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教孩子爱人,也要爱物,无论其有生命还是无生命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爱别人就是爱自己,一个真正爱自己的孩子,会努力做到“泛爱众”。
每个人虽然相貌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不同,但是,有一样是相同的,就是无不希望获得他人的尊敬与爱。
既然“爱”是用心感受别人的需要,那我们就要引导孩子学着满足他人的基本需要,即用一颗平等心、真诚心与人相处。
然而,现今的很多孩子因为没有接受正确的家庭教育,总是很在乎自己的感受,而弃别人的感受于不顾,不但不懂得尊敬别人、爱别人,还常常和周围的人产生对立,甚至瞧不起他人、辱骂他人、陷害他人,而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对方因无法承受而反过来报复该子,甚至引发命案。
所以,不爱他人,就是不爱自己,曾经用不好的方式对待别人,人家终究会用同样的手段甚至更狠的手段还回米,最后,谁受益了?两败俱伤啊!为了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我们要让孩子懂得“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的道理:我们所有人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土地上,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却应该如同父母亲友、兄弟姐妹,所以要互相爱护、互相尊重,只有这样,大家才能都过得快乐、幸福。
所以,我要让孩子懂得尊重、关心、爱护他人,最起码不要与他人结怨仇,因为“怨”会生“,恨”,仇恨的心往往是引发祸患的根源。
也就是说,“不与人结怨”应该成为孩子与人交往的基本原则。
另外,在社会群体中,哪些人容易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呢?是社会地位较低、干重体力活、贫困的人等弱势群体,比如清洁工、搬运工、小贩或残疾人等。
当我们在生活中接触这些人时,要保持最基本的尊敬,要使用您好”、“谢谢”、“慢走”等礼貌用语,让孩子从我们的身教中感受平等的力量。
除此之外,可能有人会问,那些坏人也要爱吗?《三字经》开篇就提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坏人不是本性坏,而是染上了坏习气,对于这样的人,我们要让孩子敬而远之,要在人格上尊敬他,但不接近他,当然更不能向他学习。
当然,我们还要引导孩子关注穷苦的人,鼓励他用部分零花钱或压岁钱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由此来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大爱之心。
“凡是人”中的“人”不仅仅是特指人类,而是指地球上的万物。
人类和各种动物、植物、矿物共享着一个地球,所以,人类不是地球唯一的主人,但人类又是万物之灵,因此,对地球有着保护和爱护的责任。
然而,近年来,由于道德教育的缺失,人们不再了解自己和自然、地球的关系,开始乱砍乱伐、捕杀野生动物,导致水土流失、气温升高、自然灾害频发。
几十年下来,地球已经不堪重负,南北两极的冰川在融化、气温在逐年升高、海平面在上涨……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随时可能发生。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人类不懂得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不懂得“天同覆,地同载”,于是只能遭受苦难。
然而,现在觉醒还不迟,我们要让孩子明白,如果不想让地球毁灭,就要毫无条件地爱护包括动植物在内的地球万物。
那么,具体该如何做呢?有些孩子之所以会踩蚂蚁甚至用开水烫蚂蚁、杀壁虎、逮知了,很大原因是由于他不了解这些益虫对人类的帮助,不知道敬畏这些小生命,不懂得这些小动物也是地球的主人。
正如有人说:“天是父,地是母,被天覆地载着的一切生命都是被父母养育的兄弟姐妹。
”由此说来,我们人类和这些动物都是兄弟姐妹,那岂有互相伤害、互相残杀之理?所以,我们不但要借用科普读物或光碟等媒介,使孩子进一步了解动物,更要把动物与我们人类的关系告诉孩子,让他不再漠视这些生命。
而像小猫、小狗、小兔子等动物原本就是人类的朋友,更不能虐待它们。
除此之外,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一个物种的灭绝不仅是大自然的损失,也会给整个生态链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因此,那些为了经济利益而捕杀野生动物的行为是残忍的、可耻的,因为人类无权剥夺它们的生存权。
而我们和孩子要做的,就是不购买如虎皮、狐狸皮、豹皮、貂皮等衣物或装饰,只要市场上需求少一点,惨死的动物就会少一些。
就如成龙、姚明做的那则公益广告:“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另外,我们也可以把发生在动物身上的感人故事讲给孩子听。
比如,小牛知道主人要宰杀母牛,就趴在刀上,用身体把刀掩藏起来,当主人发现小牛的举动时,深受感动,放弃了杀母牛的念头,把母牛和小牛养到终老;另有一个猎人,举枪准备打一只羚羊,没想到羚羊跪倒在地,一副恳请猎人的样子,但猎人还是杀了那只羚羊,当他剖开羚羊的身体时才发现羚羊腹中有一只小羚羊,原来母羚羊是恳请猎人放它的孩子一条生路。
此时,已经为人父的猎人深感后悔,从此放弃打猎,另谋生路。
我们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动物绝不是不会思考、没有感情的生畜,它们会思维、有情感,只是它们的思维能力不如人类高级,但它们也有家庭、有亲人。
如果人类对它们好,它们也知道感恩,如果虐待它们,它们也会疼、会害怕,甚至会报复。
因此,爱护动物,是我们人类这一高级灵长动物的责任,孩子一定要努力做到。
除了动物之外,植物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优化环境的“良臣”。
包括孩子在内的每一个人都是靠呼吸氧气生存的,而植物能在光合作用下释放氧气,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植物,也不可能有人类。
所以,为了人类自己,也为了地球,孩子要懂得保护树木花草,不随便践踏小草,不随便摘花,不随便折断树枝等,特别是在公园里、小区里、广场上、街道旁边等地方,人工种植的用来美化环境的花草树木,孩子更不能去摘。
