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管免疫母性T细胞淋巴瘤治疗及预后因素研究

血管免疫母性T细胞淋巴瘤治疗及预后因素研究

血管免疫母性T细胞淋巴瘤治疗及预后因素研究【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性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预后因素。

方法:选择本院在2011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25例患有血管免疫母性T细胞淋巴瘤的病人,并对其一般资料以及随访数据进行系统性分析。

结果:病人在患病时全部存在淋巴结肿大,且进行诊治时共有80.0%的病人被确诊为Ⅲ/Ⅳ期,共计60.0% 的病人则被诊断为伴有全身症状。

血清β2微球蛋白上升病人有44.0%,血清乳酸脱氢酶上升病人有32.0% 。

病人全部应用含蒽环类药品进行联合化疗治疗,经化疗后可评价病人有24例,其中完全缓解占据总比例的33.3% 、部分缓解占据总比例的29.2%、稳定占据总比例的4.2%、进展占据总比例的33.3%。

分期Ⅰ/Ⅱ期病人与联合化疗病人的总生存期与无病生存期明显延长,且差异比较显著(即P <0.05),女性病人总生存率明显高于男性病人(即P <0.05)。

结论:患有血管免疫母性T细胞淋巴瘤的病人主要以高龄群体为主,预后效果比较差。

采用Ann-Arbor分期Ⅰ/Ⅱ期与初始联合化疗的方式进行治疗能够适当缓解病情,进而改善预后效果。

【关键词】:T细胞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治疗效果;预后因素所谓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其所表示的是根据T淋巴细胞异常增生和高内皮血管以及滤泡树突状细胞增生作为基本特征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通常情况下也可将其称之为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可占据1%-2%的比例,一般均体现在侵袭性等方面,晚期病人比较常见,发作率比较高,预后效果差[1]。

为了明确此种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预后因素,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方式对25例患有该症的病人进行探讨,现报导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在2011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25例患有血管免疫母性T细胞淋巴瘤的病人,并对其一般资料以及随访数据进行系统性分析。

其中男性病人18例,女性病人7例,且年龄均处于16-76岁范围之内,低于60岁的病人共计17例,高于60岁病人8例。

1.2治疗方法病人均采用联合化疗进行治疗,其中单纯化疗病人共有20例,化疗治疗后进行放疗的病人共有4例,术后进行联合化疗的病人有1例。

病人全部应用含蒽环类药品进行联合化疗治疗,其中使用CHOP方案进行治疗的病人共有16例,选用CHOP-E方案进行治疗的病人共有4例,选用CHOP-B方案进行治疗的病人共有4例,选用FND方案进行治疗的病人共有1例。

有4例病人联合化疗治疗后进行放射治疗,且放射治疗的剂量是40-50Gy。

1.3疗效判定标准(1)近期治疗效果判定:选择应用恶性淋巴瘤的Cheson指标体系进行判定,可以将其分为几下几点,完全缓解,即为诊治之前全部相关病症均有所消失,且时间超出1个月;部分缓解,即为可以测定病灶大小,6个最大病灶的垂直径总和减少50%,没有新发病灶出现;进展,即为可以测定出病灶的最大垂直径总和增加50%或者产生发病灶;稳定,即为没有达到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或者进展。

疗效判定指标可包括:CT、超声以及骨髓细胞学检查等,对其临床病理特征以及近期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2)远期生存质量评定:总生存时间所表示的是自疾病诊断开始直到病人死亡或者最后一次随访日期的时间;无病生存时间所表示的是病人在诊治后肿瘤由达完全缓解直至疾病复发、致死以及最后一次随访日期的时间[2]。

1.4统计学分析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采用SPSS 19. 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且计算生存率时选择应用Kaplan-Meier方法,对比各组之间生存率选择应用Log-rank检验方式。

将P<0.05作为差异显著,并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2. 1临床病理特征依照Ann-Arbor分期我们可发现,Ⅰ/Ⅱ期病人共计5例(占总比例的20.0%),Ⅲ/Ⅳ期病人共计20例(占总比例的80.0%)。

病人在患病时全部存在淋巴结肿大,其中表现为单纯淋巴结肿大的病人13例(占总比例的52.0%),表现为B症状的病人共有15例((占总比例的60. 0%),发热病人共有13例(占总比例的52.0%),皮疹病人共有6例(占总比例的24.0%),脾受侵病人共有4例(占总比例的16.0%),结外器官受侵的病人共有6例(占总比例的24.0%):其中皮肤受侵病人2例,肝脏受侵1例,、肺受侵1例,乳腺受侵1例,骨髓受侵1例。

2. 2实验室检查通过对病人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查后可了解到,血清β2微球蛋白上升的病人有11例(占总比例的44.0%),血清乳酸脱氢酶上升的病人有8例(占总比例的32.0%),红细胞沉降率上升的病人有6例(占总比例的24.0%),合并贫血的病人有3例(占总比例的12.0%),骨髓受侵的病人有1例(占总比例的4.0%)。

2. 3临床疗效经化疗后可评价病人有24例,其中完全缓解的病人有8例(占总比例的33. 3%),部分缓解的病人有7例(占总比例的29. 2%),稳定的病人有1例(占总比例的4.2%),进展的病人有8例(占总比例的33.3 %),完全缓解与部分缓解的有效率为62.5%。

