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基础理论3(实用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3(实用课件)


2020-11-26
10
• 整体观察法
• 以外测内:“有诸内,必形诸外”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
• 内脏生理病理现象-----反应于外
• 外在生理病理现象-----测知于内
• 五脏分证---某些特定症状,归结为某脏的

生理失常,治疗时,调理11
(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 精气学说---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影响生命观
• 阴阳学说 作为古代哲学中辩证法思想---推
• 五行学说 动和促进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促进了中医学方法学体系的建立。

2020-11-26
12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
• (1)理论框架的建立
四部经典是确立的标志
《黄帝内经 》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著作
2020-11-26
14
《伤寒杂病论》 成书年代及作者:东汉张机(字仲景) 宋代林亿整理出版时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 贡献:伤寒杂病论是辨证论治的奠基著作
1.《伤寒论》创立六经辨证 112方 2.《金匮要略》重在脏腑辨证 262方 3. 共载方269方 4 .将理法方药一线贯通,开创辨证论治之先河.
2020-11-26
2
绪论
• 学习要求 • 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学科属性及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概况。
2020-11-26
3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 基本概念: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
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
• 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
• 识体系。

1.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2.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3.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4.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2020-11-26
4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 基本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穴)在内的整体系统,它以整体观念为 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 为诊疗特点。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18
金元四大家
• 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倡导火热论, • 撰《素问玄机原病式》,后人称其为“寒凉派” 。 • 张从正(字子和)倡汗、吐、下攻邪法,撰《儒 • 门事亲》,后人称其为“攻下派” 。 • 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倡言“百病皆由脾 • 胃衰而生也”,撰《脾胃论》,后人称其为“补土派” 。 • 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认为“阳常有余,阴 • 常不足”,撰《格致余论》,后人称其为“滋阴派” 。
2020-11-26
2020年中医基础理论3
感谢您的阅览
参考书
1.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7. 2.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 3. 李振吉主编.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词典.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 4.. 规划教材教与教学参考丛书·中基础理论.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5.黄帝内经素问,灵枢.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
17
2.宋金元时期 • 宋代-陈言(字无择)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首论三因理论 ,对病因
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 • 宋代-钱乙撰《小儿药证直诀》开脏腑辨证先河,对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作出了新的贡献 。 • 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
2020-11-26
《黄帝内经 》 《难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2020-11-26
7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和方法 (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哲学思想:“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道:世界本原与生命起始 儒: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兵:用兵之道
2020-11-26
8
(2)医药知识的积累 • 殷商时期:酒及汤液 用于治疗疾病
2020-11-26
5
• 主导思想—整体观念 • 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 • 生理基础—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 • 病理基础—六淫,七情,饮食,劳逸 • 诊治特点—辨证论治
2020-11-26
6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 时代:战国—两汉时期 • 标志:四部经典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包括《素问》《灵枢》共18卷 162篇论文。
贡献:1.强调整体观念(人自身,人与自然)

2.古代哲学思想(精气,阴阳,五行)

3.建立以五脏为核心的有机整体

4.构建了藏象经络理论
2020-11-26
13
《难经》-秦越人(扁鹊) 81难 难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的补充著作 贡献: 1.脉学发挥-创独取寸口脉的诊脉方法 2.命门说-左肾右命 3.无形三焦说 后世“内难二经”并称。
2020-11-26
16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 1.魏晋隋唐时期 • 晋-王叔和撰《脉经》是第一部脉学专著 • 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是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 隋-巢元方撰《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病机证 • 候学专著 • 唐-孙思邈撰《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第一部医 • 学百科全书
2020-11-26
• 西周时期:认识疾病,确立病名 。记载38种

如疸、痹、腹痛、聋等
• 春秋时期:治疗技术发展(针、灸、药)
• 战国时期:扁鹊丰富诊断技术,文贽用怒治忧

[五十二病方]记载103病名、283

方、247种药名。
2020-11-26
9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 直接观察法 :采用解剖的方法观察。 • 食道与肠道的长度比为1:35(现1:37) • 发现不同脏器及其位置,如肺、脾、肝、肾、女子胞的位置。“心主身之血脉”。 • 整体观察法:分析类比推理的方法观察人体 • 逐步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理论。
2020-11-26
15
(2)治疗技术的发展
《神农本草经》
• 成书年代及作者:秦汉,原著佚名
• 贡献: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 1. 载药365种—上品无毒益气,中品疗疾,
• 下品有毒祛邪。
• 2. 提出“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
• 3. 提出“七情”的配伍理论—单行、相须、

相使、相畏、相恶、相杀、相反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