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记叙文专题(20200709182954)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记叙文专题(20200709182954)

专题一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记叙文概念及分类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如小说、散文、寓言、故事、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记叙文的特点是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含在具体材料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

中考常考记叙文有以下三大类:一、写人叙事类记叙文1.记叙文六要素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把握记叙文的要素,有助于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结合时代背景探寻文章主旨。

2.记叙顺序⑴顺叙。

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或事件发展过程来写。

作用:使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晰。

⑵倒叙。

把事情结局或发展过程中某一突出事件提到前面先写,然后再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叙述。

作用:突出文章主题;造成结构的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使叙事有波澜;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

⑶插叙。

在叙述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事线索,插入一段相关的内容,然后仍然按照原来的线索继续叙述。

作用:对原有内容进行补充说明,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突出中心;凸显人物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饱满。

⑷补叙。

也叫追叙,是根据内容的需要,在行文中对前边所写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作用:可以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

插叙与补叙的区别:插叙内容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后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内容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补叙部分可以放在文章中间,也可以放在文章结尾,而插叙部分只能放在文章中间。

3.记叙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记叙文的线索有:人物线索、事物线索、时间线索、事件线索、情感线索、地点线索等多种形式。

4.记叙文人称1. 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口吻展开叙述。

这样便于抒发情感,使读者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 第三人称:用“他、他们”的旁观者身份叙述事件。

其好处在于叙述不受限制,比较自由开阔。

3. 第二人称:用“你、你们”直接与读者进行交流。

多出现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其好处在于好像与读者对话一样,读来让人感觉亲切,便于情感的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

5.记叙文表达方式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五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复杂的记叙文,往往将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起来运用。

6.人物描写方法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

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肖像、神态、语言、心理、动作、环境的描写之中。

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

7.记叙文表现手法和结构手法常考表现手法及作用对比:突出事物的性质、特征;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衬托(正衬、反衬):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

可以突出主体事物的特征,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托物言志(象征):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抱负或志趣。

借景抒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

欲扬先抑: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可以使文章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加充分地表达作者感情。

讽刺:针对社会现实中具有反面色彩的人或不合理的事,用嘲笑的手法,突出其矛盾所在,以达到否定、贬斥、批判的目的。

以小见大:选取事物的一个局部或平凡细微的事情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反映出重大主题,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这样使作者有了很大的灵活性,也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联想、想象空间。

常考结构手法及作用开门见山:简洁明了,使人一目了然。

卒章显志: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

可以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使文章内涵更加丰富,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伏笔:即文章上文对下文的暗示。

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进行陪衬。

铺垫能增加文章情节的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更具合理性。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多变。

承上启下:使文章过渡自然,结构严谨。

前后呼应:使文章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8.修辞手法及作用比喻:突出事物特征,将事物描写得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将抽象、生疏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用来阐明深奥的道理,使其浅显易懂,有助于人们理解接受。

拟人: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夸大或缩小。

有利于揭示事物本质特征;烘托气氛,加强渲染效果,引起联想。

反复:反复有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大类。

连续反复中间没有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

强调某种意思或某种感情。

对偶:使句式整齐匀称,节奏感强;语言凝练,高度概括;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韵律美。

设问:引起人们思考;为了突出某些内容,引起人们注意。

反问:加强语气,引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

借代: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常见的借代种类有以特征代事物、以具体代抽象、以部分代整体、以整体代部分等。

可以使文笔精炼,引人联想,使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双关:在一定的语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反语:使语言有变化,生动有趣,增强文章的幽默风趣感;揭露、批判、讽刺消极方面,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引用:使语言简洁凝练,增添文学色彩和感染力;为自己的观点、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通感:在描述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将本来表示甲种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种感觉。

通感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9.记叙文主旨归纳文章的主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⑴分析文章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通过它往往可以窥测出文章的主旨。

⑵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

人物、事件是构成记叙文的基础,思考作者通过写人记事赞扬了什么,批评了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或抒发了什么感情,进而归纳主旨。

⑶分析文章的首位段。

一篇文章的开头、结尾往往与主旨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的文章开篇点题,有的文章卒章显志。

⑷分析文中的抒情、议论部分。

记叙文中常常会穿插一些作者的抒情和议论,有画龙点睛之效,往往能直接体现文章主旨。

⑸分析文章的时代背景。

有一些作品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表现出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环境所包含的深层意味。

归纳文章主旨常用格式:本文通过记叙了(描写了)……的事件(景物),表现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现象(思想、本质),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二、小说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1.小说三要素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

⑴人物:小说一般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揭示社会问题、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小说阅读考查中的重点。

⑵情节: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的过程。

故事情节的一般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鉴赏小说的情节,应注意以下几点:理清线索,把握故事的来龙去脉;以事见人,透视人物的性格特征;见微知著,涵泳细节的深刻含义;品味技巧,领会情节的艺术匠心。

⑶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自然景物以及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等的描写。

作用: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借景抒人物感情;象征、比喻人物某种精神品质;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指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

作用: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小说的主题小说的主题是从小说描写的整体生活画面中显示出来的中心思想。

理解小说的主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⑴从作者背景看主题。

小说是社会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也是作家思想感情的外在表现。

一部作品所反映的主题,与作家的身世、人生经历、思想感情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因此,我们在理解小说主题时,必须做到“知人论世”。

⑵从人物塑造看主题。

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完成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

人物形象是作者生活经验智慧的结晶,也是作家的生活态度的形象体现。

全面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