我们要告诉他,这些花草是用来观赏的,如果今天你摘一朵,明天他摘两朵,没几天就被人们摘光了,大家就没有可以观赏的东西了,因此,我们要手下留情,维护美丽的环境。
当然,园林工人修剪花草、农民伯伯砍下结完果实的植物做肥料等,不属于随便折伤植物的行为,而是有规划、有目的并利于植物成长的举动。
这要让孩子分清楚,以免他问我们“为什么那些叔叔伯伯可以摘花草”时我们无言以对。
总之,我们要帮孩子从小建立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这样,他长大后就不可能参与或批准乱砍乱伐的活动。
如此一来,水土流失、温室效应、冰川融化等现象都会有所缓解,人类的生存坏境就会少受一些威胁。
最后,别忘记把节约能源的环保意识灌输给孩子。
天同覆、地同载的,除了人类、动物、植物之外,还有矿物,也就是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
而这些资源被人类开采后,成为我们生存不可或缺的能源。
但现如今,能源紧缺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新问题,其原因就是人们不懂得有计划地开采和有节制地使用。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和孩子能做的,也是必须做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能源。
比如,孩子要懂得节约用电、用水、用纸。
具体来说,洗手时,在用香皂搓手的过程中应关闭水龙头,冲手时再重新开启;在学校里,如果教室里没人或光线足够,就要及时关灯;身边常备手帕,减少使用或不使用面巾纸;等等。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节约用纸,就是在保护森林;节约用水,就是在保护江河;节约用电,就是在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只要孩子有心,就能为保护大自然出一份力,而这也是地球公民应该做的事情。
第二节让孩子明白名望的基础是德行与才干,而非外表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判断一个人的标准不是外貌,而是德行。
无论是我们还是孩子,都会对相貌出众的人颇有好感,也难免会倾慕对方的美貌,甚至会因此而格外敬重人家。
当然,尊敬他人是我们应该做到的,但是仅凭外表而对别人有所评判,难免为时过早。
而且,这种判断标准不但是盲目的,对孩子也是没有好处的。
比如,孩子刚到一个新班级,想交一些朋友。
结果,他看到谁长得好看,就去接近人家,与其交朋友。
一开始孩子可能很高兴,但时间一长,可能会逐渐发现对方很自私、很爱慕虚荣、很傲慢,这些不好的品性总会给孩子带来伤害,孩子可能会被对方熏染,也会变得跟那个人一样。
想想看,这就是以貌取人的坏处啊!孩子如此,我们成年人不是也有相似之处吗?很多男性找配偶的第一条件就是:漂亮。
殊不知,婚后每天与之相处的不是一张美丽的脸,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如果这个太太虽然漂亮,但自私贪婪、心胸狭窄、脾气暴躁的话,男人就会觉得,自己更需要一个温柔贤淑、善良宽容的女性做妻子。
诸多事实证明了以貌取人的弊端,也证明了相貌不是换取敬重的前提,正如“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这句教诲所说,一个品行高尚的人,名声自然会高,因为人们所敬重的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而不是看他的相貌有多好,这里的“行”是德行、品行,“名”是名气,“重”是重视、看重。
的确如此,即便一个习惯以貌取人的孩子,也更愿意和那些品德高尚的人相处,因为品德高尚的人可以用言语行为滋润孩子的心田,让孩子感觉到积极向上的力量。
因此,我们要借由这句教诲让孩子在与人交往中增强判断力。
首先,无论他人相貌如何,都要尊重对方,不因对方相貌丑陋而排斥,不因对方相貌美丽而有意接近;其次,孩子要在平等交往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对方的言行举止判断对方的德行高低,如果对方的确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就要向人家学习,常常与他相处,这也是后面“亲仁”一章所强调的重要内容;如果对方一身恶习,孩子就要懂得敬而远之。
这样一来,孩子就不会因不懂得如何判断人而盲目交友了。
今天,我们如何激励孩子成为一个品行高尚的人呢?被誉为“大乘至圣先师”的孔子,在两千多年前以高尚的品德吸引着众多贤士前来求学。
孔子带着学生们周游列国,推行仁政,希望通过教育实现天下大同。
尽管孔子经历了绝粮七日、痛失爱徒、晚年失子的种种悲惨遭遇,但是他那颗为民、为天下的心却从来都不曾改变。
他高尚的德行不仅被当时人所称颂,也被我们现代人所敬仰。
孔子之所以能够名垂千史,就是因为他是一位“行高者”、“才大者”。
孩子既然已经开始学习《弟子规》,就应该期许自己成为孔子的好学生,激励自己成为和孔子一样有德行、有才华的人。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或者说怎样向这个目标迈进呢?《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字面意思是,个人的道德修养有没有得到提升;自己所领会的学问和道理,有没有宣讲出来,让更多人受益;听闻了正义的事,有没有及时去做;发现自己有不好的言行,有没有积极改正,这些正是我所担忧的。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每天最关注的是改过、行善、修身、从教。
而我们呢?或者孩子呢?每天都在关注什么?如果孩子能积极改正已经发现的错误,每天按照《弟子规》的教诲修养德行,并多做有利于大众的事情,同时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或在修身中体会到的道理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其他人,那么孩子的那颗心就如同孔子的心,只要保持下去,孩子必定会成为一个有德行、有名望(即德高望重)的人。
因此,我们要激励孩子向这方面努力,无论目前他德行、学问的底子有多么薄弱,只要努力,一定会成为“行高者”、“才大者”。
《弟子规》的最后一句不是也鼓励孩子说“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吗?让孩子了解德行和名利的关系,懂得修养德行的必要性。
虽然获得名望的基础是德行和才能,但是修养德行、完善才华的目的不是争名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