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女儿的信》课堂实录李镇西音像出版社要给我制作课堂实录的光碟,于是上周我借班上了一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
应该说,这堂课上得不错,现场文字记录的铁皮鼓直说感动,他还说当我说下课时,他感到很惊讶: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
但是我决定重上一遍,因为我突然想到,应该让我自己班上的学生随光碟“面向全国发行”!当我给学生们说这个想法时,全班学生兴奋得不得了,掌声几乎要把房顶冲破!我说:“若干年后,如果你们想年李老师了,想念同学们了,便拿出这堂课的光碟看看!甚至你们老了以后,还可给你们的孙子放这光碟说,看爷爷(奶奶)当年读高中上课的情景!”同学们哈哈大笑。
今天下午,我和学生乘车来到四川省电教馆。
说实话,上课之前,我根本没有关于这堂课任何具体设想,我追求一种课堂的生成性,一切看学生的现场反应,在随机进行相关的引导。
只有一点非常明确,这堂课一定要一切围绕学生转,真正体现出尊重学生,寓引导于对话之中。
尽管上周的课也不错,但我不想重复那堂课的具体程序,也不可能重复,因为学生不同嘛!我们在摄像室坐好了,正准备上课,教科所吴老师突然走进来说别忙,原来她认为学生统一穿校服色彩太单调,她建议同学们可以把校服脱了,让学生穿在里面的毛衣、春秋衫的色彩露出来。
学生们听话地纷纷脱下校服外套,于是,我眼前的学生变成色彩缤纷起来。
摄像师给我示意可以开始上课了。
于是我对同学们说:“好,咱们上课!”随着值日生朱雅兰一声响亮的“起立”,同学们齐刷刷地站了起来,一双双明亮的眼睛看着我。
我审慎地鞠了一躬:“同学们好!”同学们齐声喊:“老师好!”“谢谢!请坐!”我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新课文,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叫《给女儿的信》(我一边说一边转身板书:“给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
那么这篇文章咱们怎么学呢?作为一篇自读课文,主要是自己读,看看有什么感悟,什么问题或者什么不同的想法,都可以提出来大家交流,分享,李老师呢,就和你们来作一些探讨,也和大家分享。
”从学生的阅读程序来说,他们接触一篇新文章首先克服字词障碍。
本来,我当然可以给学生列一些可能不认识的字,但我想,我以为他们不认识的字,他们就不认识吗?恐怕不一定。
而且,我以为他们认识的字,恐怕他们也不一定能够认识。
再说,这个同学不认识的字,可能那个同学不一定不认识。
反之亦然。
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让学生自己说,他们在阅读中遇到过那些不认识的字。
于是我又说:“我们接触一篇课文首先是从接触字词开始的,那么我要问,哪些同学在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然后查过哪些字词?大家交流一下。
如果你们没有,李老师就要问你们了。
”黄泳第一个举手:“我查过‘抔’。
我问:“在什么课文地方?要说清楚。
”“在课后练习里,‘读读写写’的第三个字。
”她说。
“哦,在这儿,读什么?”我问她。
黄泳说:“pou”“读几声?”“二声。
”“很好!”我又问全班同学,“同样是这个字,查过的举手。
”许多同学都举起了手。
我笑了:“呵呵,不少呀!哪些同学在没有读这篇文章之前就认识认识这个字?”无人举手。
“哦,没有。
”我说,“那么,你们还查过哪些字呢?”依然无人举手。
“没有啊?”我说,“这就是说本文的字你们都认识了?好,那李老师要考考你们了。
李老师有点疑惑要问大家――看第15自然段第四行。
我请一个同学读一下‘原来有窝棚的地方已经盖起一……’,后面这个字读什么。
”有同学举手了,我说:“别举手!我抽一个同学起来读――请余鑫同学来读。
”余鑫站了起来,很自信地读:“dòng”我说:“很遗憾你读错了,这个字应该读zhuang。
一‘幢’!我知道你以为自己能够读正确而没有去查。
