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得体会:咬定青山不放松——观电影《邹碧华》有感(最新)

心得体会:咬定青山不放松——观电影《邹碧华》有感(最新)

心得体会: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一观电影《邹碧华》有感(最新)
看完电影《邹碧华》后让我再次感慨不已。

要件审判九步法、法庭上的心理
学、法院的可视化管理、上海法院系统司法改革等等,这些都是贴在全国模范法官邹碧华身上的著名标签,更是他留给我们的关于司法审判、法学理论、法院管理和司法改革等领域的宝贵经验和财富。

也因此,邹碧华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最高领导人对其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的法官,也是同时赢得官方与民间、法官与律师、学术界与实务界高度赞誉的卓越法律人。

不过,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再优秀的人在年轻时也不免会有迷茫的时候,邹碧华当然也不例外。

在他不算长的人生历程中,有三段经历曾令他无比失落、沮丧,但他凭着一股韧劲,咬着牙都挺了过来,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励志之路。

第一段经历是邹碧华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进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但工作了
很长一段时间却还没进入状态。

邹碧华觉得当时的工作显不出他的优势,他感到身上的劲儿无处使,所以每晚都会打开画箱,沉浸在绘画的世界中。

直到有一天, 邹碧华与分管院领
导作了一次深入地沟通,领导与邹碧华分享了自己年轻时的经历,说道:“在上海,你要开花结果就要靠自己!”那位领导掷地有声的话语像锤子般敲打着邹碧华的心,他没想到眼前的这位长者经历是如此坎坷。

沟通后,邹碧华迅速调整了心态,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法院工作中,并时刻准备接受挑战<
第二段经历是邹碧华刚在北京大学读博士不久,他的导师程正康教授突然离
世!邹碧华一下子懵了,大脑一片空白。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他变得沉默寡言,心灰意冷。

但贾俊玲教授接收了邹碧华,在她的引导下,邹碧华渐渐走出来了,学习热情日益高涨,看书比以前更“狠”了,因为他坚信学习对他以后的审判实践会有极大的帮助。

果然,多年后,他独创的要件审判九步法在实务界和理论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三段经历是邹碧华历经艰辛获得博士学位,却在毕业当年没能通过上海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员晋升考试的首轮笔试,仍然只能当助理审判员。

风言风语在单位里传开,邹碧华如芒在背。

那天下班后,他独自坐在福州路209号的办公室里天色有些昏暗,外面已经华灯初上,但他不想回家。

那晚,32岁的他流下了眼泪不过,在院领导和家人的宽慰下,没多久他就恢复了斗志,开始不断撰写、发表调研文章,也不断收获奖项,并在不久后被选
派至美国联邦司法中心进行考察,开启了他法官职业生涯的华美乐章。

“一个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千万不能低头,一定要学会独辟蹊径,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也要学会忍耐,等待时间一举攻克。

”这是程正康教授生前对邹碧华的教导。

的确,人生的机遇有时就像夜空里的烟花,熬过了漫长的等待才会闪耀出刹那的绚烂。

亲历一次次的挫折,使邹碧华愈发坚强与达观。

他曾说:“将来我判断自己人生成功的标志,是看我帮助过多少人走向幸福。

”为此,当同事遭遇事业上的挫折时,邹碧华给予的是发自肺腑的鼓励一一“一个人的事业发展不可能是匀速运动的,不要太在意这些,相信自己!”
好德知礼的法官一一皋陶
众所周知,皋陶是中国传说时代的人物,尧时期就是一位重臣,舜时则担任
了掌管刑狱的最高长官。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舜设官分职,委任了人辅佐
22 自己,分别主管稼穡、和睦礼让、抵御外寇、惩办罪犯等事项。

被任命的
这22个人不负尧望,在履职中都建立了功勋,而皋陶列为其首。

司马迁说这22
个人都有功劳,皋陶主管法律,公平裁断,人们都心服口服。

由此,皋陶也被誉为中国的第一位法官。

秦汉时由当时的最高司法衙门一一廷尉寺按制祭祀皋陶。

魏晋时,制定新的祭祀礼而将祭祀皋陶之职由廷尉寺移到律署。

一位名叫摯虞的大臣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律署只掌管着制律,其地位远不及廷尉寺,由律署祭祀皋陶,分量是不够的。

他主张应该遵从旧制,仍由廷尉寺祭祀皋陶。

朝廷同意了摯虞的意见。

皋陶自秦汉以来一直是中国古代司法官吏的心中之神,他公平断案的“故事”
凝聚了中国古代法官的信仰。

作为法官的皋陶,不仅知法,而且知礼并努力践行礼,真正做到了礼治背景
下裁断所能达到的最大程度的公正。

成书于战国至汉的《尚书•大禹谟》与《尚书•皋陶谟》以追记的形式记载了舜与皋陶、禹君臣之间关于治国理政的对话,虽是后
人的追记,但也反映了传说时代的皋陶的法律理念和后人对法官寄予的期望。

