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到1919年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随着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中国国门洞开,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平等条约条约的签订,主权的沦丧,早已令这个国家摇摇欲坠。
经济上,通商口岸的开辟,大量外国商品的涌入,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意味着成千上万的农民失去生计。
文化上,基督教的传播毁坏了传统文明,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不断流失……国家已到了风口浪尖,民族面临空前危难,中国社会各阶级前赴后继,开启了对国家出路探索的进程……
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起义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增加赋税,横征暴政,使阶级矛盾更加激化。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1851年在广西桂平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纵横18个省,战争规模与激烈程度,军事筹划和指挥水平,都达到了历代农民战争的高峰。
其《天朝田亩制度》代表几千年来农民的诉求,《资政新篇》更是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的首次探索。
但是这条路在历史的证明下还是失败了,它同所有的失败的农民起义一样,没有远大的战略眼光,领导集团政治上过早的封建化,组织上无法始终保持领导核心的团结。
笼统的排外思想,拒绝外国先进思想的感染。
道路曲折过后,终究失败。
但是,它严厉打击了外国侵略者,阻滞了中国人半殖民地化的进程,鼓舞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志。
2.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运动
鸦片战争中,列强的坚船利炮打醒了一些官僚阶级,明白闭关自守的危害性,于是中央以奕为首,地方包括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重臣,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开始了。
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
这是中国阶级探索出路的另一条辟径,但是后来的甲午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如果说洋务运动是一场改革,那么它只能是沿着半殖民地化的方向“改革”而已。
但是不能否认洋务运动却是给当时的中国崛起带来了不可忽视意义。
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让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化工业企业,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3.资产阶级改良派:戊戌变法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已陷入巨大的危机之中,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优越性的改良派,在康梁的领导下,戊戌变法开始了。
经济上鼓励工商业发展,政治上裁撤冗员,军事上编练新军,裁汰绿营……但由于改良派依赖无实权的皇帝,又无广泛的群众基础,加上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以光绪帝被囚,“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梁流亡国外而告终。
但是,戊戌维新时期传播了西方科学与民主思想,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的失败让人明白改良道路行不通,清末新政的无疾而终又证明清政府早已无可救药,孙中山1905年与日本东京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振兴中华”的口号,1911年黄花岗起义极大振奋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热情。
于是,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了。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1 912年2月清帝宣布退位,统治中国2000余年的封建帝制就此结束。
但在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的破坏下,孙中山于1912年3月辞去大总统职务,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从此开始了十几年的黑暗的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5.资产阶级激进派:新文化运动
北洋政府的倒行逆施激起民愤,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加速了国民觉醒,面对“尊孔复古”逆流,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以“民主”“科学”为旗帜,以“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为口号,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促进知识普及;反对传统儒家道德,解除中国人民思想束缚……但它仅限于思想领域,而未发展为政治运动,影响比较有限。
中国对民族出路的探索,是曲折坎坷的革命,但也正是凭借社会各阶级的共同努力,凭借在中国共产党及马列主义的指导下,中国人民一步步的经验积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这只巨狮也终于苏醒。
最后经过漫长的抗日斗争,中国的国际地位获得了大大的提高,不仅成为世界四强和联合国创始国之一,更是傲立于世界之林,开始了它的新的王者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