有4例病人在进行联合化疗治疗后采用放射治疗,在此过程中有2例病人为完全缓解,2例病人为部分缓解,进行放射治疗后均达到完全缓解。

2. 4预后分析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分期Ⅰ/Ⅱ期病人与联合化疗病人的总生存期与无病生存期明显延长,且差异比较显著(即P <0.05),女性病人总生存率明显高于男性病人(即P <0.05)。

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25例病人预后效果分析r值P值因素例数总生存率r值P值无病生存率Ann-Arbor分期Ⅰ/Ⅱ期560.0﹣0.5380.04460.0﹣0.6320.027Ⅲ/Ⅳ期2020.020.0发病年龄≤60岁1729.5﹣0.4620.52123.5﹣0.3480.939>60岁825.025.0性别女742.9﹣0.4100.03728.6﹣0.0260.925男1822.222.2B症状无1040.0﹣0.3470.06840.0﹣0.3440.072有1520.013.3贫血无2231.8﹣0.0240.65327.3﹣0.2290.082有300β2-MG升高无1020.0﹣0.0220.63720.0﹣0.0620.932有1533.326.7LDH升高无1421.4﹣0.3630.38421.4﹣0.1030.894有1136.427.3初治疗效完全缓解1250.0﹣0.3150.03750.0﹣0.6440.000未达完全137.70缓解3讨论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属于一种比较多见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病人在发病时均会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西方国家的发病率较之于亚洲国家显著更高,其中高龄群体比较常见。

在本研究所选择的25例病人中,年龄均处于16-76岁范围之内,且中位年龄是54岁,患有该病的男性病人显著多于女性。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属于侵袭性淋巴瘤,病人在诊断时大多为晚期阶段,通常会伴有结外受侵,病理症状主要体现在性淋巴结肿大,疼痛不明显,与此同时,常常伴有皮疹等病症出现,很多病人本身会伴有免疫性病症[3]。

针对患有该症的病人而言,预后效果普遍比较差,且存活时间均低于3年;病人由于免疫力低下常会导致感染症状出现,进而引发死亡。

在本文所选择的25例病人中,Ⅲ/Ⅳ期病人共计20例,病人在患病时全部存在淋巴结肿大,其中表现为单纯淋巴结肿大的病人13例,皮疹病人共有6例,骨髓受侵1例。

与国外文献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究其原因则与本研究病人只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没有进行骨髓活检存在密切的联系。

现阶段,在治疗此种疾病时仍旧没有具体的方案措施,通常病人在治疗时主要应用含蒽环类药品进行联合化疗诊治,其中CHOP方案则为比较多见的一种,虽然该方案的治疗效果较佳,但是则具有缓解期短暂以及复发率比较高的特点。

据国内的研究结果显示,采用CHOP 方案治疗此种疾病的有效率仅有58%。

通过参考其他国家的一项Mata分析结果我们可了解到,采用CHOP方案或者CHOP样方案治疗患有此种疾病的病人完全缓解率为42.1%。

国际相关研究人员Mourad等采用回顾性方式对病人进行分析后,中位生存时间为2年,绝大多数的病人采用CHOP方案或者CHOP样方案进行治疗[4]。

据相关的文献结果表明,选择应用沙利度胺、干扰素以及环抱素A等药物治疗此种疾病可以产生一定的治疗效果。

在最近几年以来,应用来那度胺单药诊治该症的案例比较多见,并且均获得了较佳的效果,均呈现为完全缓解,且耐受性能较佳,长时间无复发症状。

当前在诊治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时,有很多全新的靶向药物也被广泛应用开来,其中可包括阿仑单抗等[5]。

国际学者Kuan等通过进行实验研究后发表了相关文献,文献中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9% ,绝大多数为完全缓解。

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经化疗后可评价病人有24例,其中完全缓解的病人有8例(占总比例的33. 3%),部分缓解的病人有7例(占总比例的29. 2%),稳定的病人有1例(占总比例的4.2%),进展的病人有8例(占总比例的33.3 %),完全缓解与部分缓解的有效率为62.5%。

有4例病人在进行联合化疗治疗后采用放射治疗,在此过程中有2例病人为完全缓解,2例病人为部分缓解,进行放射治疗后均达到完全缓解。

由此则能够说明,采用有效方式治疗此种疾病可对病人的临床效果产生一定影响。

针对患者该症病人的预后因素而言,现阶段仍旧没有做出具体定论,在此过程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据均是源自于GELA数据库[6],通过进行多因素分析后,表明仅有男性病人、纵隔淋巴结受侵以及贫血等为不良因素,因此仍需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方可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本研究在进行单因素预后分析后发现,早期Ⅰ/Ⅱ期以及完全缓解的病人无病生存期明显增加,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且P <0.05),晚期Ⅲ/Ⅳ期、男性病人以及未完全缓解是影响预后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且P <0.05);患有该症的病人发病年龄高于60岁、存在B症状、贫血、β2-MG上升以及LDH上升等指标和生存质量无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且P>0. 05),采用IPI评分可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效果产生一定的作用,但是与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则无显著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且P>0.05),因为本文的研究病例有限,所以仍需进行深入探讨,方可显著提升病人的生存质量与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患有血管免疫母性T细胞淋巴瘤的病人主要以高龄群体为主,预后效果比较差。

采用Ann-Arbor分期Ⅰ/Ⅱ期与初始联合化疗的方式进行治疗能够适当缓解病情,进而改善预后效果,提升病人的生存质量,因此应对其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及应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