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考纲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学习目标】
1、通过课本阅读分析、归纳秦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历史条件、特点和影响。

2、通过课本阅读记忆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

【理解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结合课本p8图片中央到地方结构示意图)
⑴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是指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统治,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

⑵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指全国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各级政府一律服从于中央政府,受中央的领导和监督,执行中央政府的法令、政策和命令。

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时空定位】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阶段特征】
政治:国家统一,封建社会初步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官僚体制逐渐代替贵族体制,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恢复和发展;中外的经济交往频繁;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交流。

文化:思想专制,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太学出现;科技文化发展。

【课堂学习】
一、历史条件:
【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p6概括出分封制衰落和瓦解的表现有哪些?
2、阅读材料概括:秦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条件(提示:从四个角度展开,历史教训、理论基础、政治前提、个人作用):
春秋时期周王室实力衰微,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力量强大,“楚王问鼎”反映出分封制破坏,诸侯国的改革纷纷废除了分封制度建立了郡县制(商鞅变法特别典型)。

秦始皇统一后深感分封制的弊端,吸收战国时期的新制度。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发家的集大成者,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王嬴政是历史上少有的雄才大略的帝王之一,其运用正确的战略灭六合一,建立起史无前例的大帝国。

其又雷厉风行的推行着专制制度巩固着他的帝国统治。

二、秦朝政治制度的内容、特征:
(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二目,找出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五个制度)、基本特征:
(二)深化理解
1、据教材第二目2—5段,归纳概括皇帝制度的四个特点,并结合课本知识说明。

2、据教材三公九卿制四段,明确三公职责,归纳概括三公九卿制的特点。

(三)据教材最后一段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分析归纳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影响。

[易混易错点警示]
1、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这是说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

2、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指国家的大政方针由谁最后作出决断,强调的是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强调的是政治、经济、军事大权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受中央的统治,中央集权制度则泛指前两者的结合,其核心是皇权至上。

3、郡县制开创于春秋战国时代,各国变法开始创立,秦朝统一全国后把它推广到全国。

【考点突破】郡县制
材料一: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

——摘自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材料二: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

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

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

——摘编自《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材料三: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

在第一期论争中,以唐代为高潮。

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

明末至清中叶是论争的第二期。

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

然而,他们仍未脱离秦代以来或言封建、或言郡县的窠臼。

戊戌变法以来,论争进入了第三期,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对郡县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释,章太炎、梁启超、毛泽东等人提出了改造中国旧有社会行政结构的一些新思想,但因社会环境、思维角度的不断转换,他们的一些重要见解并非一成不变。

——摘自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

(4分)(不得照抄原文)
(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郡县制度“历经褒贬”的主要原因。

(5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