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课程论文《领导力》指导老师:XXXXXXX所在学院:XXXXXXX学生姓名:XXXXXXX学生学号:XXXXXXX2011年11月21日目的超越视角下的柳传志领导力研究摘要:27年来,联想或强攻,或迂回,坚韧不拔,不断调高自己的目标,一心想把事做成,它每走一步都会引发种种猜测,但事后观察其行为轨迹总让人恍然大悟。
从想做,到能做,到做成,这种开拓和进取的背后蕴藏着怎样的思考?从目的超越的视角下来看,由他原来对联想、对未来的一点点愿景,到梦想,到境界。
不断历练、成熟、升华,对于指引和成就他的联想帝国又是具有何等的意义?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对柳传志先生的简介和经历,来了解和认识目的超越视角下的柳传志领导力研究。
关键字:目的超越愿景梦想境界圆梦人物简介柳传志先生,江苏镇江人。
1966年毕业于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高级工程师。
现任联想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同时担任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是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愿景——联想成功的开始。
愿景是指企业想往哪个方向发展。
愿景对于战略设计非常重要,企业愿景如果不明确,肯定是不行的。
很早之前我到北戴河看火车站边上有一个卖馅饼的老太太,馅饼样子很好看,可吃起来皮很厚,吃完之后觉得下次再不买了。
老太太本来卖馅饼养家糊口,你走了人家还会卖给下一拨旅行者。
你无从指责卖馅饼的老太太,因为她是不需要愿景的。
——2006年6月在中欧商学院的演讲:《联想的战略制定和执行》愿景这个词,在中国的词典里是没有的。
“愿”就是心愿,“景”就是景象。
对组织来说,它是一种意愿的表达,愿景概括了组织的未来目标、使命及核心价值,是组织哲学中最核心的内容,是组织最终希望实现的图景。
简单地说,愿景是一个预见未来的美景,这个美景给人动力去做一件事情。
设立一个愿景,让其成为你或你所在组织走向成功的开始。
愿景不等同于目标,但包括柳传志在内的众多中国企业家更愿意用做到什么样的规模来给企业定目标,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把这一宏伟目标想当然地当成愿景。
当然,数字对于做成一个什么样公司的愿景能有比较量化的描述,也符合许多中国企业家心目中的规模情结。
以联想为例,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把进军500强的目标自觉不自觉地混淆为自己的愿景。
真心相信你的愿景回顾联想的发展过程,虽然时间过了将近20年,营业额和市值都翻了成百上千番,但这些愿景一直没有变化,一直激励和鼓舞着联想人。
愿景一定是企业发展的追求,是非常重要的。
概括地说,柳传志对联想的愿景的描述是:百年联想、国际化的联想和高科技的联想。
随着成功改制、分拆交班和收购IBMPC业务这些大手笔的进行,柳传志提出的三大愿景中,前两大愿景开始变得可信。
即便是目前还距离较远、争议最多的高科技联想愿景,也还是在努力地接近。
至少在柳传志看来,这三个愿景是他和联想人的追求,是他真心相信的。
相比国际化的联想和高科技的联想的提法,百年联想相对较空,很显然柳传志的这个愿景更多是希望联想能长久做下去,做成一个没有家族的家族企业,尽可能长地承载他的个人意志,换种说法,百年联想的背后是柳传志企业家精神的具体体现。
愿景好比个人的长期志向,真心做未必能做得成,但不真心肯定做不成。
高科技跨国公司的梦想柳传志什么时候有了高科技跨国公司的梦想,肯定不是在1984年,那一年,柳传志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年销售额200万元的“大公司”,此时的联想还停留在求生存的阶段;肯定不是在1986年,那一年虽然联想汉卡卖得很火,但柳传志和他的同事更多地是沉浸在转化科研成果的快乐之中;也肯定不是1987年,那一年,联想刚开始代理AST品牌电脑和惠普绘图仪,柳传志想的是把更多的机器卖出去;不过,一旦柳传志开始有了把联想做成高科技跨国公司这个想法后,并认定自己能把这个梦想实现的时候,什么都阻挡不住他了。
有梦就去追。
创办走向世界的计算机产业取得越多的支持,越能增加成功的把握。
用10年的时间,达到台湾宏碁电脑集团现在的水平,宏碁电脑现在的营业额为45亿美元,正好比联想多9倍。
我们认为,10年左右达到45亿美元这个目标是实事求是的,是可以实现的。
联想创办之初,柳传志曾经发下豪言壮语,说联想未来要做一个年销售额200万元的大公司,可第二年的1985年,盘点下来一算,联想年销售额达到了300万元。
联想的首战告捷让柳传志开始把目标往高的方向定,也开始逐步考虑设立阶段性的目标,上述所说的10年10倍是他第一次比较明确地给自己定了阶段性目标。
这一目标当时除了柳传志外,联想其他的创业者和干部都认为,这多少是不切实际的。
事实证明,柳传志的眼光是超前的,到了1995年,联想内部把2000年的目标修正为20亿美元,而当时间真正到了2000年,联想的营业额达到了30亿美元。
这一切的一切,回头看来都恍然如梦一般。
志当存高远柳传志在2010年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上也再次强调,联想控股“投资的最根本目的不是投资,是产业报国。
“IBM征服了世界,却没有征服中国……柳传志领导的联想不仅征服了中国,而且征服了世界。
”法国经济部部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在颁奖时这样评价柳传志和他的联想。
台下的柳传志只是笑笑,他的业界地位自然不需要这样一个异域的奖杯来增加重量。
几天后,站在北京“中国企业竞争力”论坛的讲坛上,当主持人问及他对“境界”一词的理解时,他又谈到了高度。
