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教案目录一为政以德 (01)二克己复礼……………………………………………………………………三待贾而沽(略)……………………………………………………………四知其不可而为之……………………………………………………………五仁者爱人……………………………………………………………………六君子之风……………………………………………………………………七求诸己(略)………………………………………………………………八周而不比……………………………………………………………………九出辞气远鄙倍………………………………………………………………十学以致其道…………………………………………………………………十一诲人不倦……………………………………………………………………十二高山仰止……………………………………………………………………十三沂水春风……………………………………………………………………十四中庸之道……………………………………………………………………十五敬鬼神而远之………………………………………………………………一为政以德【教学目标】1.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
3.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要求】【教学建议】词语理解的主要目的是理解课文意思,除参阅课文注解外,教师对于未加注而学生不能解释的词语要稍加疏通。
有些固定短语成为汉语成语或者熟语的,要古今参照,使学生明白其意义,熟悉其用法。
16.1章可以涉及孔子与学生对话辩论的章法艺术。
为政者的基本素质可以结合“为政以德”的内涵进行阐发,如:德行、教化、诚信、平和、仁爱、秩序、重民、端正等。
“教学要求”中“发展要求”的内容,可以分条让学生学习掌握,也可以把各段串联起来达成。
建议教师能够触类旁通,连类而及,把各段内容统一在“为政以德”这个主题下。
本章节中孔子讲为政,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者说是政治原理。
孔子认为,“政者,正也”。
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可大受),也才能做成事。
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张格物、致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在本章节中,孔子就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
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样,孔子自然就反对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统治者自身做出榜样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
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
当自己的学生为季氏敛财时,他公然号召其他学生“鸣鼓而攻之可也”。
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要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当然这并不是说孔子主张均贫富,孔子主张的是上下各得其分(根据自己的名分、地位,该得多少是多少),所以于统治者而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当然对百姓的教育是必需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
对于课文后面的解读题目,可以作为师生讨论的话题,讨论的思路可以参阅教师用书。
【写作】古代儒家主张以德治国,现代社会更强调以法治国。
治国应以“德”为重还是以“法”为重?结合本课内容,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识整理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实词(含通假字、古今异义词)(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所:地方,处所。
共:通“拱”,环抱,环绕。
)(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通“导”,训导。
齐:整治,整顿。
)(3)有耻且格.(.格:至,来。
这里指内心归依,心悦诚服。
)(4)子适.卫,冉有仆.(适:到,往。
仆:驾驭车马,赶车。
)(5)庶.矣哉(庶:人口多。
)(6)道千乘之国.....(道:通“导”,治理。
千乘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
指国力中等的国家。
)(7)敬事..而信(敬事: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
敬,做事情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8)无乃尔是过.....与(无乃:表示揣测,估计。
这里表示一种委婉的语气,“恐怕”。
尔是过:宾语前置句,用“是”做标志,即“过尔”,责备你们。
)(9)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力就列:能施展出能力就就其职位。
陈,陈设,这里有施展的意思。
就,趋向,靠近。
列,行列,位次。
)(10)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危:出现危险。
持:持正,扶位。
颠:跌倒。
扶:扶起。
相:扶着盲人走路的人。
)(1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兕:一种类似野牛的独角怪兽。
一说为独角犀牛。
柙:关野兽的笼子。
椟:匣子。
)(1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恨。
)(1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串贫.而患不安(有国有家者:有国者,指诸侯。
有家者,指大夫。
国,诸侯的封地。
家,大夫的封地。
寡:人口少。
贫:财物少。
)(14)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修文德:整治礼义教化。
文德,礼乐仁义的政治教化。
)(15)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附益:增加。
附,增益。
)(16)年饥..,用.不足(年:收成。
饥:年成不好,灾荒。
用:资财。
)(17)盍彻.乎?(彻:十分抽一的田税制度。
)(18)草上.之风,必偃.(上:加。
偃:仆,倒伏。
这里比喻被折服,被感化。
)(19)使民以敬,忠.以劝.(忠:对人对事尽心竭力。
劝:努力。
)(20)临.之以庄.(临:面对。