《大禹谟》开篇即言:“皋陶说了治国的谋略,禹说了自己成功的经验,舜帝非常重视。

史官记录下了君臣间的谈话。

”值得注意的是,舜与禹对皋陶的称赞及皋陶自己谈到为国理政
的理念都是以礼的核心内容——德为主,而刑为辅的。

先看禹对皋陶功绩的赞扬:“皋陶处处行德,德行才得以普及,百姓也感念他。

帝舜,您一定要考虑皋陶的功劳。

皋陶想着德政、解释德政、称赞德政、力行德政,帝舜您一定要考虑皋陶的功劳。

”舜对皋陶的称赞:“皋陶,你能够准确适用五刑,辅助教化。

你辅佐我治理政事,知道用刑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无刑的治理境地,百姓平和而公正,这都是你的功劳。


再看皋陶在回答舜时所阐明的用刑理念:“因为帝舜的品德无瑕:对臣子只是简单地要求他们尽职尽责,对百姓宽和而不行苛政;对犯罪的人只惩罚他本人而不株连子孙,对有功的人赏赐却延续到他们的后代;原谅过失犯罪的人,无论他的罪过有多大;严惩故意犯罪的人,无论他的罪行多么微不足道;罪疑从轻,功疑从重;与杀害无辜的人相比,宁愿释放不守法的人。

帝舜您爱惜生灵的美德滋养了民心,使天下的人服从教化而不敢冒犯官府。


从以上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皋陶是一位深受民众爱戴、同僚敬重、帝王赏识的法官。

他的成功在于把“德”放在了第一位。

这个“德”是礼的内化,具体内容是严格自
律,爱民如子。

而皋陶对舜的赞扬,实际上是在阐述自己的“用刑”理念。

这就是宽和地对待子民,刑罚的锋芒只是针对故意作奸犯科的人。

以严厉的刑罚彰显帝王的好生之德,这些用刑原则被后世儒家发展为“慎刑”或“恤刑”的理论。

在《尚书•皋陶谟》中我们看到的皋陶,更是一位好德知礼的法官。

《皋陶谟》集中记述了皋陶对“德”的进一步阐述。

皋陶总结了历史的经验,认为世间有九种美好的品德,即:“宽宏大量而又谨小慎微,性格温和而又独立不移,老实忠厚却又严肃庄重,富有才干却又办事认真,柔和驯服却又刚毅果断,为人耿直却又待人和气,志向远大却又注重小节,刚正不阿却又实事求是,坚强不屈却又符合道义。


首先,对最高统治者“帝”而言,德是最重要的。

因为帝之德不仅表现在严格的自律、为天下表率方面,而且还表现在知人善任,安定民众方面。

皋陶将“安民”作为帝德的一个重要方面,认识到了民的重要性和力量。

他认为“天”对人间最高统治者天子一一帝的选择,是根据民意而决定的。

天意与民心共同指向的帝之德成为最高统治者权力的来源,成为最高权力合法性的基础。

其次,德对任何一个统治者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皋陶认为,一个统治者, 如果具有九德中的三德,并日夜努力践行,大夫方可以保住自己的封地;如果具有九德中的六德,并日夜努力践行,诸侯方可以保住自己的王国。

如果以九德为标准选拔官吏,为官者才能个个是天下的才俊。

再次,皋陶认为,统治者践行德的主要方法应该是力戒安逸与私欲,按照上天的启示兢兢业业,恪守职责,勤劳国事。

按着上天赐予的人伦秩序,做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按照上天赐予的尊卑秩序,恪守五礼,即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各尽其职,各安其分。

天将统治权交与有德之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分别穿着不同色彩纹饰的五种服饰来彰显身份。

按天的旨意,用墨、團、非I」、宫、辟五刑讨伐、惩处有罪之人。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尚书•皋陶谟》中作为掌管刑狱的最高司法长官皋陶并没有奢谈刑,而是对德情有独钟,是一位好德知礼的法官。

还有一点也同样值得我们思考,即皋陶所说的德不是对一般民众道德的普遍要求。

而是制约百官言行的“官法”,是制约最高统治者帝之权力的无上大法。

皋陶好德知礼,但也严格公正地执法。

我们从孟子对皋陶的认识中,也能印证在人们的心目中,皋陶是一位不徇私情的法官。

孟子的学生问孟子:“舜为天子,皋陶为法官,而舜的父亲杀了人,皋陶将如何处理?”孟子答道:“皋陶将会逮捕舜的父亲。

”学生又问:“难道舜不会禁止皋陶逮捕他的父亲吗?如禁止, 那舜怎么办呢?”孟子说:“舜会放弃天子之位,偷偷地背着父亲逃走。

”皋陶断狱,即使对帝舜也是如此地不通融。

孟子认为,在法与帝之间,作为法官的皋陶一定会选择护法,而不是曲法。

只有这样的法,才能算得上“平之如水”,公正无私。

皋陶是一位传说中的人物,对于各种传说我们已经无法也不必要拘泥于真伪的考证。

关键是,虽传说不一,但一代又一代人对法官的期望却是相同的,这就是好德知礼,公正无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