境界的高度总结联想今天的成功,柳传志归结为目标坚定、方向清晰。
“为了实现某个目标的情况下,有时可以妥协;但总目标本身,一定要坚定。
”在柳传志看来,制定战略的高度是企业境界的内容之一。
柳传志说,境界包含两重含义:一是做人的态度,二是看问题的高度,这两重含义就构成了境界。
“在联想真的需要我复出的时候,我觉得我应该出来,这是我的做人态度使然;后来经过大家共同努力集团转危为安,这是与我们看问题的方法,对企业管理规律的研究分不开的,这大概就是所谓境界使然。
”如果评选改革开放30年中对中国商界影响最大的中国企业家,联想的创始人柳传志必然是最热门的人选之一。
为什么柳传志能赢获商界的集体尊崇?有人总结,柳传志的商业贡献可以用如是概括:产权厘清、驭人育人、交接权杖、战略分拆、跨界并购、资本再造。
这些,既是企业的终极挑战,又是企业家的关键使命,任何一桩事项的推进殊非易事,无不彰显着柳传志本人高超的领导艺术与管理智慧。
国际化、接班人和企业产权应该是衡量当下中国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国内很多千亿企业只解决了这三个问题中的一个或两个,柳传志却通过“拐大弯”的方式一一做到了。
冯仑观察,柳传志抓住了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每一个时机,而且火候把握得特别好。
特别是在产权、体制等问题上,他比较有耐心。
现在,柳传志成为中国少有的、成功解决了接班人问题的企业家,是少有的、成功解决股权激励问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家。
“在中国的大环境下,体制没变的时候,先做的就会成褚时健,体制有松动的时候,不做的就是傻瓜。
”冯仑评价。
作为几乎经历了改革开放全过程的第一代企业家,柳传志深知,低头拉车的同时,抬头看路的重要性。
在柳传志看来,境界为上有多重含义,战略高度就是所谓的境界。
企业在制定战略的时候站得高、看得远也是境界为上。
过去的联想为今天的布局奠定了基础,并使联想后续发展更加顺利。
私心了无上一届“世界企业家奖”得主是在日本享有“经营之父”美誉的京瓷株式会社的创始人稻盛和夫。
从精神境界的维度观察,柳传志与稻盛和夫有相似之处稻盛和夫一向宣扬的经营理念就是“动机至善,私心了无”,这一点柳传志也非常认可。
冯仑曾这样评价柳传志:在联想发展历程中,联想内部也有一些是非矛盾,柳传志是怎么做的呢?“有人要钱我就把钱给他,要房子我就把房子给他,要车就把车给他。
”柳传志把利益都给别人,自己得到的是继续领导这个企业的资格。
归根结底是因为柳传志“在道德上完美,不贪、不争。
”在总结自己身上最具中国特点的特质时,柳传志说:可能我替员工、替人家想的多一点。
每当我跟合作者在一起的时候,我都去想怎么让他们成为主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在柳传志的人生观里,诚信、名誉远比金钱更重。
稻盛和夫说过:在企业里,经营者被授予极大的权力,但是,这种权力的行使,应该是为了保护员工,为员工创造幸福。
而不可以用来压制员工,不可以用来满足经营者个人的欲望。
作为经营者,自己要率先垂范带头实践这种哲学,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
如果这样做,企业就一定能发展,而且能够长期持续繁荣昌盛。
身为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总裁兼董事长,柳传志的财富在富豪榜上排不上号,柳传志个人的股权只有2%。
柳传志舍得给员工花钱,给他们长期激励,这一点往往很多民营企业老板做不到。
柳传志说,这个账很容易算清楚,企业付出的只是小部分,从中换取的是更大的部分,因此,实际上最后更得益的还是股东。
在柳传志看来,股权激励问题、企业的制度设计之所以很关键,是源于联想控股要做一个没有家族的家族企业的想法。
这不仅要求企业经营者从一开始要有牺牲精神,而且,还要把个人追求融入企业发展之中,让员工有主人心态。
柳传志说,家族企业的好处就是这个事业有主人代代往下传,不好之处就是有时候会任人唯亲,有其他弊病,我们要想办法通过文化、通过长期激励,让管理层本身真正以主人的心态工作。
然后成为一个没有家族的家族企业。
柳传志在谈及巴菲特、比尔·盖茨的慈善捐献时曾表示:“他们大量捐献,为人类社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我不希望像他们那样,我希望把应得的一些东西尽量分给我周围的同事后,再(和他们一起)共同创造更多的财富,然后以公司的方式来捐助社会。
”回报社会作为上世纪80年代崛起的中国第一代企业家,柳传志和他的同龄人一样,具有强烈的产业报国的情怀。
在中关村融科资讯中心联想控股总部,宽敞大厅里,一面墙镶着大块的蓝色玻璃,上面嵌着龙飞凤舞的繁体字——“以产业报国为己任,致力于成为一家值得信赖并受人尊重,在每个行业拥有领先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化控股公司”。
这是柳传志定下来的联想控股的愿景。
柳传志在2010年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上也再次强调,联想控股“投资的最根本目的不是投资,是产业报国。
”柳传志说:产业报国是我的第一愿景。
如果能做好,就真的实现了产业报国。
“联想之星孵化器”也是柳传志产业报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7年,柳传志带领联想控股,拿出“死磕”的精神,投入到“联想之星”项目中去,希望能把更多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目前这一项目已经不局限于中科院内部体系,而是向社会开放,并与地方政府广泛合作。
“我们国家要屹立在世界经济强国之中,仅靠拼人力、拼资源是绝对不行的,一定要科教兴国,要靠高科技产业化。
”柳传志这样阐述联想之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