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设计

论语设计

论语八则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的:1.体会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2.了解古代语录体散文的特点。

3.诵读欣赏。

二、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基本字词的含义2.理解其中蕴涵的思想内容。

三、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古人谈学习的成语、明言警句,课上交流。

2.准备本课的朗读磁带,收录机。

3.《论语》、孔子等有关文化常识。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学法指导:指导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含义。

背诵、积累,要求熟读成诵,正确默写,并能灵活运用。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古人谈学习的成语、明言警句,抓住其中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举一反三”等成语引入《论语》。

(二)、教师简介《论语》、孔子等有关文化常识,播放朗读磁带,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并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三)、诵读欣赏。

1.学生齐读。

2.教师针对齐读中存在的问题一一指正;范读;领读。

3.听朗读磁带,自读两遍;齐背一遍。

4.教师指导美读,指名学生朗读。

(四)、指名学生翻译,教师适当点拨,扼要分析,最后归纳总结。

(五)、巩固。

进行背诵默写比赛。

语八则教学设计2设计思考:苏教版的《论语》八则,在教学之前,学生大都耳熟能详,若仅是为了背诵默写,那十分钟就可以解决。

果真如此,岂不是糟蹋了《论语》?基于这个思考,本教案力求通过师生对话,引导学生因这八则而走近孔子,喜欢《论语》,与圣贤为友,与经典为友。

教学环节:①猜谜导入;②说说你所知道的孔子;③文本阅读;④谈谈对八则语录的理解;⑤你还知道哪些孔子语录;⑥说说你眼中的孔子形象;⑦教者总结《论语》的影响。

教学过程:1、导入:请猜一个人。

他的身高有二米二一,只比姚明矮五厘米;他是美食家,他“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是司马迁的精神偶像,是世界文化名人;他离开这个世界后的十年,西方的苏格拉底才呱呱坠地……(初中学生,首先是兴趣)2、由孔子过渡,请学生说“你所知道的孔子”。

生: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生:他属于国家级“特级教师”,有弟子三千,可谓桃李满天下。

生:他学问渊博,但却谦虚谨慎,学而不厌。

生: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五十五岁开始“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想起来,就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生:前后十四年,颠沛流离,无怨无悔。

他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师:是的,公元前484年,当疲惫不堪的孔子回到家乡时,他已经六十八岁。

六十八岁本该是个颐养天年的数字,可是伟大而睿智的他,生命的烈火仍在熊熊燃烧。

返回鲁国的孔子,继续整理文化典籍,同时大规模开展教育事业。

今天,当我们翻看《论语》,我们找不到孔子的满腹牢骚,自怨自艾。

这也正是他让无数后人景仰的原因。

3、回归文本。

①先朗读,后正音。

(让学生摇头晃脑起来)请两同学比较阅读,然后小结注意点:若句中有语气词,读时要稍带拖腔,语调厚重,不能轻而飘,否则就没有了回味的余地;若句中没有语气词,读时则要坚决果断。

教师范读后,学生再读。

②请同学说八则语录的主要内容。

③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这八则语录的理解,或者就你最有体会的一句话说说你的见解。

(本课重点)生:我觉得第一则第一句最重要。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首先告诉我们你要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一个人只有当他认为学习是最快乐的事情时他才可能把书读好。

其次,学习,学习,要学更要“习”,父母、老师,天天强调。

事实也是如此,不复习学到的知识怎得巩固?而且我觉得孔子主张的“习”,并不是三分钟热度,要坚持,要“时习”,按照一定的时间不断反复,以求记忆深刻。

生:我也认为孔老师是很重视温习这一环节的,你看第二则就说“温故而知新”,他认为“习”不仅是对学过的知识的巩固,更是一个挖掘新思想、提高新认识的过程。

东坡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其实正是“习”的翻版。

师:我个人觉得第一则是很重要。

有些同学手中有《论语》这本书,你可以看到,《论语》开篇就是这一则。

“学而时习之”是孔子重要的教育思想,《论语》的编纂者把它放在开篇第一句,决非偶然。

我们自己或者身边人的事例,反复告诉我们学习成绩不佳,研究学问无所作为,往往就是因为没有“学而时习之”。

所以“学而时习”是求学之根本、做学问之根本。

生:我这个人乐于交友,所以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感触很深。

是的,当与旧日同学或现在的同学相聚一起时,我总觉得是最愉快的事情,更不用说来自远方的人了。

“共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我们无话不谈,不仅交换“苹果”,更重要的是交换各自的学习和“思想”。

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师:你将萧伯纳的名言化用得很好。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确是如此,与朋友加强横向交流是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通过同“朋”的讲谈、研讨和论辩,可以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迸发,于是大家的学问、思想都渐渐进入新的境界。

甚至你一个人曾经遭遇过的失败和挫折,这时也因为倾诉和倾听,心灵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怎能不“不亦乐乎”!生:“默而识之”我觉得说得很经典。

