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生儿护理查房

新生儿护理查房


• 预后 • 早期诊断、及时正确的治疗是成功的关键。如能及时诊 断,尽早得到正确治疗,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同样可以 彻底治愈,对减少后遗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该病病死 率近年来无明显下降,一般资料显示可达12%~30%, 低体重儿和早产儿可达50%~60%,幸存者可留有失听、 失明、癫痫、脑积水、智力和(或)运动障碍等后遗症。 • 预防 • 预防重在杜绝细菌入侵机体并向脑部蔓延,如防治呼吸 道、胃肠道和皮肤感染,及时治疗鼻窦炎、中耳炎和新 生儿脐部感染等,如有局部感染应尽早治疗。注意消毒 隔离。
• 并发症 • 临床疗效不佳,或治疗过程中脑脊液检查好转而体 温持续不退、临床症状不消失;病情好转后又出现 高热、抽搐、呕吐,前囟饱满或隆起,应考虑发生 并发症。 • 1.硬脑膜下积液 • 硬脑膜下腔液体超过2ml,且蛋白定量大于0.6g/L, 红细胞<100×10[6] /L,可确诊。 • 2.脑室膜炎 • 其发生率可达65%~90%,甚至100%,年龄愈小、 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愈延误者,则发病率愈 高。行侧脑室穿刺液检查提示异常。
• • • •
• •
• • • • •
治疗 1.抗生素治疗 依据细菌培养结果和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 用药原则:早用药,合理用药,联合用药,静脉给药。疗程足, 注意药物毒副作用。 2.处理严重并发症 监测血氧和血气,及时纠正酸中毒和低氧血症,及时纠正休克, 积极处理脑水肿和DIC。 3.清除感染灶。 4.支持疗法 注意保温,供给足够热卡和液体。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5.免疫疗法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1.黄疸 有时可为败血症惟一表现。表现为生理性黄疸消退延迟、黄疸迅速加深、或黄 疸退而复现,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 2.肝脾肿大 出现较晚,一般为轻至中度肿大。 3.出血倾向 皮肤黏膜瘀点、瘀斑、紫癜、针眼处流血不止、 呕血、便血、肺出血、严重时发生DIC。 4.休克 面色苍灰,皮肤花纹,血压下降,尿少或无尿。 5.其他 呼吸窘迫、呼吸暂停、呕吐、腹胀、中毒性肠麻痹。 6.可合并脑膜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化脓性关节炎和骨髓炎等。
• • • • • • • • • • • •
检查 1.外周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升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中杆状核细胞比例增加,血小板计数增 加。 2.细菌培养 (1)血培养; (2)脑脊液培养; (3)尿培养; (4)其他分泌物培养。 因新生儿抵抗力低下以及培养技术等原因,培养阴性结果也不能除外败血症。 3.C反应蛋白测定 细菌感染后,C反应蛋白6~8小时即上升,当感染被控制后短期内即可下降, 因此还有助于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
• 1.出生前感染 • 极罕见。母患李斯特菌感染伴有菌血症时该菌可通过胎盘导致 流产、死胎、早产,化脓性脑膜炎偶可成为胎儿全身性感染的 一部分。 • 2.出生时感染 • 患儿多有胎膜早破、产程延长、难产等生产史,病原菌可由母 亲的直肠或阴道上行污染羊水或通过产道时胎儿吸入或吞入而 发病。 • 3.出生后感染 • 病原菌可由呼吸道、脐部、受损皮肤与黏膜、消化道、结合膜 等侵入血液循环再到达脑膜。有中耳炎、感染性头颅血肿、颅 骨裂、脊柱裂、脑脊膜膨出、皮肤窦道(少数与蛛网膜下腔相 通)的新生儿,病原菌多由此 • • •
治疗 1.抗生素治疗 尽早、大剂量、足疗程,选择易进入脑脊液的杀菌剂。病原菌不明确时,可根据本地区的新 近病原菌情况来选择抗生素,一旦病原菌明确则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 2.并发症治疗 (1)硬膜脑下积液:少量积液无需处理。如积液量较大引起颅内压增高时,应做硬脑膜下 穿刺放出积液。有的患儿需反复多次穿刺,大多数患儿积液逐渐减少而治愈。个别迁延不愈 者,需外科手术引流。 (2)脑室膜炎:进行侧脑室穿刺引流以缓解症状。同时,针对病原菌并结合用药安全性, 酌情选择适宜抗生素脑室内注入,但疗效不确切,应尽量避免。 3.对症和支持治疗 (1)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定期观察患儿意识、瞳孔和呼吸节奏改变,并及时处理颅内高压。 (2)及时控制惊厥发作,输注新鲜血浆、血或丙种球蛋白等。 (3)监测并维持体内水、电解质、血浆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对有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 征表现者,积极控制脑膜炎的同时,适当限制液体入量,对低钠血症症状严重者酌情补充钠 盐。 (4)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在危重症患儿中的应用仍有争议。对于有长期发热、脑脊液蛋白高、 外观浑浊等情况时,可小剂量短期应用以缓解病情。
化脑的相关知识
•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是指出生后4周内化脓菌 引起的脑膜炎症,是常见的危及新生儿生命的 疾病,本病常为败血症的一部分或继发于败血 症,一般新生儿败血症中25%会并发化脓性脑 膜炎。其发生率约占活产儿的0.2‰~1‰,早 产儿可高达3‰。其临床症状常不典型(尤其 早产儿),颅内压增高征出现较晚,又常缺乏 脑膜刺激征,故早期诊断困难,故疑有化脓性 脑膜炎时应及早检查脑脊液,早期诊断,及时 彻底治疗,减少死亡率和后遗症。
• 用药速尿利尿,甘露醇降颅压,地塞米松抗炎防粘连, 球蛋白支持疗法,血红蛋白低输洗涤红?腰穿何时做 (脑疝禁做)
想一想
内容简介
定义
•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时期一种严重的感 染性疾病。当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中并 且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 炎症反应。新生儿败血症往往缺乏典型的 临床表现,但进展迅速,病情险恶成为新 生儿败血症的特点。
• 病因
• 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未成熟,免疫功能较 差,极易发生感染,发生感染后很难局限 而导致全身广泛炎性反应,病情进展较快。 常见病原体为细菌,但也可为霉菌、病毒 或原虫等其他病原体。 •
• 临床表现 • 可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发型多在出生后7天内起病, 感染多发生于出生前或出生时,病原菌以大肠杆菌等G杆菌为主,多系统受累、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晚发型 在出生7天后起病,感染发生在出生时或出生后,病原 体以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常见,常有脐炎、肺炎等 局部感染病灶,病死率较早发型相对低。 • 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早产儿尤其如 此。表现为进奶量减少或拒乳,溢乳、嗜睡或烦躁不安、 哭声低、发热或体温不升,也可表现为体温正常、反应 低下、面色苍白或灰暗、神萎、体重不增等非特异性症 状。 • 出现以下表现时应高度怀疑败血症发生:
护理措施
• 1.维持体温稳定 • 2.抗生素的应用 保证抗生素有效进入体内。。 • 3.消除局部病灶 如脐炎、鹅口疮、脓疱疮、皮肤破损等。 促进皮肤病灶早日痊愈,防止感染继续蔓延扩散。 • 4.保证营养 供给除经口喂养外,结合病情考虑静脉内营 养。 • 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加强巡视,严重者需专人护理,发 现异常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给予对症护理,观察内容 见临床表现。 • 6.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 讲解与败血症有关的护理知识如 接触患儿前洗手,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及脐部护理等。
新生儿护理查房
陈晓敏 2016.5.25
末梢循环差,结合辅 助检查结果考虑颅内 出血 ,颅内感染
病例介绍
• •

