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第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学而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论语•学而篇》,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2. 重点理解并背诵《论语•学而篇》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礼之用,和为贵”。
3.能领悟关于人生道德和学习的道理。
(二)过程与方法:1.在朗读感悟中培养学生探究语言文字的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本节内容,并在生活中践行。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学习观和人生观,激发学生的美好道德情操。
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礼之用,和为贵”意思,并在生活中践行。
激发学生的美好道德情操。
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
讨论法。
结合生活进行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合作探究法。
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论语•学而篇》中的前八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多媒体出示)(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2)《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3.今天,我们来学习学而篇前八章。
板书——学而篇。
二、初读课文,扫除生字词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比谁读音、停顿正确。
2.生读完全文后,师引导学生将正确读音读两遍。
学生可能读错的字音:说(yuè)愠(yùn)弟(tì)鲜(xiǎn)省(xǐng)惮(dàn)三、再读课文。
1.教师范读。
教师读一句,学生复读一句,强调字音,强调节奏,传达文言语感。
2.学生放声读。
教师要求学生争取做到,放声读书,读出自己的风格。
3.学生个别朗读。
一名男同学和一名女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学生个人展示锻炼。
4.师生齐读。
四、品读重点,理解句意1.讲述故事:一天,孔子正在家里读书,他时而大声朗诵,时而低头思考,时而为书中的内容拍案叫好。
读着读着,孔子感觉到一种快乐的情绪在自己的心中慢慢荡漾开来,于是他取出一札竹简,在其中一片上写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课件出示)放下毛笔,他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阵急促的马蹄声。
“是我的朋友们来看我了吗?”他一阵欣喜,又拿起笔,在竹简上写下另一行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课件出示)“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管来的是谁,我都可以把我读书的心得、体会告诉他,他也可以和我谈谈他最近的收获,这不也是人生的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孔子静静地等待着,沉浸在一片幸福之中。
可是,马蹄声并没有停下来。
孔子叹了叹气,默默地在第三片竹简上写下又一行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课件出示)他想,我日积月累地做学问,可是有谁能够理解我呢?哪怕没有一个人理解我,我都要宽厚待人,不恼怒,不怨恨,这样做才是真正的君子啊!2. 出示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生读。
(2)生根据理解试说句子意思(3)师解释:孔子说:“学习知识以后,时常去复习那些知识,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吗?”(5)引导学生学习的态度做人的道理。
(6)指导背诵。
2.出示“吾日三省吾身”,用以上同样的方式学习。
师简单说说这一则的意思:曾子是一个非常注重道德修养的人,他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我帮别人办事有没有尽心尽力?我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守信用?老师教过的知识有没有复习?曾子的这种勤于反思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引导学生领悟自省的道德修养,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
五、学生相互交流背诵六、拓展延伸1.今天,我们学习了《论语.学而篇》前八章,你感悟到什么?2.你知道哪些名句会引导你学习,你以后会怎样学习?怎样做?七、小结本课我们重点学习了《论语•学而篇》中的前八章,学习后,我们应该学以致用,用这些优良的学习方法和为人处世的方法来完善自我。
板书:《论语·学而篇》学习方法自我修养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论语•学而篇》中的后八章。
【教学过程】一、复习入新课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学而篇》中的前八章,还记得我们重点理解的那三句吗?这三句分别告诉我们什么?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学而篇》中的后八章。
二、初读课文,扫除生字词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八章,比谁读音、停顿正确。
2.生读完全文后,师引导学生将正确读音读两遍。
学生可能读错的字音:行(xìng) 远(yuàn) 谄(chǎn)三、再读课文。
1.教师范读。
教师读一句,学生复读一句,强调字音,强调节奏,传达文言语感。
2.学生放声读。
教师要求学生争取做到,放声读书,读出自己的风格。
3.学生个别朗读。
一名男同学和一名女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学生个人展示锻炼。
4.师生齐读。
四、品读重点,理解句意1. 出示句子:“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生读。
(2)师领读,提示解释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和:和谐、和美、调和。
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斯:这、此等意。
这里指礼,也指和。
节:约束,节制。
(3)生根据理解试说句子意思(4)师解释:有子说:‚贯彻执行周礼,应当以和谐为贵。
古代先王的治国之道,最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面。
但不论大事小事都按照和谐的办法去做,有些事就行不通。
单纯为和谐而去和谐,不用周礼来节制和约束,也是行不通的。
‛(5)学生质疑。
(6)师补充说明:孔门认为,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
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
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
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可见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7)讨论交流:在生活中,你能举些例子来说明“礼之用,和为贵”吗?(8)指导背诵。
五、齐读后八章内容六、拓展延伸1.今天,我们学习了《论语.学而篇》后八章,你感悟到什么?2.你觉得在生活中你要做到什么?七、小结本课我们重点学习了《论语•学而篇》中的后八章,学习后,我们应该做到“和为贵”这个为人处世的方法来完善自我。
板书:为人处世礼之用,和为贵《论语.为政篇第二》教学设计封开县江口镇中心小学邓宜娟【教材分析】《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论语•为政篇》,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2. 重点理解《论语•为政篇》中的5到17章有关句子,了解孔子对孝的不同看法,体会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以及孔子的学习方法。
3. 熟读并背诵孔子对孝的不同看法的句子以及孔子的学习方法的句子。
(二)过程与方法:1.在朗读感悟中培养学生探究语言文字的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本节内容,并在生活中践行。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孔子对孝的不同看法,如何尽孝的道德情操,领悟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
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和对学习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孔子对孝的不同看法以及孔子的学习方法,并在生活中践行孝的做法。
激发学生的美好道德情操。
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和对学习的热爱。
【教学方法】诵读法。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诵读课文的气氛。
讨论法。
结合生活进行讨论,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合作探究法。
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的体会和感受。
【教学准备】多媒体制造写“孝”的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论语•为政篇》中的5-8章。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当母亲节到来时,你们是怎样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的?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表达母爱的方式。
3、大家都是非常孝顺的孩子。
出示卡片,大家看这个“孝”字(板书:孝),上面是一个老人,下面是一个孩子,表示孩子扶着老人行走,多么形象啊!我们的祖先多么聪明啊!其实,我们中国文化非常讲究孝道,西汉以后,魏晋时代正式提倡以孝道治天下,一直到唐、宋、元、明、清,都是“以孝治天下”,唐宋以后甚至“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可见我们中国文化多么重视孝道!那么,你们又是怎样看待孝道的呢?4、指名说说自己对“孝”的理解。
二、学习《为政篇》第五章1、孔子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非常有名气了,当时鲁国大夫孟僖子临死时就曾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孔丘年纪不大,就懂得很多了,并且熟悉礼节。
我是快要死的人了,我死了,你们一定要拜他为师啊。
”他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果然拜了孔子为师。
有一次,孟懿子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是怎么回答他的呢?2、请大家看《为政篇》第五章。
先听老师把这一则朗读一遍,朗读的时候注意听好读音和停顿。
3、老师范读这则两遍。
4、老师简单介绍樊迟:樊迟是孔子的学生,姓樊,名须,字子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