那么有没有一个dòng字呢,有的,但是写法不一样。
”有同学插嘴:“那是一个木字旁,再加一个东。
我点点头:“对!我们四川人很容易把一‘幢’读成一‘栋’!以后可别读错了。
李老师还有一个字要考大家,第八段第二行‘在他们目光接触的……’”有同学忍不住小声读了出来。
我赶紧制止:“不要说!我请马雯婕读。
”马雯婕读:“刹(cha)那间。
”我问:“她读对了没有?”郑毓秀急切地站起来说:“应该读sha!”更多的同学说:“应该读cha!”“对!应该读cha!”我肯定地说。
看着有点不好意思的郑毓秀,我接着说:“不过,郑毓秀虽然读错了,但通过这么一纠正,你印象就比较深对不对?我问大家,这个字有没有读sha的时候?”同学们说:“有!”我说:“对,这是一个多音多义字。
‘刹车’的‘刹’便读sha。
但在这儿读‘刹(cha)那间’。
还有没有其他的字?没有了啊?一会儿我说不定还要考你们的,呵呵。
我要强调的是,查字词时我们往往容易去查那些没见过的字,而我们经常所见的字读错了却不知道。
”字词解决了,应该正式进入课文了,我一直坚持认为,对一篇课文的阅读应该从学生开始,而不是从教师开始。
如果从教师开始,就应该是教师提出什么重点什么问题或者展示什么多媒体课件,无论这些问题或课件设计得多么好,这一切都是着眼于教师怎么“教”!而在我看来,自读课文更多的应该着眼于学生怎么“学”!因此,我决定从学生的感受开始进入这篇课文的教学。
我对同学们说:“这篇文章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同学们读了一遍以后你们第一个感觉是什么?有什么想法?大家不妨谈谈。
”钟雪飞把手举了起来:“我觉得一般的父亲在这种情况下是不会对他女儿这样说的,但是苏霍姆林斯基却对他女儿谈什么是爱情,很不一般,他和一般的父亲不一样!这点我印象特别深。
”我问:“和钟雪飞有相同感觉的举手。
”大部分同学举起了手。
我说:“看来多数同学有和钟雪飞一样的第一感觉。
那么我有一个问题,你们可要实话实说――你们在14岁有没有想过爱情?放心,李老师不会问你具体是怎么想爱情的。
”大家忍住不笑了,同时纷纷举手。
我一看,绝大多数同学都举起了手。
我说:“把手放下!嗯,多数人想过。
但想过以后又问过父母的同学,请把手再举一下?”这次却只有四个同学举手。
“好,我们请举手的四个同学谈一谈,当你们在父母面前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你们的父母是怎么说的?苏畅,你先说好吗?”苏畅说:“我问过父母,他们说,现在问这些做什么,长大了就知道了。
”大家笑了,我也和同学们一起笑了。
我问汪洋同学:“你的父母怎么回答你的呢?”汪洋同学说:“我妈给我讲爱情是世间很美好的一种情感,然后说她和我爸那样就叫爱情。
”大家又笑了。
“那么,王楠楠的父母又是怎么告诉你的呢?”王楠楠说:“我是和爸爸闲聊时问到的,他告诉我,每个人所经历的都不一样,爱情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要靠自己去体会。
”然后我请黄泳说,黄泳回答:“其实是我妈妈给我讲的,她说每个人所面对的爱情都不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爱情,要看你怎么处理。
”我说:“我觉得这四位同学的家长都不错,都能真诚面对孩子的提问。
只有苏畅的父亲回答得好像比较敷衍一些。
呵呵!不过还好,没说你小小年纪怎么就喜欢胡思乱想。
”大家都笑了起来。
“可是,”我话锋一转,“为什么只有四个同学问了爸爸妈妈呢?其他同学也想过爱情为什么没有问过你们爸爸妈妈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不敢。
”我说:“不敢?如果问又会怎么样?好,我们现在就想像一下,如果你们问爸爸妈妈,估计他们会怎么说?”李运举手站了起来:“我父母会花四个小时来教训我!”大家笑了。
“嗯,你的家长可能会说你现在别想这些!是吧?”我问。
李运说:“是。
”杨晓梅站了起来:“我的妈妈会说,你这么小的年纪,像这些干啥,还不好好学习!我知道我如果问了,我一定不会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
