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高考语文诗歌诗歌赏析题型汇编

2019年高考语文诗歌诗歌赏析题型汇编

2019高考语文诗歌赏析题型
汇编
(名师精心汇编,建议下载保存)
(绝对精品文档,价值很高,值得下载收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 小题。

(共11分)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一)
杨万里①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②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注】①杨万里,江西吉水人,做此诗时他正离家宦游,在广州任内。

②无那:无奈。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5分)
A.“锦绣堆”形容海棠花团锦簇,如堆锦织绣。

这一片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并非眼前的实景,为虚写。

B.诗中虽然写“梦入”,但诗人其实并没有做梦,是诗人看到今日春风和煦,春暖花开,感觉恍若梦境。

C.诗人从春日海棠开花、万物春回,联想到自己老了,生机勃勃的春景与人的衰飒老气形成了对比。

D.“万物皆春”明点“春”,“一年过社”说的是春社,暗点“春”。

海棠花开、燕子飞回,使人感到花也春,鸟也春。

1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4.B【解析】B项,“但诗人其实并没有做梦,是诗人看到今日……感觉恍若梦境”说法错误,“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
西锦绣堆”,诗句中是诗人真的梦见了家乡的海棠,抑或诗人假托梦境表达思念之情,并非见眼前之景感觉恍若梦境,“海棠开”并非眼前所见之景。

15.①故园之思(怀乡之情)。

写故园海棠花开、眼前燕回絮飞的美好春色,寓情于景,抒发思乡之情;
②爱春、惜春之情。

春光明媚,诗人爱之欲餐,抒写爱惜春天之意;
③年华老去,愁对春光的孤寂之情。

诗人在春光中孤独地老去,抒发枉抛光阴之叹。

(每点2分,共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 题。

晚秋登城北门①
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
杜陵②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
古梁州③。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当时诗人由南郑前线调到后方,闲居成都,在此领祠禄。

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

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的第一句描述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闲居的生活和身体日渐衰颓的情况。

B.“两行雁带杜陵秋”,诗人希望鸿雁能将自己的思情带回故乡,寄寓着诗人对关中、故都的怀恋之情。

C.“横槊赋诗非复昔”,“横槊赋诗”指作者驻守边地军中吟诗之事,“非复昔”感慨良多,铁马往事仍萦怀。

D.“梦魂犹绕古梁州”,诗人经常怀念曾经的戎马生涯,“魂牵梦萦”正是其收复失土、报国心志的抒发。

15.本诗以“愁”字为线索,贯穿全篇。

请简要赏析。

(6分)14.B【解析】B 鸿雁将秋来的消息传来,非将思情带回故乡;
15.①首联描述自身日渐衰颓,满眼西风凄凉之景,奠定全诗感情基调:愁;
②颔联描述远望边地烽火,仰观失地飞鸿,愁;
③颈联感叹故都沦陷、山河兴废(国家安危),前途未卜,愁;
④尾联追忆“横槊赋诗”,生壮志难酬之悲,收束全诗,愁味悠长。

(每答出一点给l 分,答出四点给满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
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②旧消息,眼中盗贼尚
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

②行朝,指朝廷
迁移不定。

14. 下列关于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B. 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

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
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

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C. 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

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
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D. 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
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

15. 诗的颈尾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14. B 15. ①漂泊思归之情。

“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

②忧国伤时之情。

“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

(意思对即
可)
【解析】
14. 试题分析: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

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

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B项,上句写静景,下句写动景。

视听结合,写“野泊”所见之景。

天上参横斗转,地上洞庭茫茫,为视觉;角声悲鸣,声断岳阳城,为听觉。

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15. 试题分析:本诗要求回答诗的颈尾两联分别表达的情感,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答题前先通读全诗,对诗歌有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

有时诗中还会有直接抒情的词句。

颈联中,“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

尾联中,“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①
杜甫
幕府秋风日夜清,澹云疏雨过高城。

叶心朱实看时落,阶面青苔先自生。

复有楼台衔暮景,不劳钟鼓报新晴。

浣花溪里花饶笑,肯信②吾兼吏隐③名。

注:①本诗写于广德二年(764)。

严武在担任剑南节度使时,保举杜甫为节度使参谋,在幕府当值。

②肯信:肯否相信。

③吏隐:郑钦吏隐于蚁陂之阳,杨德周曰:“晋山涛,吏非吏,隐非隐。

公在幕府为吏,归草堂为隐,兼有其名也。

”(《汝南先贤传》)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紧扣住诗题“院中晚晴”,写锦官城内秋雨初霁,幕府院中风清气爽,渲染了清新自然而又雅静的气氛。

B. 颔联写院内晴后的景象,秋风吹,朱实落,青苔在疏落的秋雨过后更加青绿。

看似纯为写景,实则借景抒情。

C. 颈联为远眺之景,楼台地势高耸而暮色渐起,响亮的钟鼓之声从远处传来。

采用了动静结合和远近结合的艺术手法。

D. “复有楼台衔暮景”中的“衔”字,精确地描摹出暮景初上、夜色并未全部笼罩山城时的情景,其妙处令人赞叹。

15. 古人评价“此诗举束缚蹉跎,无可奈何意,一痕不露,只轻轻结语云‘浣花溪里花饶笑,肯信吾兼吏隐名’”。

请结合尾联含义简要分析作者的心境。

【答案】14. C 15. ①尾联意为浣花溪畔的花一直在笑我劳碌无功,她肯否相信我在幕府为吏、回草堂为隐而兼有其名呢? ②尾联表
现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心境。

他在幕府的秋风中怀想浣花溪畔的草堂,寄人篱下而碌碌无为,想回到草堂又迫于生活的压力,对当前处境非常无奈和矛盾。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C项,“远近结合”不明显。

“复有楼台衔暮景,不劳钟鼓报新晴”,“楼台街暮”之景是远眺之景,“钟鼓”之声是诗人耳闻之声,诗句中近景不明显,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提到近景,故“远近结合”之说过于牵强,颈联应是采取动静结合和视听结合的手法,前一句是静景,是视觉,后一句是动景,是听觉。

1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结合尾联含义简要分析作者的心境”,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

首先理解古人的评价,“此诗举束缚蹉跎,无可奈何意,一痕不露”,这句话是是说这首诗中隐含了无可奈何之意,但是一点痕迹都没有露出来,只由尾联暗含了这种意思。

“浣花溪里花饶笑,肯信吾兼吏隐名”,“绕笑”意为“多笑”,前一句写浣花溪边的菊花一直在笑我劳碌无功,后一句使用典故,考生要结合注释分析用典的意思,从注释可知诗人当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尾联表明诗人想回到草堂隐居,但限于别人的关照,心情无奈甚至矛盾。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

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

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