庄:庄重。
)(21)举.善而教不能(举:举荐,推举。
荡舟:覆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含通假字、固定短语)【以】(1)为政以.德(介词,用)(2)使民以.时(在……时候)(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介词,起提宾作者,把)(4)何以..伐为.(何以……为,固定句式,表示反问。
以,介词,因为)(5)则修文德以.来之(连词,表目的)(6)如杀无道,以.就有道(连词,表目的)(7)使民敬忠以.劝(连词,表递进,而且)(8)临之以.庄(介词,用)【而】(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连词,表承接关系,无义)(2)必不得已而.去之(连词,表修饰关系,不译)(3)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连词,表并列,又,或不译)(4)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连词,表转折,却)(5)其身正,不令而.行(连词,表转折<?>,却)(6)举善而.教不能(连词,表并列,不译)(7)禹、稷躬稼而.有天下(连词,表转折,却)【于】(1)于.斯三者何先(介词,在)(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介词,对于)(3)虎兕出于.柙(介词,从)(4)龟玉毁于.椟中(介词,在)(5)固而近于.费(介词,和,跟)(6)季氏富于.周公(介词,比)(7)哀公问于.有若曰(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不译)【必】必不得已而去之(连词,表假设,如果,如果一定)【盍】盍.彻乎(盍:何不,为什么不。
)【如……何】年饥,用不足,如.之何.?(固定格式,对……怎么办。
)3.判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1)为政以德(介宾短语后置)(2)既庶矣,又何加焉(宾语前置)(3)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4)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4.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举善.而教不能(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优秀的。
)5.成语(熟语)(1)民无信不立(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3)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4)既来之,则安之(5)分崩离析(6)祸起萧墙(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二、言辞欣赏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比喻,形象地说出了为政以德对于统治者的重要性。
为政以德则恒定不移而人心向之。
)2.庶矣哉(虚词连用,可见出孔子看到卫国人口众多时的惊叹。
)3.(16.1 “季氏将伐颛臾”,孔子的论辩层次及对待学生的语气。
)4.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比喻,形象地写出君子之德的感化力量和小人之德的脆弱。
)三、课文链接【作业】【课后小结】二克己复礼【教学目标】1.理解“礼”和“仁”的含义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
3.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要求】【教学建议】对3.1章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一句,杨伯峻和南怀瑾都认为应理解成“这样都可以狠心做出来,那么什么事情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教师可参阅《论语译注》、《论语别裁》。
16.2章的“十世”、“五世”、“三世”具体例证可参阅杨伯峻《论语译注》的考证。
13.3章中“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的翻译应该加上“你怎么能乱说呢”,语意方能完整。
“正名”是一个重要概念,古来说法歧出,教师可适当参阅各种说法。
1.2章的“弟”应该讲作“悌”,指的是弟弟对兄长的正确态度。
2.8章的“色难”也是一个重要短语,历代有不同的说法,不同理解关系到对该章基本观点的理解,建议参阅杨伯峻《论语译注》的说法。
《论语》中的礼是个人的礼,也是社会秩序的礼。
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人与人之间会有矛盾,礼就在其中起调和的作用,与法律互补,其作用甚至比法律更大,所以孔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他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的政治偶像是制定周礼的周公:“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其要恢复的自然是周礼。
周礼的核心内容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
所以孔子强调“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孝敬父母还是小孝,大孝者为孝于天下,看天下的老百姓如自己的父母一样,到了这一步也就可以叫做忠了,所以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
孔子所处的年代,虽然周天子尚在,但礼乐已崩坏,政权已下移,已到了“陪臣执国命”的地步。
当时的社会现实(实)已不符合西周的制度(名)。
孔子认为这些“实”的变化是不应该的。
他要用“名”(周礼的规定)去纠正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的“实”。
社会的混乱是由“名”、“实”混乱引起的。
解决“名”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解决治国之指导思想的问题,所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该课每一章大致可以归纳出基本观点,譬如12.1章的“克己”,3.14章的“崇古”,3.1章的“秩序”,16.2章的“道”,13.3章的“正名”,1.2章和2.8章的“孝悌”,17.2l章的“报恩”,3.章的“仁”等观点。
对该课的主题阐发,应该在学生对每一章的基本观点有所领悟的基础上进行。
【写作】孔子认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