀胱经、肾经、三焦经、心包经点穴操作【实训要求】1.掌握膀胱经、肾经、三焦经、心包经穴的常用定位取穴方法及体位。

2.掌握膀胱经、肾经、三焦经、心包经体表循行路线。

【实训内容】准确找出下列体表标志:足太阳膀胱经——目内眦、眶骨、眉头、前发际、枕外隆凸、斜方肌、胸椎棘突、腰椎棘突、髂后上棘、骶正中嵴、骶后孔、尾骨、臀横纹、股二头肌肌腱、腘横纹、腓肠肌、跟腱、外踝、骰骨、第5跖骨粗隆、第5跖趾关节、趾蹼缘、趾甲角。

足少阴肾经——足底、舟骨粗隆、跟腱、内踝尖、胫骨内后缘、腘横纹、半腱肌腱、半膜肌腱、耻骨联合上缘、脐中、肋间隙、锁骨等。

手厥阴心包经——乳头、肱二头肌长、短头、肱二头肌肌腱、掌长肌腱、桡侧腕屈肌腱、腕横纹、掌指关节、中指尖端等。

手少阳三焦经——指甲角、第四、五掌指关节,指总伸肌腱,腕背横纹,尺、桡骨,尺骨鹰嘴,三角肌,肩峰,肱骨大结节,第七颈椎,下颌角,胸锁乳突肌,乳突,耳廓,耳廓根,耳尖,鬓发后缘,下颌骨髁状突,眉梢等。

【实训课时】2课时【实训方法】1.教师讲解示范;2.腧穴演示课件;3.教师指导学生分组点穴操作;4.实训小结。

【实训小结】1.足少阴肾经足少阴经从足走腹到胸,主要循行在下肢内侧的后缘。

肾经上的腧穴分布于肾经循行所过的足部,下肢内侧后缘,腹胸部的第一侧线。

重点经穴定位*涌泉——足底(去趾)前1/3凹陷中太溪——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照海——内踝正下方凹陷中*复溜——太溪穴直上2寸大赫——前正中线旁开0.5寸,脐下4寸2.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从头走足,主要循行在下肢外侧后缘。

膀胱经上的腧穴主要分布于膀胱经循行所过的头面部、背腰部、下肢外侧后缘、足外侧。

重点经穴定位*睛明——目内眦稍上方的凹陷中*攒竹——眉头凹陷中天井——微屈肘,尺骨鹰嘴上缘凹陷中肩髎——上臂外展平举时,肩部后一个凹陷中翳风——乳突前下方,平耳垂后缘的凹陷中角孙——折耳,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耳门——屏上切迹前缘,张口凹陷中丝竹空——当眉梢凹陷处实习四胆经、肝经、经外奇穴点穴操作【实训要求】1.掌握胆经、肝经、经外奇穴的定位和取穴方法。

2.掌握胆经、肝经体表循行路线。

【实训内容】准确找出下列体表标志:足少阳胆经——目外眦、眶骨、屏间切迹、下颔骨髁状突、颧弓、鬓发、耳尖、耳廓根、乳突、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第七颈椎、肩峰、腋中线、第四、七肋间隙、乳头、第11、12肋游离端、肚脐、髂前上棘、股外侧肌、股二头肌、股骨外上髁、腓骨小头、腓骨、外踝、趾长伸肌腱、小趾伸肌腱、第四、五跖骨结合部、趾蹼缘、趾甲角。

足厥阴肝经——趾甲角、第一、二跖骨结合部、胫骨前肌腱、胫骨内侧面、胫骨内侧髁、股骨内上髁、缝匠肌、耻骨联合下缘、第11肋游离端、第六肋间隙等。

经外奇穴——眉梢、目外眦、眶下缘、鼻唇沟、舌系带、指总伸肌腱、桡侧腕屈肌腱、腋前纹头、髌骨、髌韧带。

【实训课时】2学时【实训方法】1.教师讲解示范;2.放腧穴演示课件;3.教师指导学生分组点穴操作;4.实训小结。

【实训小结】1. 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从头走足,主要循行在下肢外侧中间。

胆经上的腧穴主要分布于胆经循行所过的侧头部、耳后、颈项、侧胸、侧腹部、下肢外侧中间、足部。

重点经穴定位瞳子髎——目外眦外,眶骨外缘凹陷中听会——屏间切迹前,张口凹陷中*率谷——角孙直上1.5寸*阳白——瞳孔直上,眉上1寸*头临泣——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风池——平风府,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肩井——大椎与肩峰连线的中点日月——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中环跳——骶管裂孔与股骨大转子连线的外1/3折点处*风市——侧肌与股二头肌之间,腘横纹上7寸*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的凹陷中*阑尾在小腿前侧上部,当犊鼻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