”我说:“是啊,爸爸妈妈不说,可是你们会想呀!并不因为没有人回答你们就不想爱情了。
就像是到了春天花一定会开放,到了秋天果实一定会挂满枝头,你们在一天天长大呀!我觉得你们,包括多数同学都很现实,知道爸爸妈妈不会回答,所以轻易不会去问这个问题。
在中国,很少有父母像刚才四位同学的家长这样开明。
李老师也有一个和你们一般大的女儿,你们猜猜,李老师的女儿问过我没有?”学生齐声说:“问过!”“没有!”我的回答出乎大家的意外,大家笑了起来。
我继续说:“我就知道你们会猜错。
呵呵!但是在我女儿十四岁的时候,我主动给她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写的这封信,为什么?大家知道,苏霍姆林斯基对我的影响非常大。
我觉得女儿在慢慢长大,我应该像苏霍姆林斯基对待自己女儿一样,也主动告诉我的女儿什么叫爱情。
”略微停顿了一会儿,我说:“刚才几位同学的父母回答得非常好,但是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回答相比还是有有区别的,比如,第一,在表述形式上,你们家长都给你们讲道理,而苏霍姆林斯基是用讲童话的形式。
第二,你们父母都讲每人的爱情不一样,但是既然是都是爱情就有共同的特点,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讲的是古今中外人类共同的情感。
现在我们看看苏霍姆林斯基是怎样讲爱情的。
下面同学们把课文快速看一下,把你喜欢,欣赏的语句勾出来,或者不懂的画出来。
一会儿我们交流感想,或者提出问题,李老师一会儿也给同学们谈谈我的体会。
”教师里一下安静了,同学们都开始快速阅读课文。
我一边巡视,一边继续提醒:“你特别欣赏的句子。
甚至你有不同的看法都可以勾出来。
不懂的问题也可以记在那儿,一会儿可以提出来。
”学生继续默读。
几分钟后,我说:“好了,很多同学都看了一遍了,咱们交流一下。
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或者某些段落甚至一个句子一个词,最能打动你的……都可以说说。
哪位同学先来说一说?”汪洋同学举手了,她站起来说:“这句话特别打动我――‘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抔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这句话我觉得写得很真实,每个人都会死,但在生的时候有过爱情,爱情就会通过你的生命延续。
汪洋的回答真实地反映了她的理解,这个理解我认为是正确的,不过我感到还不完整。
本来我可以帮她补充,但我想还是让学生来补充,于是我说:“汪洋对这段文字印象比较深,同学们对这句话还有没有不同的理解或补充?”钟雪飞举手站了起来:“我觉得这句话还有一个意思,有了爱情两个人才能走到一起,这样才能够延续后代,这也是生命的一种继承。
”我说:“对,我同意钟雪飞的补充,他的补充很重要。
我也谈谈我的理解,爱情无疑是一种精神的东西,但不仅是精神的东西,它有着生物性的基础,也包含了人的自然结合,包括人类的生生不息。
有了爱情,才有相爱的人之间的结合,才有了后代。
但是我们今天谈论爱情更多地是赞美精神的东西,因为我们是人!每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绝大多数人不过就是几十年,但爱情是永恒的。
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已经死了多少年了,但是他们因爱而化作的蝴蝶一直飞翔到今天!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
因此,人不免一死,但爱情的力量却永远延续下来。
”李文思举手了,她说:“第15自然段有这样一句――‘上帝在这对男女的眼睛中看到了一种无以伦比的美……’我是第一次听到用‘无与伦比’这个词形容爱情,我对这个词有了感觉,就是爱情居然能够产生这样强大的魅力!”让学生自由发言,并非取消教师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