“默”的意思就是“静默,不说话”,这与我们的班训“静、净、竞、进”的第一个字“静”其实是一致的。

就是强调学习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一份宁静的心态,默默地在内心领会,然后了然于心。

诸葛亮曾说:“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可见伟大人物在这一点上是心心相印的,一个心浮气躁的人注定与成功无缘。

生: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我学到孔子的“学思结合法”。

学习要思考,不思考则没有长进。

以前知道鲁迅有一个“读书三到”的书签,就是我们熟知的“心到、口到、眼到”,先生把它夹在书里,随时提醒自己专心读书。

想来实在是有道理。

师:学习,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培养大家的学习兴趣,其实更重要的是教会大家学会思考,使大家对思考感兴趣,然后你就会学习。

智者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已经做了什么,将要做什么,这就是思考的力量,而这也是智者之所以成为智者的原因。

这里的八则语录每则都言简意赅,仔细品读,都能给我们很多收获,当然更不用说《论语》这本书了。

有人说,一个人的财富在很大程度上由与他关系最亲密的朋友决定,如果这个朋友是一本书,那我希望《论语》能成为你们的朋友。

4、你还知道哪些孔子语录?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等。

5、结合八则语录或者其他内容,说说你眼中的孔子形象。

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两句话,一个慈祥善良、求知若渴、热情好客,颇有君子之风的先哲便跃然纸上。

一个人的言行往往能体现他的思想。

在我的内心,孔子是面带微笑,拥有无穷智慧的老者,让人亲切,就像金庸所写《侠客行》中的龙、木二岛主。

生:首先孔子应该是谦虚的。

看过孔子画像,我发现每一幅都是谦恭地握拳于胸前,让人一下子就能联想起“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至理名言。

是的,做学问要谦虚,才能有结果。

我们熟悉的每一个成功者,有谁是骄傲自大之徒?第二,他应该有双深邃的眼睛。

对子贡的提问,孔子回答得干净利落,这不都是靠平日的观察么?第三,他应该很有风度和气质。

二米二一的身高加上满腹诗书,今天一定是一个万人迷。

生:孔子是一个普通人,他是有感情,有性格,有抱负。

《两小儿辩日》中他无法判断谁对谁错,他没有为了自己的面子而去乱说一气,一句“我不知道”让我们看到一个诚实可爱平易近人的老人。

可见孔子为人处世很谦虚,一点也不因为自己是大学问家而狂妄。

生:我觉得,孔子留给我们的是美德和纯净的思想,而不是一张脸。

孔子的伟大是因为他的思想,以及为了理想矢志不渝的精神。

一个人找不到自己的远方是可怕的,有了远方也就有了人生追求的高度。

孔子找到了自己人生的高度,并成功登上了顶峰。

我们读《论语》,既要学孔子的学习方法、仁爱思想,更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

只要我们愿意付出比他更多的努力,谁都有机会成为孔子。

师:你说的孔子精神,我很有启发。

一个人和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必须依靠一种精神。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鲁迅说:“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

”海明威言:“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些都是对精神的强调。

国庆节,我曾要求大家每人选择一本人物传记来读,就是希望你们能在心里种一棵树,一棵属于自己的精神之树。

希望大家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顺境逆境,都要有一股子精神,一股自强不息的精神。

6、谈《论语》的影响。

①今年是孔子诞辰多少年?②今年是孔子诞辰2555周年。

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时候,学习孔子的文章,我和同学们一样,心中充满无限敬意。

2555年啊,一个遥远而漫长的数字,可是,两千多年前的教诲,至今仍为我们津津乐道。

他的思想政治主张在今天仍然放射出异样的光辉。

海明威曾经说过:今天的飞机比马快,然而,这并不意味今天的人们进步了。

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1988年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称:“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这话一点也不夸张。

③《论语》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潜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

他对世界的影响,早在秦汉时期就传入朝鲜和日本。

1594年传教士利马窦将它翻译为拉丁文后,又被翻译为意、法、德、英、俄等文字,在西方各国广泛传播。

事实上,孔子早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思想巨人。

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正式揭牌,标志着孔子已经在全世界得到认可,作为中国人,我们理应做得更好,一定要去学习《论语》,进一步认识孔子。

这一课,我们主要学了八则孔子语录,虽然是管中窥豹,但却没人能说“可见一斑”,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堂《论语》启蒙,意在激发大家的阅读兴趣,以能读经典书,做有根人。

论语八则教学设计3【重点知识点拨】这篇课文主要论述了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体现了古代语录体散文的特点。

【难点解析】《论语》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典籍,也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

《论语》之名,乃编纂者所定。

“论”即论次编纂,“语”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

现存本《论语》共20篇。

其记述非一人,论纂亦非一次。

大约在战国初年,由孔子的弟子后学编纂成书。

他是儒家学派的经典,它与《大学》、《中庸》、《孟子》统称为“四书”。

《论语》主要记述孔子言行。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相传《诗》、《书》、《春秋》等古代典籍都曾经过他的整理。

《史记·孔子世家》上说他的一生主要业绩在于讲学。

门徒甚多,“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