*八风在足背侧,第1~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际处,一侧四穴,左右共八穴。

二、刺灸方法实训指导刺灸方法种类繁多、操作复杂、技巧性强,是针灸临床治疗疾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本实习指导为《针灸学》课程的刺灸方法实践教学提供提纲挈领、循序渐进的实习内容和要求,旨在加强刺灸技术操作的示范性教学和学生的基本功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实习六毫针进针法练习【实训要求】在学习毫针进针法及基本操作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纸垫和棉团及自身练针,掌握正确的练针方法,提高指力,熟练手法操作的要领。

通过实习,掌握临床常用的进针方法,在操作中,能够恰当地把握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实训时数】2学时。

【器材用具】各种规格的毫针、消毒棉球、75%乙醇、针盘、镊子等,学生自备棉团、纸垫、纸板。

【实训内容】1.纸垫和棉团练针⑴纸垫练针选用1.0~1.5寸毫针,以左手平执纸垫,右手拇、食指挟持针柄,使针尖垂直地抵在纸垫上,然后拇指与食指、中指前后交替地捻转针柄,并向下渐加压力,待针穿透纸垫后,另换一处反复练习。

技术要点:①持针稳固,不向下滑。

②手臂悬空,没有依托。

③针身垂直,不摇不弯。

④进退轻巧,灵活自如。

⑵棉团练针法左手持棉团,右手持针在棉团上按手法要求进行练习。

①捻转练习:将针刺入棉团内一定深度,右手持针使针身在同一平面内来回转动,掌握捻转的角度大小,使来回角度力求一致,频率快慢均匀,并注意锻炼捻转的速度。

②提插练习:将针刺入棉团内一定深度,右手持针使针身沿纵轴作垂直运动,掌握提插的幅度大小,上下层次分明,频率快慢均匀,用力轻重一致。

在此基础上,可将提插与捻转动作配合练习。

技术要点:①捻转角度来回一致,操作频率快慢一致,达到动作协调。

②提插要求深浅适宜,幅度均匀,针身垂直。

2.进针法⑴双手进针法:即左手按压爪切,右手持针刺入,双手配合进针的操作方法。

①爪切进针法:用1~1.5寸毫针,取合谷、曲池、足三里、阳陵泉等穴,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掐切固定针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速刺入穴位。

技术要点:指甲爪切方向与经脉循行方向一致,爪切用力适当。

②夹持进针法:用3寸以上长针,取环跳穴,左手拇、食指捏持针体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食指持针柄,将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迅速将针刺人皮下,并逐步深入直至所要求的深度。

技术要点:注意刺手、押手协同配合进针。

③舒张进针法:用2.5~3寸毫针,取天枢穴,左手五指平伸,食、中指分张置于穴位两旁以固定皮肤,右手持针从左手食、中指之间刺入穴位。

行针时,左手中、食指可夹持针体以防止弯曲。

或用左手拇、食指向两侧用力,绷紧皮肤,以利进针。

技术要点:左手指需将所针穴位皮肤绷紧固定。

④提捏进针法:用1~1.5寸毫针,取印堂穴,左手拇、食指按着针穴两旁皮肤,将皮肤轻轻提捏起,右手持针从提起部的上端刺入。

技术要点:注意进针的角度为15°~30°。

⑵单手进针法:用较短的毫针,如1~1.5寸毫针,取合谷穴,用右手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此法三指两用,在双穴同进针时尤为适宜。

技术要点:三指动作协调,配合进针。

3.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⑴针刺角度①直刺法:取合谷穴,用爪切进针法,将针体垂直刺入皮肤,针体与皮肤呈如90°角。

②斜刺法:取列缺穴,用提捏进针法,将针体与皮肤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皮下。

③横刺法:取百会、神庭穴,沿皮下进针,横刺腧穴,使针体与皮肤呈15°角左右,针体几乎贴近皮肤。

取印堂穴,用提捏进针法,沿皮下进针,横刺腧穴,使针体与皮肤呈15°角左右,针体几乎贴近皮肤。

⑵针刺方向取足三里穴,用1.5寸毫针,先直刺1寸,然后将针提至皮下,向下斜刺1寸,得气后出针。

技术要点:选择合适的针刺角度,将针刺入应刺深度。

注意减少进针时的疼痛。

注意事项:选择合适体位,穴位消毒,操作手指消毒,选择针具作进针法练习;进针后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针刺角度,将针刺入应刺深度。

注意减少进针时的疼痛。

【实训方法】1.充分利用幻灯,多媒体课件,可放映针刺方法的录像或电影。

2.课堂示教,学生分小组反复练习。

【实训小结】按下表将实习内容如实地加以记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