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美学思想体系的发端

中国美学思想体系的发端

中国美学思想体系的发端
摘要:先秦诸子时期是中国的第一次文化思潮。

在这个时期产生了一系列的不同派别的学说。

其中涵盖了大量的美学思想都对中国后世美学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儒家美学思想、道家美学思想以及墨家美学思想加以总结。

分别介绍了各家美学思想的特点,以及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先秦诸子;美学思想;儒家;墨家;道家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5-0268-01
虽然审美活动、审美现象基本是伴随着人类的形成而产生的,美学发生论里也有劳动发生一说。

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出现是在18世纪的中叶。

而在中国,早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时期,诸子百家就的思想体系中就包含了早期的一些美学思想,并对后世造成了比较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独特美学思想体系。

先秦诸子时期是中国的第一次文化思潮,出现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

由于当时社会动荡,战乱不断,社会的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改变现状,于是各家纷纷提出自己的理论来治理国家。

在先秦诸子提出个子思想和主张的同时,也涵盖了其自身对美的界定,这也就形成了中国早期美学思想。

在先秦时期形成的美学思想大体有以下几种:儒家美学思想,
道家美学思想,墨家美学思想。

各家观点有同有异,既互相联系,又存在分歧,形成了中国美论的多样性。

也为后世中国美学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儒家美学思想
儒家美学观点主要有:“比德”为美、“中和”为美。

“比德”为美,是儒家关于自然美本质的基本观点。

其含义是,自然美之所以为美,在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物象可以与人“比德”,成为人的道德的某种象征;自然物的美,不在于事物的自然属性,而在于它们所象征的道德意义。

如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正义》指出:“仁者乐山”,“言仁者比德于山,故乐山也”。

:“夫水者,君子比德焉。

”孟子认为,水之美,在于它有不竭的“源泉”,在于它扎扎实实,循序渐进,正如同“君子”有深厚的道德之“本”,道德修养循序渐进一样: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诗经》曾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此之谓也。

”“因此,“比德”为美的思想成为儒家美学的一个主要方面。

“中和”为美是儒家美学思想的另一个方面。

《论语·学而》记载孔子弟子有子的话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

这是说“礼”的应用范畴当中,“和”的状态是最为重要和可贵的,同时这也就产生了一种美。

如果人人内心平和,则独立个体
的人处于一种“美”的状态;而国家中所有的人都能和谐相处,则这个国家就是美的,从而提出“中和”为美的思想。

二、道家美学思想
道家认为美的本质是“道”。

“道”具有一系列特征,美也呈现出一系列形态。

从“道”出发提出了知美即恶,从美的对立面去认识美与丑,美与真。

在老子美学中真实的美学根本条件,他说的真实,主张返朴归真,以道家契合,使精神进入恬静,愉悦的境界。

这对现代朴拙、天真、平淡、执着——的审美影响最深。

“道”超越形色名声,因而,经验之美是有限的,不是至美;无限之美恰恰是不可经验性的,“至味无味”、“至乐无乐”。

据此道家论述了“无为”之美、“无声”之美、“无形”之美、“无言”之美、“无味”之美。

以“淡”为美作为一种美学思想被老子提出。

具体又分为三种:一是“意淡”,淡泊世务,超然物外。

二是“情淡”。

既然世俗的一切不必太在意,因而任何事情都无须太投入、太动情,哪怕面对生死大限也应当气定情安,神态自若。

三是形淡。

这是人格的“淡”之美在行为方式上的表现。

所谓“简淡”、“疏淡”就是指此。

“大道若简”,“至道不烦”、“明道若昧”。

简淡之人出言吐语、举手投足应以“希言”、无为、不留痕迹、不露声色为特点,从而给人留下回味不尽的意味。

“自然”为美,是道家美学思想的另一个主要方面。

《老子》说:
“道法自然”,“道之尊,德之贵,莫之命而常自然。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种观点辩证的提出了,美之所在,贵在自然,而不可刻意为之。

道家的美在自然,立足于宇宙,讲求大音希声、大象希形的虚无飘渺之美。

三、墨家美学思想
这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问题。

因为墨家一向崇尚节俭,反对浪费。

墨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墨子就曾提出反对儒家以礼乐治天下的主张。

墨子认为,礼乐艺术既不能“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且还将必厚敛万民”,徒然增加劳动者的负担;音乐不但不可能治理天下,而且“其乐逾繁者,其治逾寡。

故此,有些学者认为,墨家不喜欢美,墨家无美学。

易中天先生就曾在其“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系列讲座中提出过类似的观点。

而我却有些不以为然。

首先可以肯定墨子的确提出过“非乐”的观点。

但我们并不能因此片面的把墨子“非乐”的观点看做反对美,而是应该正确理解墨子的意思。

墨子反对的是儒家的礼乐。

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统治阶级的乐已经纯粹成为追求感官刺激的工具,他们为了一己之享乐,置下层百姓的死活不顾,此时的乐已经完全异化了。

墨子正是认识到了乐的异化,认识到了这乐对劳动人民来说,已经是灾难而不是享受了,所以他就难免矫枉过正,放弃了与劳动人民无关的、无利的审美。

所以,墨家并非真的不喜欢美,也并非没有自己的美学思想,与之相反,这恰恰提出了墨家独特的美学思想理论。

墨子
的美学思想,从内容上看,是重实用;从形式上看,是尚简洁“简”就是简单、简洁、明了,与“烦琐”相对;“约”就是节约、节俭,和“铺张浪费”相反。

在墨子心目中,和“节俭节约”的法则相协调的就是美,否则,就不是美。

而这方面的美学思想重要体现在“节用,节葬,非乐”等观点中。

综上所述,先秦诸子时期所提出的美学观念既有异,又有同。

但不论如何异同,他们都直接影响着后世中国人的审美与创造。

为来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各家美学都有积极一面和消极一面。

我们应加以充分了解认识,取长补短,使自身具有一个正确的审美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