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活与哲学第9课

生活与哲学第9课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一、【探究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矛盾的含义(2)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3)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4)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含义◇理解:(1)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2)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3) 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4)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应运:(1)运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2) 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3) 联系生活实例,分析矛盾特殊性含义及方法论意义(4)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5)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说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2、能力目标(1)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含义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2)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4)提高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的能力(5)提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2)培养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的意识(3)自觉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分析现实问题(4)坚持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认识事物二、【重点难点】:(1)矛盾的概念;(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3)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合作初探】:第一学时本课学习内容自主探究(一)第一框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课堂探究1(P67):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和漫画《你敢吗?》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探究提示: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哲学上的“矛盾”观点。

教材中引用这幅漫画,形象、生动地说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

图中的两人分别悬挂在山崖两边,他们两人之间的平衡是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

一方面,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另一方面,双方又可以转化。

因此结论是“不敢”。

烧断绳子的后果是:失去矛盾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

◇哲理结论1、矛盾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课堂探究2(P68):(1)善恶、有无、难易、高下等为什么可以相互依存?(2)治乱、强弱、祸福、荣辱等为什么可以相互转化?◇探究提示:(1)中的相互依存和(2)中的相互转化是矛盾同一性的两方面的含义,在下面将学到,此处提出这一探究性问题也起到了引出下一问题的作用。

◇哲理结论2、矛盾同一性的含义。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提示:矛盾双方依存的关系在教材漫画中体现出来,分析见前述。

矛盾双方相互转化是指: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

没有一定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说由“进步”转化为“落后”的条件就是“骄傲”;由“落后”转化为“进步”的条件就是“虚心”。

总之,矛盾双方是可以转化的,又是有条件的。

◇课堂探究3:猫和老鼠是怎样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的?你还能举出生物界的其他事例吗?◇探究提示:(1)猫和老鼠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共同发展,猫和老鼠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老鼠会“装死”,猫会“假眠”;老鼠昼伏夜出,猫的眼可以随光线的明暗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可看见东西……由此可见事例体现了矛盾双方的斗争中相互依存。

(2)生物界中类似的事例很多,只要我们留意便可搜集很多,如:美国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来有许多鹿群和狼群。

人们为了保护鹿群,把狼全部打死了。

鹿群在尽享太平的十年里,由4 000头猛增到4.2万头。

但舒适的生活使它们运动量减少,体质下降,尔后大量死亡剩下不足4 000头。

最后只得请回“狼医生”。

狼又捕食鹿了,鹿群又恢复了生机。

此事例说明了鹿群和狼群之间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哲理结论3、矛盾的斗争性的含义。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教材中“专家点评’说明了哲学上的说的“斗争性”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的关系。

◇课堂探究4(P68):(1)以上说法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2)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是为什么?◇探究提示:(1)史伯和孔子的话语主要说明由于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才有事物的发展。

(2)可联系运用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关系来分析说明,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如何正是以下要学习的内容。

◇哲理结论4、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文科班补充: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发展,对于理解矛盾概念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为了更具体地进一步理解它,有必要从以下两方面理解和把握。

①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意思是说,没有斗争就没有同一,没有同一也就无所谓斗争,无论离开斗争或者离开同一,都不能成其为矛盾。

首先,同一离不开斗争。

具体地说,第一,依存离不开斗争。

“依存”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一方的性质依赖于另一方来规定,这就是平时所言的“相比较而存在”。

例如,“上”与“下”的性质是相互规定的;“大”与“小”的性质也是相互规定的。

这是因为,“上”与“下”“大”与“小”是对立的。

而“上”不是由“大”或“小”来规定,因为二者并不对立。

可见,依存是对立中的依存。

第二,转化也离不开斗争性。

矛盾双方的转化足能是向对立面转化。

当我们说“上”转化了,那肯定是指“上”转化成“下”。

只有“上”与“下”之间的转化,绝无“上”与“大”或“小”之间的转化。

因为只有“上、下之间是对立面,“上”与“大”或“小”不是对立面。

其次,斗争离不开同一。

什么样的东西才相互排斥呢?必须具有某种共同的基础、相互依存的东西,才同时呈现出排斥的倾向。

如果不是相互依存的东西,那就意味着“彻底分离”“毫不相干”,还谈什么相互排斥呢?例如,正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共同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中,有了后者的剥削,才有了前者的被剥削,其利益要求是相互排斥的,而无产阶级与奴隶主阶级之间没有依存关系,也就谈不上他们之间的排斥、斗争关系。

②矛盾双方同一性与斗争性,既是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

矛盾是一种联系,而联系既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因而,矛盾也就不仅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

一句话,“一切事物”都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课堂探究5(P69):(1)每一事物中都存在着矛盾,你能举出实例吗?(2)联系进入高二以后经历说明上题的结论。

◇探究提示:(1)举例如下: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包含着矛盾。

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这个地方又不在这个地方,是机械运动的矛盾;在物理运动中,有吸引和排斥、正电和负电、吸热和辐射热等矛盾;在化学运动中,有化合与分解、阳离子和阴离子等矛盾;在生命运动中存在着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等矛盾。

社会运动中更充满着复杂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剥削阶级内部乃至被剥削阶级的不同阶层之间,都充满着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领域中,也都存在着矛盾。

例如,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建设,就存在着速度和效益,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等种种矛盾。

在政治生活中,存在着民主与集中、民主与法制等矛盾。

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等矛盾。

(2)在学习和生活中也会存在许许多多的矛盾,学生各举身边事例说明存在的矛盾。

比如高二以来经历了计算机和小高考后,问题并没有解决,还有其他问题在等着我们。

◇哲理结论5、矛盾具有普遍性。

◇课堂探究6:论述矛盾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探究提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包含着矛盾。

对机械运动的矛盾“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这个地方又不在这个地方”较难理解。

物体在同一瞬间“在这个地方”反映了物体运动中相对静止的一面;“又不在这个地方”则反映了物体的绝对运动的一面。

这是物质的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这对普遍的矛盾在机械运动中的特殊表现,体现了物体机械运动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对立统一。

社会运动中充满着复杂的矛盾。

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速度和效益、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等种种矛盾。

人的思维领域充满了矛盾。

在音乐、艺术、文学艺术作品中存在着矛盾,如格调高雅与低级庸俗的矛盾。

思想健康、格调高雅的艺术,可以振奋人的精神,造就高尚的人格;而那些格调低下的作品,则会使人消极、悲观、颓废甚至堕落。

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矛盾。

具体地说:矛盾贯穿于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在这一过程中只存在矛盾的差别问题,不存在矛盾的有无问题。

新旧矛盾之间绝不存在哪怕是一刹那的无矛盾的状态。

学习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正确对待矛盾。

关于正确对待矛盾,教材主要是从两方面进行分析的。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又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是客观的。

所以,人们必须敢于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和掩盖矛盾。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文科班补充:但在实际学习中,有的同学曾提出“人们能不能有意识地制造矛盾的问题。

对此,我们可作如下分析: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矛盾,不是人们制造出来的。

人们在改造自然的斗争中,有意识地制造出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事物,而这一事物中也包含着矛盾,那是不是意味着人们可以有意识地“制造’’矛盾呢?不是。

例如,人们为了解决水旱灾害与农田水利灌溉需要水的矛盾而修筑拦河坝,旧的矛盾解决了,而新的矛盾又产生了,库水对河坝的压力同河坝对库水的支持力就是一对矛盾。

压力同支持力之间的矛盾在自然界中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修建水库只是改变了矛盾的具体形式,并没有制造出客观世界中不存在的新矛盾。

相关主题