患儿男系G3P1,孕40+6周顺产娩出出生顺利。5.12入院 28天,因“发热1天”收入院精神反映欠佳,呼吸平稳皮肤黏膜苍黄,可见散 在陈旧出血点,双下肢皮肤呈花纹状,前囟饱满,张力高,约1cm*1cm,鼻 翼无煽动,口周略青,上颌可见散在出血点,双肺呼吸音粗。腹略胀腹部可 见紫蓝色瘀斑。 5.12血常规WBC12.93*109/L,N48.8%,RBC2.38*1012/L,HGB80G/L,PLT321*109/L 诊断1发热原因待查 2新生儿败血症 提示颅内压增高 3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观察
• • • • • • • • • •
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 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尤其是早产儿,包括精神、面色欠佳,反应低下,少哭 少动,拒乳或吮乳减少,呕吐、发热或体温不升,黄疸、肝大、腹胀、休克 等。 2.特殊表现 呕吐、前囟隆起或饱满等颅内压增高表现出现较晚或不明显,颈项强直甚少 见。 (1)神志异常:烦躁、易激惹、惊跳、突然尖叫、嗜睡、、感觉过敏等。 (2)眼部异常:两眼无神,双眼凝视、斜视、眼球上翻或向下呈落日状,眼 球震颤,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大小不等。 (3)惊厥:眼睑抽动,面肌小抽动如吸吮状,也可阵发性青紫、呼吸暂停, 一侧或局部肢体抽动。 (4)颅内压增高:前囟紧张、饱满或隆起已是晚期表现,失水时前囟平也提 示颅内压增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